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据”字词组,即由“据”字起首的介词结构。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把这类词组的内部结构划分为三种:(1)据 名;(2)据 动;(3)据 小句。举例如下:
(1)据理力争|据同名小说改编|据地质勘探的资料,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
(2)a,据说他走了|据报明天有雨
b,据估计,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要高|据报道,襄渝铁路已经建成通车
(3)他的病据医生说很快就会好的|据气象台预报,二十四小时以内台风将在福建沿海登陆
比较可见,第一组前两例的“据”字词组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行为的方式或依据,而其他“据”字词组在句子中比较特殊。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一般不与其他成分发生关系。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是相对自由的,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在分析“据说”的用法时,吕叔湘先生指出:“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说,根据传说’它“本身不能有主语,在句中多用作插入语”,表示信息或知识“有时是有出处而不愿意说明”。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把这类“据”字词组归入独立成分,他认为,这类“据”字词组具有“表示某一消息或情况的来源”的功能。例如:
(4)据说她还在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小说。
从胡先生所给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还在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小说”这一信息是说者从别处听来的,而不是从“她”处直接得来的,因而具有间接性。再看上文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一个例子:
(5)据地质勘探的资料,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
煤矿的蕴藏量丰富与否不是由地质资料决定的,只能说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也就是说,“据”字词组表示的是该句命题的理据。
以上分析显示:这类“据”字词组标示句子所述信息或知识的来源特征。从句法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独立成分或插入语;而从语用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借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的术语,把它们称为证素性“据”字词组。
在研究美国印第安语Kwakiufl的时候,博厄斯发现:说话人在谈论“那人病了”之类的事件时,有必要说明所说的内容是亲眼目睹的还是听说的,是有真凭实据的还是自己想象的。Kwa!dud这一印第安语是通过在动词上添加不同的后缀来表示信息来源和肯定程度的。博厄斯把这类后缀叫作证素(evidential)。
现代语言学认为,证素是语言可证性的标记形式。英国语言学家安德逊指出:证素本身不是句子的主要表述成分。它标示事实性断言的理据,是对事实性断言的附加说明。在形态上,证素主要是屈折形式,附着语素,或其他自由的句法成分。美国语言学家切夫认为。后缀只是可证性的表达方法之一,助动词、副词及其他语法成分均可表示语言的可证性。即可充当证素。
那么,现代汉语的证素性“据”字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用功能?
首先,它可以为听者或读者的语用推理提供语境帮助。在语言实践中,话语传递的信息有一个来源和信度的问题。证素性“据”字词组对话语传递的信息给予来源性的标示。听者或读者可以据此做出语用推理,判断句子命题的信度。比较下例:
(6)a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b这个问题据我看不难解决。
c这个问题据大家的看法不难解决。
d这个问题据专家分析不难解决。
尽管四句的命题内容完全一样,可是它们的可信程度却不同:a句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听者或读者无法从话语本身来判断命题的可信度;b句中的“据我看”标明此句的命题内容只是说者的个人意见;c句中的“据大家的看法”说明此句的命题内容是“大家”的意见,可信朕比b句高;d句中的“据”字词组表明此句的命题内容是专家意见,既然是专家意见。可信度自然要比c句高。可见,有没有“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有什么样的“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都会对听者或读者的语用推理产生影响。
“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的功能是由“据”字后面的词语实现的。“据”字后面不同的词语标示不同的来源特点。而且信息来源的信度差异也体现在“据”字后面的词语上。一般说来,“据”字词组所标示的信息来源越具体,话语的客观性就越强,可信度也越高。从结构上说,“据 小句”结构和带有定语修饰的“据 名”结构所标示的信息来源比较具体。可能具有较高的信度;而“据 动”结构标示的信息来源比较笼统,可信度相对低一些。
除了语境作用以外,证素性“据”字词组还有“面子效益”。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意欲获得的公众心中的个人形象。一个人的面子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他人强加于己,自己的行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阻碍的心理需求;积极面子是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赞同或认可的心理需求。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不仅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还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徐盛桓先生认为,礼貌的言语行为要促进三个方面的关系: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那么,证素性“据”字词组是如何实现“面子效益”的?它是以信息“援引”的性质来实现“面子效益”的。通过对话语信息的来源加以注释(尽管有时这种注释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信息来源),证素性“据”字词组可以使话语信息带有“援引”的性质。这样便可以使话语避免主观武断,或使话语传递的信息具有间接性。表达者可以借此脱离“干系”,避免由于太直接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或使对方感到难堪。人们在议论某人或某事的时候,往往冠以“据说…‘听说”等具有证素功能的词语,以一种“此话非我说”的语气传递信息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7)A据说你要调走了,是不是?
