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活动中,并不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他们总会顾及到哪些词该说,哪些词不该说。这些不该提的事物一般都是会伤害人的感情的词,这类词就属于禁忌语。当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这些被禁忌的事物时,总是会找一些其他的词来代替,即委婉语。委婉语是人们为了避免造成尴尬或不舒服的情况的出现而使用的语言。在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本文主要介绍了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委婉语和文化背景的联系,比较了委婉语在英汉两种文化语言中的运用,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 语言禁忌 文化 比较
一、引言
“语言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魔力,它不仅帮助人类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唤起各种想象。”①既然语言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就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委婉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而且可以在交流中加深人们的感情。正因为这样,委婉语才会被人们如此喜爱。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既有他们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二、委婉语的产生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use of pleasant, 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好听的、温和的或间接的词或短语代替那些精确或直白的表达方式)。”②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把euphemism(委婉语)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其意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理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美国学者Hugh Rawson曾说:委婉语如此深深地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可见委婉语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既反应社会文化,又维持了禁忌语的传统。
(二)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
委婉语和禁忌语有很大的联系,禁忌语可以说是委婉语的渊源。禁忌语是人们平常不能说的话,因为这些话可能会触犯神灵或造成使人尴尬的局面。而当人们要不可避免地提到这些话题时,为了使交流顺利地进行,就会想方设法地找其它的词来代替,即委婉语。委婉语是人类禁忌文化的反映,因此当我们谈到委婉语时,就不得不提到禁忌语。
三、英汉委婉语的共同特征
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中的禁忌传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它们共同经历了人类的历史演变进程。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有其许多共同之处。英汉委婉语在下列方面存在较多共同点:
(一)关于称呼神灵的委婉语
英美人在提到他们崇敬的上帝时,通常不会直呼其名字,而会委婉地使用“Heaven, lord, oversoul”等来代替;同样在提到魔鬼撒旦时也会委婉地用“Lucifer, prince of darkness, old Harry”等来代替。在中国,这类情况更是常见。
(二)关于生和死的委婉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生理现象,人们普遍存在着求吉避凶、求雅避俗的心理要求,在交际时尽量使用吉祥、爱听的词语以代替粗俗不雅的词语。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关于这方面的委婉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们最避讳的话题莫过于“死”这个词了。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文化中,人们都会找一些不伤及感情的词来指代它。
英语国家中人们谈到“死”时,通常不会直说“He died.”而是用一些委婉的说法,
正像英语中人们避讳说“死”,汉语中人们也不会直说“他死了。”而通常用其他的词代替,如“老了”,鲁迅在《祝福》中这样写到: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这里“老了”就委婉地指死亡。
此外汉语中关于死亡还有诸如“去世、逝世、遇难、罹难”等委婉的说法。
(三)关于亵渎类用语的委婉语
亵渎类用语也是英语和汉语文化共同避讳的。因为这通常涉及到人们的私生活,所以人们在谈到这些方面时,用语都比较隐晦。
英语中谈到“上厕所”的话题时,一般会委婉地说“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Excuse me for a minute、go to the public comfort station、 see the stars”等。同样汉语对“上厕所”也有相似的用法,如:“方便、洗手、上一号”等,更为委婉的说法还有“补补妆”等。
(四)关于职业用语的委婉语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国家,人们对职业的称呼都有他们共同的特征,即都有抬高身份的倾向。
在英语中,人们对职业的称呼有美化的倾向。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人们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通常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说法,在汉语中,人们对职业的称呼也有美化的倾向。在口语中听到“扫大街的”时,就明显有侮辱人格的嫌疑,而“清洁工”听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此人们想到了更为高尚的词“城市美容师”。另外,对于许多职业,如司机、修理工、厨师等都可以尊称为“师傅”。还有对城市中的建筑工,人们则委婉称为“城市缔造者”。诸如此类美化职业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应用有其共同之处,同样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仅以某些方面为例进行阐释。虽然英语和汉语使用委婉语的目的大致相同,但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委婉语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称呼方面的委婉语
