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与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的辐射剂量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分析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时的辐射剂量。

方法

将63枚经过校准的热释光剂量芯片分别放置到头颈部体模的21处解剖点上,每处3枚,采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在对头颈部体模颞骨进行扫描,采用RGD-3D型读出器测量每个芯片的剂量,取均数,作为该解剖点的吸收剂量值。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出两种扫描设备的有效剂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设备扫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锥形束CT和螺旋CT均可扫描获取到颞骨的三维影像。锥形束CT设备可分别对双侧颞骨和单侧颞骨进行扫描,其扫描视野的选择较为灵活。锥形束CT扫描双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164.1 μSv,其中辐射较敏感组织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32.1、10.6、31.0 μSv;扫描单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98.1 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7.4、6.2、16.1 μSv。螺旋CT对双侧颞骨进行扫描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714.6 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95.1、127.8、135.7 μSv,其全部有效剂量和器官有效剂量均显著高于锥形束CT(均P<0.01)。

结论

在对双侧颞骨区域进行扫描时,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螺旋CT,采用锥形束CT扫描单侧颞骨时的辐射剂量约为扫描双侧颞骨时辐射剂量的一半。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即非EM组,50例EM患者为试验组。经手术收集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和腹腔液标本。采用RT-PCR法、ELISA法、免疫组化法检测SDF-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估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截止到2017年9月1日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查及研究数据收集,以发病90 d的改良Rankin Scale(mRS)记录的良好临床预后(mRS≤2分)和死亡(mRS=6分)为主要终点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并对其他相关文献进行系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以多层螺旋CT(MSCT)为参考,对比锥形束CT(CBCT)对面神经管显示的清晰度,探讨CBCT对面神经管成像的可行性及是否存在优势。方法2017年1月,对8具头部标本进行CBCT及MSCT扫描,分别获得16侧颞骨图像,对MSCT及CBCT图像上迷路段各壁、第一膝前、内、外、上、下壁、鼓室前段外壁、下壁、鼓室后段外壁、下壁、鼓室段内、上壁、第二膝外、下、上、内壁及乳突段各壁分别进行0~3分评分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LSO)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LSO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评分量表来评估该入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中鞍结节脑膜瘤11例,颅咽管瘤4例,表皮样囊肿4例,垂体瘤1例。结果2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者17例(85%),平均手术时间(144.0±54.1) min,平均出血量(96.5±51.1) ml。术后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