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传记类文本教学的几个维度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共有四篇(《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约占所有文言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其品行或才干名垂青史的人物,学生对其事迹有天然的阅读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对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教法做一些研究。JP
  一、因“文”学“言”,激发文言学习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言与文的统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所以,以生为本、从学生的阅读基础出发设计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学“言”的正途。基本的文意疏通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自行完成。对疑惑之处,可由小组合作解答,老师亦可对重难点进行强调。这是基础层面的“言”的学习。而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赏析理解则要落实到文本学习中去。具体来说,就是要“因文学言”。
  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四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故事性极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高。在此学情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设置核心问题或者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来主动探索。比如,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谢锦萍老师便以“廉颇的勇到底是不是孔子所谓的‘暴虎冯河’的勇呢?”为任务,驱动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廉颇的语句,朗读、翻译重点句并分析。又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们也可以请学生分享文中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话或者一个情节,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比如有学生喜欢“项庄舞剑”,有学生喜欢“樊哙闯帐”,那就可以讓学生讲讲精彩在何处。学生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去赏析“言”,赏析“言”的前提则是理解“言”。这便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因文学言”。
  二、析“人”赏“文”,体会文言作品文学性
  诸树荣老师在讲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时提到了“因质定教”和“因文定教”,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根据文章的体式和内容特点来确定教的内容。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要教什么,是根据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决定的。《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中这样定义传记:“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综上所述,传记文学具备文学性和历史性两大属性。语文课堂更应关注其文学性。所以,史传类作品的教学内容可以基本确定为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叙事写人的手法。
  1.以人物形象分析为重点
  传记类作品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落实到具体的文字分析上去,切忌标签化。要通过文本细读、文字赏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谈一谈大体印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蔺相如具体的语言(如廷叱秦王的一段话)、动作(如“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心理(“相如度秦王终不偿赵王城邑”)等去总结他机智和勇敢的形象特点。又如《苏武传》对苏武形象的塑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卫律和李陵的说辞以及苏武的回答,从而去感受苏武的精神品质。学生只有自己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才会对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真正有所触动。然而很多学生缺乏细读文本的习惯,或者说作品中某些语言的特殊性超出了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2.以“春秋笔法”鉴赏为抓手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除了体现在对人物刻画方法的分析上,还体现在对谋篇布局和语言修辞的鉴赏上。而谋篇布局和语言修辞便对应了史学家所说的“春秋笔法”。左丘明评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些在史传作品中尤为突出。学习人物传记类作品,便应该注重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注重修辞的使用,注重具体词语的选用,注重人物事迹的选择。以《张衡传》为例,这篇文章语言凝练平实、不事雕琢。描写传主时也是详略得当,凸显了张衡在政治以及科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张衡的崇敬。《苏武传》的文学性也体现在其选材详略得当上,体现在对能突出苏武品质的典型事例的极其生动的描写上,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这些都是教师授课时应该充分挖掘的点。
  三、读写结合,增强文言学习包容性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经典之作,需要我们认真研读与赏析。然而,仅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远远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能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更多的内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更高目标。用课内的精读带动课外的阅读,用课文中的技巧和方法指导日常的写作,这便拓宽了文言文学习的外延,增强了文言学习的包容性。新的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可见群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课文内容为“点”,带动相关文本阅读这个“面”。教材中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多是节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中还有对廉颇、蔺相如后来之事的记载,也有对李牧、赵奢事迹的介绍。所以,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全可以请学生于课后读原文,了解廉蔺二人的结局。学生也颇有可能借此打开阅读《史记》的大门,阅读书中其他人物传记,甚至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群文阅读一方面是拓展、是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培养语感和“题感”,为考试做准备。
  人教版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类文体为主。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专门用以作文训练的时间普遍较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阅读以及对阅读对象的模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谈论写作和阅读关系的时候曾说过:“创作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如果说文学创作或者小说创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阅读——然后就拥有了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魔法’。”阅读不仅仅是在积累素材,更是在学习表达的方法。在中学生的阅读内容中,可以精读的多是教材中的文章。所以,要想训练学生写好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从写人记事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中总结经验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人物传记类文章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去描写一个人,如何去选择素材,如何含蓄而真切地表达对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具体到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可以有两种操作办法。一是在作文教学中选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作为分析、模仿案例,二是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中设计写作训练。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中,便比单纯的鉴赏分析更高了一个层级。
  教无定法,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都是好的方法。然而学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能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的教法,让学生喜欢史传类文言文,学好史传类文言文。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促进高中文言文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035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在古代文献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讨“为”字的用法及功能,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文献中的“为”字多种用法,使其利于中学校本课程中教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
期刊
语文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扩大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接触大量文本的基础上,体会美感的共性,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经典的散文,这些散文充满美感,令人百读不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美感的来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其他与之相关的文本,构造整合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散文《昆明的雨》时,教师引入了同为汪曾祺创作的课
期刊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够,缺乏作文素材,尤其是缺少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然而笔者认为,高中生并不是真正缺少阅读和素材,而是缺少善于转化素材的“妙悟”和“妙笔”。如果懂得将胸中丘壑转化为平原高山,那么,素材积累便不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一篇关于吴敬梓的文章,当时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材料既陌生又雅致,很想和学生分享,于是笔者精选了以下段落呈现给学生。  吴敬梓推却了巡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并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题,实现写作效益最大化。  一、分析写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开始动笔,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作文同阅读、识字一样,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要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必须要
期刊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谈语言视角下的深入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创设丰富语言情境  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言功底,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感染型语言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作的参考样本,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是面临难以提升的窘境。《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读课文,对该单元文本的教读,决不能停留于阅读,要抓住单元主题“留心观察”,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学中,笔者以“问”启思,通过
期刊
在美学思想上,克罗齐反对把艺术、宗教和哲学理解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否定“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心灵活动的初始阶段,不依赖理念,独立于逻辑认识和经济与道德实践。由此观之,诗歌的审美性,在于个性化抒情意象。  “审美即直觉”的美学主张在诗歌鉴赏中的具体体现,无外乎通过独特的意象将作者情思予以寄托和延展,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真实而强有力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