在我国封建社会,由于受封建私有制的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帝王的称呼有许多委婉的方式。例如:“在西汉时期,人们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名字中的‘启’字,改地名‘启封’为‘开封’,从此便有了‘开封’的称谓。”i而英语中没有出现过哪位君王的名字平民不能用的现象。
汉语中人们在对自己的长辈称呼时也要避讳。如《红楼梦》中黛玉为了避讳母亲名字中的“敏”字,在读至凡有“敏”字时皆念“密”字,写字遇“敏”又减一二笔。而在英语中称呼自己的长辈时,从不避讳长辈的名字。在美国,儿女直呼父母名字的现象比比皆是。
汉语中人们在当面称呼别人时,一般会考虑到对方的职业,从而恰当地使用委婉语。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多用名字中的姓加上职务相称,如“张厂长、李主任、王秘书”等;平级之间称呼,一般在其姓前加上 “老、小”字以示尊重和亲热,如
“小李、老王、小赵”等;家族式称呼也扩展到非亲属关系,以示亲热和礼貌,如“警察叔叔”、“农民伯伯”、“大爷”、“大妈”等。而英语则不然,他们只在别人名字前加上“Mr.”或“Ms.”表示一定的尊敬即可。
(二)关于老的委婉语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避讳别人说自己年老。尤其是女性,对别人称自己是“old woman”更是深恶痛绝。基于这种现象,老年人则被委婉地称为“senior citizen”。
而这种情况在汉语文化中则截然相反。在中国,老年人在被称为“老大爷、老大娘、老师傅”时,却没有被歧视的感觉,恰恰相反,他们感觉受到了尊重,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尊老爱幼。许多电视栏目和健康杂志上出现“老年人”的话题时,从来不避讳“老”字,总是直截了当——“老年生活”、“关爱老人”、“老年人健康指南”等等。
(三)关于教育方面的委婉语
在教育方面,由于受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英语国家的教育制度比较新颖和先进。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则比较保守,所以在教育界中英语和汉语对委婉语的运用也有很大差异。
五、结论
委婉语作为禁忌语的延续和延伸,在人们的社会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深入了解和研究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委婉语的运用的异同,不仅有利于外语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提高人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委婉语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并进而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语言委婉语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一共同的心理却是由不同的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等驱动。从现象深入本质可以更加清楚语言之委婉语现象的实质,从而把握其发展方向。英汉语中,委婉语在交际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在交际中取得成功,就要做到既尊重他人又体现自己的修养,做到恰当好处地运用委婉语,而要做到恰当地运用委婉语,就要了解其特征和运用的区别,还要时刻注意不同的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不同的语境,时刻注意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 语言禁忌 文化 比较
一、引言
“语言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魔力,它不仅帮助人类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唤起各种想象。”①既然语言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就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委婉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而且可以在交流中加深人们的感情。正因为这样,委婉语才会被人们如此喜爱。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既有他们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二、委婉语的产生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use of pleasant, 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好听的、温和的或间接的词或短语代替那些精确或直白的表达方式)。”②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把euphemism(委婉语)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其意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理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美国学者Hugh Rawson曾说:委婉语如此深深地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可见委婉语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既反应社会文化,又维持了禁忌语的传统。
(二)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
委婉语和禁忌语有很大的联系,禁忌语可以说是委婉语的渊源。禁忌语是人们平常不能说的话,因为这些话可能会触犯神灵或造成使人尴尬的局面。而当人们要不可避免地提到这些话题时,为了使交流顺利地进行,就会想方设法地找其它的词来代替,即委婉语。委婉语是人类禁忌文化的反映,因此当我们谈到委婉语时,就不得不提到禁忌语。
三、英汉委婉语的共同特征
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中的禁忌传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它们共同经历了人类的历史演变进程。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有其许多共同之处。英汉委婉语在下列方面存在较多共同点:
(一)关于称呼神灵的委婉语
