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处理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实现环境经济“双赢”,是佛山市一直以来在思考和谋划解决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佛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创新辉煌的现实选择。
作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佛山市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2009年佛山市生产总值达4814.50亿元,增长13.5%,城市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但是,早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及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为佛山市带来了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佛山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实现环境经济“双赢”,是佛山市一直以来在思考和谋划解决的重大课题。2003年,佛山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新路子。
以“创模”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佛山市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然而,多年来佛山市经济发展形成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加大,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佛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创新辉煌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佛山市结合“创模”工作,通过以企业治污为突破口、以行业治污为重点、以区域治污为根本目标,点线面全方位环境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指导思想,加大对陶瓷、水泥、玻璃、纺织、铝型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调整提升力度。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佛山市依然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首要任务,实施关闭淘汰、搬迁转移。2002年以来,全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淘汰和限期整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200多家,其中对近300家建筑陶瓷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关闭、搬迁陶瓷企业220家。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推动陶瓷、水泥、铝型材等传统产业调整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取得了新突破。2009年,全市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之一,佛山市于2005年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近年,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清洁生产等措施,初步建立起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02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清洁生产企业达50家,全市建成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
加快建设农业生态园区。近年来,佛山市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顺德区陈村花卉世界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南海区万顷洋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三水大塘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5个园区的建设,全市农业园区建设投入资金近1.7亿元。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经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综合整治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农田租金增加1倍以上,当地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态园区的加快建设,有效保护了耕地,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开展“创模”以来,佛山市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清洁生产得到广泛推行,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以“创模”为动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创模”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站在“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改善环境质量即是改善民生”的政治高度,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战场,在发展经济中优化环境质量,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逐年上升。
带给市民生活实惠。七年的“创模”,佛山市城市环境变化有目共睹:2009年全市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达优良天数35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3%,比2004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到目前止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比2003年启动“创模”时新增了3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83万吨,比2003年扩大近11倍;近年来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100%。2006年来,全市完成绿化总投资22.37亿元,新增绿地面积913万平方米,建成了亚洲艺术公园以及多个休闲广场、生态风光带。“创模”以来,全市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明显减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创模”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实惠。
提升市民满意指数。多年来的铁腕治污与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了全市内河涌水质、消除了积压在都市头顶的雾霾、增大了城市绿地面积,不但大大改善了环境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有良好的环境”的目标,佛山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逐年提高。根据广东省环保部门的调查,2009年佛山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提升至76.02%。
七载耕耘,硕果初结。2010年2月,佛山市正式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佛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逐步迈上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展望未来,在新一轮发展中,佛山市要围绕“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目标,以“三着力一推进”为工作主线,在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力争把佛山市建设成更加适合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作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佛山市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2009年佛山市生产总值达4814.50亿元,增长13.5%,城市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但是,早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及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为佛山市带来了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佛山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实现环境经济“双赢”,是佛山市一直以来在思考和谋划解决的重大课题。2003年,佛山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新路子。
以“创模”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佛山市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然而,多年来佛山市经济发展形成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加大,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佛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创新辉煌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佛山市结合“创模”工作,通过以企业治污为突破口、以行业治污为重点、以区域治污为根本目标,点线面全方位环境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指导思想,加大对陶瓷、水泥、玻璃、纺织、铝型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调整提升力度。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佛山市依然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首要任务,实施关闭淘汰、搬迁转移。2002年以来,全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淘汰和限期整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200多家,其中对近300家建筑陶瓷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关闭、搬迁陶瓷企业220家。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推动陶瓷、水泥、铝型材等传统产业调整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取得了新突破。2009年,全市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之一,佛山市于2005年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近年,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清洁生产等措施,初步建立起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02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清洁生产企业达50家,全市建成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
加快建设农业生态园区。近年来,佛山市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顺德区陈村花卉世界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南海区万顷洋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三水大塘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5个园区的建设,全市农业园区建设投入资金近1.7亿元。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经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综合整治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农田租金增加1倍以上,当地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态园区的加快建设,有效保护了耕地,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开展“创模”以来,佛山市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清洁生产得到广泛推行,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以“创模”为动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创模”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站在“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改善环境质量即是改善民生”的政治高度,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战场,在发展经济中优化环境质量,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逐年上升。
带给市民生活实惠。七年的“创模”,佛山市城市环境变化有目共睹:2009年全市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达优良天数35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3%,比2004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到目前止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比2003年启动“创模”时新增了3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83万吨,比2003年扩大近11倍;近年来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100%。2006年来,全市完成绿化总投资22.37亿元,新增绿地面积913万平方米,建成了亚洲艺术公园以及多个休闲广场、生态风光带。“创模”以来,全市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明显减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创模”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实惠。
提升市民满意指数。多年来的铁腕治污与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了全市内河涌水质、消除了积压在都市头顶的雾霾、增大了城市绿地面积,不但大大改善了环境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有良好的环境”的目标,佛山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逐年提高。根据广东省环保部门的调查,2009年佛山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提升至76.02%。
七载耕耘,硕果初结。2010年2月,佛山市正式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佛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逐步迈上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展望未来,在新一轮发展中,佛山市要围绕“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目标,以“三着力一推进”为工作主线,在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力争把佛山市建设成更加适合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国家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