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对白动画”是一种从开篇至结束都未使用人类有声语言进行对话交流的动画影片,借助非语言的传播交流手段,克服不同地域的语言交流障碍,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影片的思想与传递意图。因此,隨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频繁,近些年愈来愈多的的优秀无对白动画短片于各个地域之间传播交流,例如历年的奥斯卡动画短片中:《熊的故事》、《回忆积木小屋》、《哈布洛先生》等。以及从最初的《猫和老鼠》至近年的《倒霉熊》、《监狱兔》等无对白系列动画作品也进入了蓬勃发展。
通过对无对白动画制作的了解与研究,笔者选择以“无对白动画短片角色的设计与研究”为课题,着重研究在无对白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以及了解无对白短片的制作过程和重难点。
【关键词】:无对白动画;短片角色;动作设计
1.了解无对白动画的角色动作设计及发展
本次笔者以“无对白动画短片的角色动作设计与研究——以短片《once》为例”为课题,着重研究无对白动画制作中人物动作的设计,并创作无对白动画短片。
无对白动画因为没有对话语言的辅助,角色的情感传递以及画面的走向,都将取决于角色动作的设计以及镜头语言的辅助来挖掘展现无对白动画的魅力。
在卓别林的电影作品《罢工》中,人物的动作表演,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而电影中的动作设计都是有强化生活的作用,很多细节都能够清晰的展现,只要按照生活中正常的运动幅度去表现,就能够起到画面引导和强调效果,由于卓别林依照戏剧的表现方式,在源于生活的动作设计上加以夸张,便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借鉴于卓别林的戏剧角色动作设计,在动画行业内的角色动作设计上,对其就有很多的模仿,例如动画喜剧《猫和老鼠》中的主要角色,在动作的设计上就十分夸张,而且其不仅仅加大了动作幅度,还利用了动画创作的特性,运用了许多变形的手法在动作的设计上,给影片增添了趣味性。而近年的优秀无对白动画中,例如《熊的故事》、《回忆积木小屋》、《蓝雨伞之恋》等,夸张性的角色肢体动作设计渐渐被更为细微的角色设计:表情、手、足等细小的动作来传达人物情绪波动,并结合配音、镜头语言等引导剧情的发展。
简言之,无对白动画短片虽然除去了语言对白的设计,但因此在角色的表演和剧情的叙事上提高了难度,使画面的形式感和角色的表现力度更强。而在本课题的短片《once》制作中,笔者没有采取实验动画和动作喜剧片中夸张的表演和风格化的形式,取而代之以角色肢体细节的动作设计作为引导和镜头运动来表现的故事型无对白动画。
无对白动画的主要特点:是在没有语言对白的帮助下去讲述剧情、塑造角色、传递主创思想。其次无对白动画短片的艺术表现方式主要围绕着画面形式、镜头运动和角色表演。就如同聋哑人交流,我们会更注意他们的肢体表现一样,观众在观看无对白短片时,也同样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影片的视觉元素上。
2.无对白动画与相似艺术的联系
在其他的类似艺术形式中,哑剧在动画角色制作的发展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哑剧是一种不需要语言对白,仅以夸张的动作表演和神情变化来传递故事内容的戏剧形式。
当我们谈起哑剧的时候,会马上想起世界级大师查理·卓别林。迪斯尼在1928年发行的卡通片Wswal中,角色就根据卓别林的喜剧形象经过大量的修改,迪斯尼在之后的多部卡通片创作中如“米老鼠”、“小飞象”等,都能看到卓别林式影片的影子,从中获得灵感并进行再创作。
而默片在动画角色制作发生中同样有启发,默片的画面设计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考究,因为没有声音的辅助,创作者只能通过画面的深度挖掘来展现影片的魅力。
默片的时代,蒙太奇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缺少声音这个维度,无声影片的画面更需要加倍的说明性镜头,因此,蒙太奇成为无声电影的重要语言。然而,默片缺乏一种表现镜头外的画面的能力,所以需要把一切内容都展开在画面上,然而这种展现有时会显得剧情过于拖沓,显得过于面面俱到,但如果不去表现又会造成理解上的困境。因此默片想要表现镜头画面以外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字幕和镜头内的任务的动作表演引导。
在这次笔者短片的主题确立之前,笔者曾有一大段时间用于欣赏各类题材的电影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和镜头的表现上都运用了比较有趣或者非常规的蒙太奇手法。而最终让我决定在创作中用以借鉴和学习的叙事方式分别出自电影《源代码》以及《记忆碎片》,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通过故事和镜头的表述来传达一个问题:当人们能够退回并重复一件做过的事,如果不改变期间的选择,结果是否都会一样。
而剧本主题的最终确立,源于笔者曾阅读了2016年网络上的一篇周小北写的名为《学会“扔掉”生活中的不必要》的文章。文章的实质是想传达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选择。文章通过讲述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搬家来抒发在“扔掉”生活中的不必要物品后作者的感受。在阅读该文章后,笔者觉得非常契合在创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初期准备,最终决定以“选择”为故事中心创作无对白动画短片。
3.设计制作
