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观《大宋提刑官》,宋慈到天清地秀的毛竹坞破一桩凶杀案,忽一众老者跪迎上来,宋慈谦然:“下官何敢受此大禮?”谈及村史民风,宋慈又道,“下官洗耳恭听。”当推测凶手是否本村人,忧心百年村誉时,宋慈却肃然:“本官自当明白。”
  谁说提刑一根筋,“下官”“本官”切换有术,分寸十分到位。案外,平民晚生,自降一格;回归案中,以事论事,也不做作。
  麦芒伸来,自不能失风骨;孱弱当前,恭逊礼让,乃柔胜刚之气。人有分寸,方不为人轻慢,人也于分寸处显不卑不亢的气度。要说拿捏分寸之功火,终要绕回修德立行上,却是要一辈子留心的艺术。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缓慢的自然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  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  稻谷成熟,都慢得很。  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  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  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  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  这首诗歌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1938年8月31日,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生赫伯特·萨尔泽的信件。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写道,在拜读爱因斯坦公开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时,发现该篇论文中的一个方程式是错的,并于信中写上了正确的方程式。  看过信后,爱因斯坦马上找出那篇论文,对萨尔泽指出错误的那个方程式重新做了计算。他在给萨尔泽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通过一长串的数学计算,现在我得出
对于动物,我们人类需要持一种新的、更为明智或许更为神秘的观点。远离广博的大自然,靠足智多谋而生存,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是透过富有知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动物的,因此,鸟类被夸张了,其整个形象被曲解了。我们由于动物的欠缺,而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它们投错了胎,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而我们恰恰就错在这里。因为动物是不应当由人来衡量的。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生来就
我在成都活水公园碰到一个收废品的人。他每天早晨都会在公园一个固定的向阳的石桌吃早餐,通常是一份凉菜两个馒头,还有几颗花生,荤素根据前一天收入而定。最稀罕之处是,他喝酒用的是一个小银杯,据说是家传之物,每天早晨两小杯,不多也不少。他说,他每天就是为了这两小杯酒而活着。在成都生计不易,每天的收入,三分之一给老婆,三分之一給孩子,三分之一给自己。即使不吃饭,也要喝两小杯,特别是有阳光的早晨,对着太阳一举
我们从大江大河走来,向大江大河走去。在人类史上,江河不仅意味着水源,更意味着通道。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正如知识和技艺。当一扇大门越开越大,自由流动的空气迟早会驱散所有偏见与疑虑。  不要害怕失去,只要你有捍卫的能力。凡是经不住考验的,都不值得拥有。在风浪里学习游泳,在饥饿中学习觅食,哪一代人不是这样呢?  穿出石罅后,别有山重重。一帆风顺的远航,算不上真正的经历;一眼看得到尽頭的征途,便不会有路上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越战时期有一张照片:一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跑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她身上没有穿衣服,整个后背都燃烧起来了。这张照片是怎样拍下的?作家梁晓声估计有三种情况:一是摄影师顾不上拍了,直接跑过去把火扑灭;二是拍照之后,摄影师马上进行扑救;三是摄影师拍完就走了,他认为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他的工作是摄影。梁晓声拿这个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都选第一种可能。再问中小学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马静薇同学以时间为轴,采取虚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生命一生中与粮食的渊源,从“懂得粮食”到“创造粮食”,再到“回味粮食”,作
上榜理由:★★★★  初中时,我活在南半球的六月里。我喜欢在体育课上和好朋友躺在草坪上,这样,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阳光在眼皮上微烫的跳动。那时的我,是闻不到妈妈在北半球的冬天煮的豆浆的。  从小到大,我只和妈妈道过一次歉。  那时的小不点还在北半球,一不小心对妈妈发了脾气后,感觉心情很沉重,终于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带着哭腔跟她道歉。当时妈妈说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但她抚摸我头发时的温柔一直都在,在以
所谓归类,其实就是我们常常会被问到的:“你喜欢哪一类型的人?”似乎在我们爱一个人以前,首先爱的是一个类型,一种体相,一种性格和特质。这样的类型也许像柏拉图的“理型”,不存于此世,只能在脑海之中飘浮。然而,正如符合严格教学定义的圆形只存在于理念层面,世间却无一圆形真正完美一样;你若凭你喜欢的类型寻找,也终将一无所得;即使找到,有一天也必将发现他原来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理想的类型,顾名思义,在理想
晚年退隐浙江老家的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某日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头发花白凌乱的老头,站在他面前。老者言明要拜在赵孟頫门下学习绘画。虽说这些年慕名来学画的人不少,但赵孟頫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老的。他问其年龄,来人答:五十岁。虽有外甥王蒙的引荐,赵孟頫仍有些疑虑:这人年纪是不是太大了,再者说,其人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诗书画的技艺,五十岁再学艺,目的是不是那么单纯呢?他又能学进去多少呢?老者显然看出了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