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兒,男,2岁。因行走不稳1月伴持续发热2周入院。查体:体温:38.3℃,精神萎靡,头围较正常增大,囟门已闭,颅骨叩诊呈破罐音。颈强3指,克氏征、布氏征均阳性,四肢肌张力高,共济运动失调。入院头颅CT提示小脑蚓部囊状低密度影占位性病变,幕上脑室系统扩大。入院后侧脑室置管引流术缓解脑室积水,控制感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后,行枕下后正中入路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术。术中见肿瘤周围大量黄白色脓苔,清除脓苔,切开包膜,有黄色粘稠样物质流出,内有毛发、骨骼、皮脂腺等物质。仔细分离,肿瘤全切,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小脑蚓部成熟型畸胎瘤并感染。术后控制颅内压、抗感染、营养支持、侧脑室引流等治疗。复查CT提示占位效应解除,脑室系统明显缩小,术前症状逐渐消失,2周后痊愈出院。
图1 术前CT小脑蚓部囊状低密度影,直径约3.5cm,边界清晰;图2、图3 术前MRI T1WI、T2WI小脑蚓部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尚清楚;图4 术后CT小脑蚓部见片状低密度影;图5 术后病理镜下可见纤维脂肪组织、毛发等成分q
讨论:颅内畸胎瘤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不足1%,好发于儿童,多发于松果体区及鞍区,小脑蚓部较为少见,同时合并感染更为罕见,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压迫四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畸胎瘤由多个胚层来源的组织构成,其内含多种成分,可合并钙化、出血及坏死囊变等[1]。肿瘤成分较多,CT及MRI检查结果表现较多,术前容易误诊,术中找到脂肪成分是诊断关键[2] 。因此术前在临床对发生于小儿患者的小脑半球囊实性占位,除考虑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外.还应考虑到畸胎瘤的可能。虽然成熟型畸胎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全切预后较好。但也有报道[3]颅内成熟型畸胎瘤全切除术后仍有远期再发或恶变病例,因此即使肿瘤全切除,术后仍需定期复查,并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刘年元,韩福刚,等.小脑囊性畸胎瘤不典型MRI表现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82.
[2] 张素艳,姜文祥,桑雅荣.颅内畸胎瘤MRI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3):227—229.
[3] 王子德,甲戈,马振宇,等.颅内成熟畸胎瘤全切除术后远期再发2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18—19.
图1 术前CT小脑蚓部囊状低密度影,直径约3.5cm,边界清晰;图2、图3 术前MRI T1WI、T2WI小脑蚓部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尚清楚;图4 术后CT小脑蚓部见片状低密度影;图5 术后病理镜下可见纤维脂肪组织、毛发等成分q
讨论:颅内畸胎瘤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不足1%,好发于儿童,多发于松果体区及鞍区,小脑蚓部较为少见,同时合并感染更为罕见,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压迫四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畸胎瘤由多个胚层来源的组织构成,其内含多种成分,可合并钙化、出血及坏死囊变等[1]。肿瘤成分较多,CT及MRI检查结果表现较多,术前容易误诊,术中找到脂肪成分是诊断关键[2] 。因此术前在临床对发生于小儿患者的小脑半球囊实性占位,除考虑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外.还应考虑到畸胎瘤的可能。虽然成熟型畸胎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全切预后较好。但也有报道[3]颅内成熟型畸胎瘤全切除术后仍有远期再发或恶变病例,因此即使肿瘤全切除,术后仍需定期复查,并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刘年元,韩福刚,等.小脑囊性畸胎瘤不典型MRI表现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82.
[2] 张素艳,姜文祥,桑雅荣.颅内畸胎瘤MRI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3):227—229.
[3] 王子德,甲戈,马振宇,等.颅内成熟畸胎瘤全切除术后远期再发2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