故事梗概:短片《once》讲述了一只戴着面具的兔子,行进在一条不见尽头的铁路上。宛如一场游戏,“选择”由行进之初便一直伴随着主人公。从迷茫探索的前行到有目的的奔跑,主人公在得以一次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后,开始质疑脚下延至边际的路,是否真的只有一个方向。
在故事型无对白短片角色的选定时,对角色的选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指的是在故事内容推进中对角色的特殊要求,该动画中的主要角色为现实生活中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相互之间即使使用人类有声语言也无法达成沟通的角色或者本身根本无法使用人类有声语言的角色,如聋哑人之间、来自不同国度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人之间,婴孩与成人之间,人类与非人类之间,非人类角色之间等等。
因此笔者决定沿用在绘本创作中所创作出的独立角色:一只带面具的兔子,且在短片的设定当中,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
短片制作后期的音效与配音在逐步学习和摸索后以综合材料拟音的方式,给短片中的环境音以及角色和道具的音效配音,音乐配音的制作采用电吉他的编曲结合声卡混合音效的辅助导入电脑中制作。
音效拟音道具:塑料泡沫垫,木棍,木板,键盘,锁链,抽屉
音乐:电吉他,声卡效果器
虽然如今无对白动画短片的制作同他们的特性已成为短片艺术创作中一道特殊的艺术风光,但其创作深度和涉及领域都有待人们去探索和开拓。但由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性所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对剧情结合人物动作表达的高要求,其仍偏向于艺术表达以及实验性动画的创作。不过随着学者们的逐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及近年来优秀无对白短片的数量增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和接受这一艺术形式的短片。
在本次独立创作《once》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到了无对白动画在制作中所需掌握的知识深度已经需应对的困难,不仅在剧本创作时,需要考虑是否适合用无对白动画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且在镜头语言的运用、故事节奏的控制、人物动作设定、音效配音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这次的短片创作笔者在剧本、镜头、角色等多方面也是存在了许多技术、经验、知识积累等多方面的缺陷,但对于个人而言在此次创作中的学习收获已有许多,为自己增添了宝贵的实例经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2010.11.1北京大学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1998.3.1四川人民出版社
通过对无对白动画制作的了解与研究,笔者选择以“无对白动画短片角色的设计与研究”为课题,着重研究在无对白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以及了解无对白短片的制作过程和重难点。
【关键词】:无对白动画;短片角色;动作设计
1.了解无对白动画的角色动作设计及发展
本次笔者以“无对白动画短片的角色动作设计与研究——以短片《once》为例”为课题,着重研究无对白动画制作中人物动作的设计,并创作无对白动画短片。
无对白动画因为没有对话语言的辅助,角色的情感传递以及画面的走向,都将取决于角色动作的设计以及镜头语言的辅助来挖掘展现无对白动画的魅力。
在卓别林的电影作品《罢工》中,人物的动作表演,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而电影中的动作设计都是有强化生活的作用,很多细节都能够清晰的展现,只要按照生活中正常的运动幅度去表现,就能够起到画面引导和强调效果,由于卓别林依照戏剧的表现方式,在源于生活的动作设计上加以夸张,便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借鉴于卓别林的戏剧角色动作设计,在动画行业内的角色动作设计上,对其就有很多的模仿,例如动画喜剧《猫和老鼠》中的主要角色,在动作的设计上就十分夸张,而且其不仅仅加大了动作幅度,还利用了动画创作的特性,运用了许多变形的手法在动作的设计上,给影片增添了趣味性。而近年的优秀无对白动画中,例如《熊的故事》、《回忆积木小屋》、《蓝雨伞之恋》等,夸张性的角色肢体动作设计渐渐被更为细微的角色设计:表情、手、足等细小的动作来传达人物情绪波动,并结合配音、镜头语言等引导剧情的发展。
简言之,无对白动画短片虽然除去了语言对白的设计,但因此在角色的表演和剧情的叙事上提高了难度,使画面的形式感和角色的表现力度更强。而在本课题的短片《once》制作中,笔者没有采取实验动画和动作喜剧片中夸张的表演和风格化的形式,取而代之以角色肢体细节的动作设计作为引导和镜头运动来表现的故事型无对白动画。
无对白动画的主要特点:是在没有语言对白的帮助下去讲述剧情、塑造角色、传递主创思想。其次无对白动画短片的艺术表现方式主要围绕着画面形式、镜头运动和角色表演。就如同聋哑人交流,我们会更注意他们的肢体表现一样,观众在观看无对白短片时,也同样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影片的视觉元素上。
2.无对白动画与相似艺术的联系
在其他的类似艺术形式中,哑剧在动画角色制作的发展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哑剧是一种不需要语言对白,仅以夸张的动作表演和神情变化来传递故事内容的戏剧形式。
