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语言、行动或事物、情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真善美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本质上来看,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而在小学教育环节中,审美教育是很重要的,通过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欣赏美的能力,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美育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素养,有助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学科的情感性、文学性、教育性及审美性给美育教学以有利的条件。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是无声的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表现社会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意境美的……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整体阅读中,我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和运用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语文教学,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第一场雪》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课文抓住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累厚这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瑞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第四段写了雪后美景,层次分明,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教学中,我用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自由吟诵,进入情境,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轻快抒情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就在这种环境下集体朗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从而触动了他们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教学时,我通达辩文析词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为了让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如:“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让学生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作词(看、画、想、问),再体会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要认真看,仔细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以保证文件准确无误)。通过课堂上对词、句的分析、交流、揣摩,学生在心目中对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生活节俭的形象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从而养成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三、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去品味书中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受美、鉴赏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一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练。诗中有很多词、句值得我们去赏析、品尝。比如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能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再品尝一下“密密缝”“迟迟归”,学生就能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咀嚼一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又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与作者同享意境中的美。
四、想,体味课文的再现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草原》一文语言文字优美、情境美,我着力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味课文的再现美。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奇丽风光,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景,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又让学生动手把想象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教学中美的东西比比皆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美育教学方式,打开语文教学“美”的闸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成为创造美的乐园。
一、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是无声的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表现社会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意境美的……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整体阅读中,我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和运用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语文教学,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第一场雪》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课文抓住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累厚这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瑞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第四段写了雪后美景,层次分明,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教学中,我用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自由吟诵,进入情境,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轻快抒情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就在这种环境下集体朗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从而触动了他们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教学时,我通达辩文析词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为了让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如:“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让学生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作词(看、画、想、问),再体会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要认真看,仔细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以保证文件准确无误)。通过课堂上对词、句的分析、交流、揣摩,学生在心目中对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生活节俭的形象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从而养成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三、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去品味书中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受美、鉴赏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一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练。诗中有很多词、句值得我们去赏析、品尝。比如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能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再品尝一下“密密缝”“迟迟归”,学生就能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咀嚼一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又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与作者同享意境中的美。
四、想,体味课文的再现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草原》一文语言文字优美、情境美,我着力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味课文的再现美。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奇丽风光,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景,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又让学生动手把想象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教学中美的东西比比皆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美育教学方式,打开语文教学“美”的闸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成为创造美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