英美人在提到他们崇敬的上帝时,通常不会直呼其名字,而会委婉地使用“Heaven, lord, oversoul”等来代替;同样在提到魔鬼撒旦时也会委婉地用“Lucifer, prince of darkness, old Harry”等来代替。在中国,这类情况更是常见。
(二)关于生和死的委婉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生理现象,人们普遍存在着求吉避凶、求雅避俗的心理要求,在交际时尽量使用吉祥、爱听的词语以代替粗俗不雅的词语。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关于这方面的委婉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们最避讳的话题莫过于“死”这个词了。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文化中,人们都会找一些不伤及感情的词来指代它。
英语国家中人们谈到“死”时,通常不会直说“He died.”而是用一些委婉的说法,
正像英语中人们避讳说“死”,汉语中人们也不会直说“他死了。”而通常用其他的词代替,如“老了”,鲁迅在《祝福》中这样写到: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这里“老了”就委婉地指死亡。
此外汉语中关于死亡还有诸如“去世、逝世、遇难、罹难”等委婉的说法。
(三)关于亵渎类用语的委婉语
亵渎类用语也是英语和汉语文化共同避讳的。因为这通常涉及到人们的私生活,所以人们在谈到这些方面时,用语都比较隐晦。
英语中谈到“上厕所”的话题时,一般会委婉地说“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Excuse me for a minute、go to the public comfort station、 see the stars”等。同样汉语对“上厕所”也有相似的用法,如:“方便、洗手、上一号”等,更为委婉的说法还有“补补妆”等。
(四)关于职业用语的委婉语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国家,人们对职业的称呼都有他们共同的特征,即都有抬高身份的倾向。
在英语中,人们对职业的称呼有美化的倾向。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人们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通常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说法,在汉语中,人们对职业的称呼也有美化的倾向。在口语中听到“扫大街的”时,就明显有侮辱人格的嫌疑,而“清洁工”听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此人们想到了更为高尚的词“城市美容师”。另外,对于许多职业,如司机、修理工、厨师等都可以尊称为“师傅”。还有对城市中的建筑工,人们则委婉称为“城市缔造者”。诸如此类美化职业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应用有其共同之处,同样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仅以某些方面为例进行阐释。虽然英语和汉语使用委婉语的目的大致相同,但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委婉语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称呼方面的委婉语
在我国封建社会,由于受封建私有制的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帝王的称呼有许多委婉的方式。例如:“在西汉时期,人们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名字中的‘启’字,改地名‘启封’为‘开封’,从此便有了‘开封’的称谓。”i而英语中没有出现过哪位君王的名字平民不能用的现象。
汉语中人们在对自己的长辈称呼时也要避讳。如《红楼梦》中黛玉为了避讳母亲名字中的“敏”字,在读至凡有“敏”字时皆念“密”字,写字遇“敏”又减一二笔。而在英语中称呼自己的长辈时,从不避讳长辈的名字。在美国,儿女直呼父母名字的现象比比皆是。
汉语中人们在当面称呼别人时,一般会考虑到对方的职业,从而恰当地使用委婉语。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多用名字中的姓加上职务相称,如“张厂长、李主任、王秘书”等;平级之间称呼,一般在其姓前加上 “老、小”字以示尊重和亲热,如
“小李、老王、小赵”等;家族式称呼也扩展到非亲属关系,以示亲热和礼貌,如“警察叔叔”、“农民伯伯”、“大爷”、“大妈”等。而英语则不然,他们只在别人名字前加上“Mr.”或“Ms.”表示一定的尊敬即可。
(二)关于老的委婉语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避讳别人说自己年老。尤其是女性,对别人称自己是“old woman”更是深恶痛绝。基于这种现象,老年人则被委婉地称为“senior citizen”。
而这种情况在汉语文化中则截然相反。在中国,老年人在被称为“老大爷、老大娘、老师傅”时,却没有被歧视的感觉,恰恰相反,他们感觉受到了尊重,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尊老爱幼。许多电视栏目和健康杂志上出现“老年人”的话题时,从来不避讳“老”字,总是直截了当——“老年生活”、“关爱老人”、“老年人健康指南”等等。
(三)关于教育方面的委婉语
在教育方面,由于受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英语国家的教育制度比较新颖和先进。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则比较保守,所以在教育界中英语和汉语对委婉语的运用也有很大差异。
五、结论
委婉语作为禁忌语的延续和延伸,在人们的社会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深入了解和研究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委婉语的运用的异同,不仅有利于外语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提高人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委婉语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并进而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语言委婉语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一共同的心理却是由不同的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等驱动。从现象深入本质可以更加清楚语言之委婉语现象的实质,从而把握其发展方向。英汉语中,委婉语在交际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在交际中取得成功,就要做到既尊重他人又体现自己的修养,做到恰当好处地运用委婉语,而要做到恰当地运用委婉语,就要了解其特征和运用的区别,还要时刻注意不同的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不同的语境,时刻注意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