当我们谈起哑剧的时候,会马上想起世界级大师查理·卓别林。迪斯尼在1928年发行的卡通片Wswal中,角色就根据卓别林的喜剧形象经过大量的修改,迪斯尼在之后的多部卡通片创作中如“米老鼠”、“小飞象”等,都能看到卓别林式影片的影子,从中获得灵感并进行再创作。
而默片在动画角色制作发生中同样有启发,默片的画面设计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考究,因为没有声音的辅助,创作者只能通过画面的深度挖掘来展现影片的魅力。
默片的时代,蒙太奇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缺少声音这个维度,无声影片的画面更需要加倍的说明性镜头,因此,蒙太奇成为无声电影的重要语言。然而,默片缺乏一种表现镜头外的画面的能力,所以需要把一切内容都展开在画面上,然而这种展现有时会显得剧情过于拖沓,显得过于面面俱到,但如果不去表现又会造成理解上的困境。因此默片想要表现镜头画面以外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字幕和镜头内的任务的动作表演引导。
在这次笔者短片的主题确立之前,笔者曾有一大段时间用于欣赏各类题材的电影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和镜头的表现上都运用了比较有趣或者非常规的蒙太奇手法。而最终让我决定在创作中用以借鉴和学习的叙事方式分别出自电影《源代码》以及《记忆碎片》,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通过故事和镜头的表述来传达一个问题:当人们能够退回并重复一件做过的事,如果不改变期间的选择,结果是否都会一样。
而剧本主题的最终确立,源于笔者曾阅读了2016年网络上的一篇周小北写的名为《学会“扔掉”生活中的不必要》的文章。文章的实质是想传达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选择。文章通过讲述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搬家来抒发在“扔掉”生活中的不必要物品后作者的感受。在阅读该文章后,笔者觉得非常契合在创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初期准备,最终决定以“选择”为故事中心创作无对白动画短片。
3.设计制作
故事梗概:短片《once》讲述了一只戴着面具的兔子,行进在一条不见尽头的铁路上。宛如一场游戏,“选择”由行进之初便一直伴随着主人公。从迷茫探索的前行到有目的的奔跑,主人公在得以一次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后,开始质疑脚下延至边际的路,是否真的只有一个方向。
在故事型无对白短片角色的选定时,对角色的选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指的是在故事内容推进中对角色的特殊要求,该动画中的主要角色为现实生活中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相互之间即使使用人类有声语言也无法达成沟通的角色或者本身根本无法使用人类有声语言的角色,如聋哑人之间、来自不同国度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人之间,婴孩与成人之间,人类与非人类之间,非人类角色之间等等。
因此笔者决定沿用在绘本创作中所创作出的独立角色:一只带面具的兔子,且在短片的设定当中,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
短片制作后期的音效与配音在逐步学习和摸索后以综合材料拟音的方式,给短片中的环境音以及角色和道具的音效配音,音乐配音的制作采用电吉他的编曲结合声卡混合音效的辅助导入电脑中制作。
音效拟音道具:塑料泡沫垫,木棍,木板,键盘,锁链,抽屉
音乐:电吉他,声卡效果器
虽然如今无对白动画短片的制作同他们的特性已成为短片艺术创作中一道特殊的艺术风光,但其创作深度和涉及领域都有待人们去探索和开拓。但由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性所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对剧情结合人物动作表达的高要求,其仍偏向于艺术表达以及实验性动画的创作。不过随着学者们的逐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及近年来优秀无对白短片的数量增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和接受这一艺术形式的短片。
在本次独立创作《once》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到了无对白动画在制作中所需掌握的知识深度已经需应对的困难,不仅在剧本创作时,需要考虑是否适合用无对白动画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且在镜头语言的运用、故事节奏的控制、人物动作设定、音效配音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这次的短片创作笔者在剧本、镜头、角色等多方面也是存在了许多技术、经验、知识积累等多方面的缺陷,但对于个人而言在此次创作中的学习收获已有许多,为自己增添了宝贵的实例经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2010.11.1北京大学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1998.3.1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