B谁说的?
这是发生在某单位资料室的一个言语片段。A的言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A确实是从别人那里听说B要调走。也就是说,B要调走这一信息是有具体来源的。但是,A并没有明确说出是听谁说的。这样,A就避免了信息提供者暴露在B的面前,保全了作为交际第三方的信息提供者的面子。二是A事实上并没有听人说B要调走,只是他主观上感觉B可能要调走。也就是说,A借第三者之口说出自己的意思。此时。A可能有两种心态:一是表明话语所传信息的客观性。他的意思可能是“你看,不只是我觉得你要调走,别人也这样看”。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无论B是否真的要调走,A都可以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不论基于什么心态,A把自己隐藏于子虚乌有的第三者后面。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不论是以上二者的哪种情况,证素性“据”字词组的援引功能都使A的话语具有了间接性,也为B的回答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这样既减少了对B的强加性,也给B留了面子。在实际交谈中,B确实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他只对A的信息来源提出了质疑,而其潜台词却是“有人给我造谣”,他迂回地否定了自己要调走的说法,避免了交际双方的直接交锋。
可见,证素性“据”字词组对句子的话语意义和交际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弄清它的语用功能,对于提供我们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另外,除了证素性“据”字词组之外,现代汉语还有其他表达形式具有标示信息来源、提供命题理据的语用功能。开展现代汉语的可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据理力争|据同名小说改编|据地质勘探的资料,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
(2)a,据说他走了|据报明天有雨
b,据估计,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要高|据报道,襄渝铁路已经建成通车
(3)他的病据医生说很快就会好的|据气象台预报,二十四小时以内台风将在福建沿海登陆
比较可见,第一组前两例的“据”字词组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行为的方式或依据,而其他“据”字词组在句子中比较特殊。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一般不与其他成分发生关系。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是相对自由的,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在分析“据说”的用法时,吕叔湘先生指出:“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说,根据传说’它“本身不能有主语,在句中多用作插入语”,表示信息或知识“有时是有出处而不愿意说明”。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把这类“据”字词组归入独立成分,他认为,这类“据”字词组具有“表示某一消息或情况的来源”的功能。例如:
(4)据说她还在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小说。
从胡先生所给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还在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小说”这一信息是说者从别处听来的,而不是从“她”处直接得来的,因而具有间接性。再看上文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一个例子:
(5)据地质勘探的资料,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
煤矿的蕴藏量丰富与否不是由地质资料决定的,只能说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这个煤矿的蕴藏量很丰富。也就是说,“据”字词组表示的是该句命题的理据。
以上分析显示:这类“据”字词组标示句子所述信息或知识的来源特征。从句法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独立成分或插入语;而从语用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借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的术语,把它们称为证素性“据”字词组。
在研究美国印第安语Kwakiufl的时候,博厄斯发现:说话人在谈论“那人病了”之类的事件时,有必要说明所说的内容是亲眼目睹的还是听说的,是有真凭实据的还是自己想象的。Kwa!dud这一印第安语是通过在动词上添加不同的后缀来表示信息来源和肯定程度的。博厄斯把这类后缀叫作证素(evidential)。
现代语言学认为,证素是语言可证性的标记形式。英国语言学家安德逊指出:证素本身不是句子的主要表述成分。它标示事实性断言的理据,是对事实性断言的附加说明。在形态上,证素主要是屈折形式,附着语素,或其他自由的句法成分。美国语言学家切夫认为。后缀只是可证性的表达方法之一,助动词、副词及其他语法成分均可表示语言的可证性。即可充当证素。
那么,现代汉语的证素性“据”字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用功能?
