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履新国家主席不久,首访前夕,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如今,我们盘点了习近平自述的读书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一:田间地头看字典
锄头与书,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习近平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且看: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2013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故事二: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如果你从自幼生活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偏僻落后的乡村,你会不会意志消沉,逐渐沉沦?且看习近平是怎么做的?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來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2015年10月21日,伦敦)》(201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故事三:走30里路去借书
“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2015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故事四:体验海明威的精神世界
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西雅图下榻饭店出席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面对约800位各界人士聊起自己的读书故事,全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习近平说。
习近平还特别提到海明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如此,习近平自己与这部作品还有两次有趣的“邂逅”——“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T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故事五:滋养浩然之气
‘冷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2014年2月9日《人民日报》)(文图来源:中国日报网)
如今,我们盘点了习近平自述的读书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一:田间地头看字典
锄头与书,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习近平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且看: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2013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故事二: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如果你从自幼生活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偏僻落后的乡村,你会不会意志消沉,逐渐沉沦?且看习近平是怎么做的?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來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2015年10月21日,伦敦)》(201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故事三:走30里路去借书
“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2015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故事四:体验海明威的精神世界
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西雅图下榻饭店出席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面对约800位各界人士聊起自己的读书故事,全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习近平说。
习近平还特别提到海明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如此,习近平自己与这部作品还有两次有趣的“邂逅”——“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T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故事五:滋养浩然之气
‘冷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2014年2月9日《人民日报》)(文图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