首先,它可以为听者或读者的语用推理提供语境帮助。在语言实践中,话语传递的信息有一个来源和信度的问题。证素性“据”字词组对话语传递的信息给予来源性的标示。听者或读者可以据此做出语用推理,判断句子命题的信度。比较下例:
(6)a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b这个问题据我看不难解决。
c这个问题据大家的看法不难解决。
d这个问题据专家分析不难解决。
尽管四句的命题内容完全一样,可是它们的可信程度却不同:a句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听者或读者无法从话语本身来判断命题的可信度;b句中的“据我看”标明此句的命题内容只是说者的个人意见;c句中的“据大家的看法”说明此句的命题内容是“大家”的意见,可信朕比b句高;d句中的“据”字词组表明此句的命题内容是专家意见,既然是专家意见。可信度自然要比c句高。可见,有没有“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有什么样的“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都会对听者或读者的语用推理产生影响。
“据”字词组标示信息来源的功能是由“据”字后面的词语实现的。“据”字后面不同的词语标示不同的来源特点。而且信息来源的信度差异也体现在“据”字后面的词语上。一般说来,“据”字词组所标示的信息来源越具体,话语的客观性就越强,可信度也越高。从结构上说,“据 小句”结构和带有定语修饰的“据 名”结构所标示的信息来源比较具体。可能具有较高的信度;而“据 动”结构标示的信息来源比较笼统,可信度相对低一些。
除了语境作用以外,证素性“据”字词组还有“面子效益”。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意欲获得的公众心中的个人形象。一个人的面子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他人强加于己,自己的行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阻碍的心理需求;积极面子是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赞同或认可的心理需求。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不仅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还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徐盛桓先生认为,礼貌的言语行为要促进三个方面的关系: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那么,证素性“据”字词组是如何实现“面子效益”的?它是以信息“援引”的性质来实现“面子效益”的。通过对话语信息的来源加以注释(尽管有时这种注释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信息来源),证素性“据”字词组可以使话语信息带有“援引”的性质。这样便可以使话语避免主观武断,或使话语传递的信息具有间接性。表达者可以借此脱离“干系”,避免由于太直接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或使对方感到难堪。人们在议论某人或某事的时候,往往冠以“据说…‘听说”等具有证素功能的词语,以一种“此话非我说”的语气传递信息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7)A据说你要调走了,是不是?
B谁说的?
这是发生在某单位资料室的一个言语片段。A的言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A确实是从别人那里听说B要调走。也就是说,B要调走这一信息是有具体来源的。但是,A并没有明确说出是听谁说的。这样,A就避免了信息提供者暴露在B的面前,保全了作为交际第三方的信息提供者的面子。二是A事实上并没有听人说B要调走,只是他主观上感觉B可能要调走。也就是说,A借第三者之口说出自己的意思。此时。A可能有两种心态:一是表明话语所传信息的客观性。他的意思可能是“你看,不只是我觉得你要调走,别人也这样看”。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无论B是否真的要调走,A都可以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不论基于什么心态,A把自己隐藏于子虚乌有的第三者后面。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不论是以上二者的哪种情况,证素性“据”字词组的援引功能都使A的话语具有了间接性,也为B的回答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这样既减少了对B的强加性,也给B留了面子。在实际交谈中,B确实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他只对A的信息来源提出了质疑,而其潜台词却是“有人给我造谣”,他迂回地否定了自己要调走的说法,避免了交际双方的直接交锋。
可见,证素性“据”字词组对句子的话语意义和交际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弄清它的语用功能,对于提供我们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另外,除了证素性“据”字词组之外,现代汉语还有其他表达形式具有标示信息来源、提供命题理据的语用功能。开展现代汉语的可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