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有一个重要的考点——内容須充实,即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高质量的材料突出文章的主旨。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经典底蕴与时代热点方面做文章。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能够启示后来者并被引以为范的经典素材,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多层的寓意、多维的解读视角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包括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焦点人物等热点素材,则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若考生能将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融为一体,文中既有经典素材的底蕴,又有热点素材的新鲜,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或可以成就一篇闪耀历史光辉和具有时代感的好文章。
那么,如何使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融为一体呢?
一、古今对照,互为映衬
一般来说,经典素材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而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热点素材都是当今世界发生的、广受关注的事情。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将历史的光辉与时代的气息这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推导它们之间的共性或个性,使结论映衬而出。如此一来,作者的观点就鲜明突出,文章的内容就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这种技巧,正是从古今素材的正面(同质)或古今素材的反面(异质)两个角度去选择素材,紧紧抓住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共性或个性,认真分析二者的异同;或者采取纵向组合、正反对比、互相映衬的方式,具体诠释文章中心的种种内涵,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文章中心,使说理更有深度。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高分作文《浓雾拨开,见黎明》片段: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才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正是一种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举措。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如今,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追求真理,揭开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本片段成功运用纵向组合对文章中心进行了深入阐释,选用经典素材——清政府因为认识片面以致落后挨打,热点素材——现代中国因认识全面坚持改革开放之路而获得成功,两种素材互相映衬,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这种技法,使文章在内容上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历史的岁月与时代的气息互相对照,互为映衬,这种技法思路可概括为:明确中心论点→古今选材→纵深挖掘。
首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筛选素材。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论证会很单薄,这就需要我们网罗素材。如果我们手中掌握的是热点素材,就可以尝试寻找经典素材,反之亦然。通过对同质或异质的古今素材进行组合对比,并往深处挖掘展开写作,就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名人串联,同质叠加
古代和近现代有很多名人,他们的事迹都是绝好的素材。写作时,把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起来,挖掘他们身上的相同点,组合排比,可形成集体效应。一篇文章里既有历史名人的光环,又有同时代的榜样,文章的主题就会既有跨越时代的鲜活魅力,也富有感染力。这种方法,把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主旨下,既显示了作者丰厚的底蕴,又使得作文主旨新颖,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强大。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优秀作文《时代在新,我们在行》就是运用这一技巧而亮人眼眸(节选):
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无论何时,一个人要施展鸿鹄之志,必与当时的时代相同步。李白、杜甫等诗歌界的领袖,他们之所以在诗歌上一展壮志,正是因为站在盛唐的舞台上,他们与时代共荣。而鲁迅、李大钊等,他们之所以有的以笔为刀,有的高呼救国救民之口号,正是因为当时国家陷于危难之际,时代沉沦、黑暗,他们更新自我观点,为时代呐喊。而今,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的翘楚,他们之所以在自己的领域拓展出一片天地,正是因为身处和平年代,科技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发展。善于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我们要抓住当今时代的腾飞之翼。
上述文段就是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名人大串连的最好写作范本。李白、杜甫属于经典素材人物,鲁迅、李大钊属于近代史名人,马云、马化腾属于热点素材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人生、经历、内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更新自我,活在当下,走出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作者把名人串起来,同质叠加,组合排比,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质,由此形成集体效应,就像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不可估量。可以说,作者浓缩古今素材,以排比的形式形成合力,使文章的主旨具有了鲜活的魅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观点:善于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我们要抓住当今时代的腾飞之翼。
这种技巧,运用同质叠加法,即运用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人物同质关系进行时空组合、相互弥补组合、重重叠加组合等,通过叠加相同的内涵来论证主题,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
运用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联的思路可概括为:明确中心论点→选取同类素材→围绕中心分析。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细读材料,认清中心论点是运用此法的第一步;然后根据中心论点进行发散思维,将能够为中心论点服务的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人物,按写作角度精心裁剪;最后将所选取的素材按时空顺序、相互弥补、层层叠加等方式组合,展开分析,从而论证文章中心。
三、精当搭配,有详有略
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据需要详略搭配,有详有略。一般来说,陌生的典型事例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给人新鲜感;熟悉的典型事例略写,使得笔墨简洁集中。有详有略,相映成趣,文章的布局则会具有灵动的效果。
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不器与器》(节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为后世敬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的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君子,不为器。
君子,也当器。
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我们应当不断提升自我,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負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这篇文章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经典事例,大家都熟悉,因而略写。以新时代青年当学“器”,又不囿于“器”为热点事例详写,因为读者还不太了解新时代青年的生活状况及心态等。详略搭配,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既凸显了“不器与器”的主旨,又使得文章布局灵动多姿。
四、引证例证并用,相得益彰
名言名句是前人为我们积累下来的、经过验证的经典中的精华;例证即是社会生活中的例证。在融合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的同时,引用原理、名言和举例,既有典型的事例,又有权威的经典,使得科学原理、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交相辉映,从而使文章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满分作文《以此架桥,通达远方》(节选):
排隐患,需获众人支持,共同出力。
排除隐患,加强防护,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孙权曾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一个人即使有了正确判断,如果得不到众人的支持,也势必不被理解,即使付诸实践,采取措施,防范也有限。
但获众人支持绝非易事,须有真才实学,能讲清道理方能做到。且看大国工匠韩利萍利用家中的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研究火箭构造,毫厘不差,助火箭升空。她用实实在在的“台下苦练”与执着分析,成长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获得众人支持,助力航天事业;再看大悟金岭革命老区,当地干部实地考察研究,制订扶贫计划,获得众人支持,助力精准扶贫,他们用奋斗的精神与非凡的才干,帮助那里的炫目秋景走向世界。
文中先引用孙权的经典名言素材,诠释“排除隐患需共力”,再运用大国工匠韩利萍和大悟金岭革命老区当地干部的热点素材加以深入论述,最后再回扣作文题材料升华主旨,使得论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经典名句与现实事例交相辉映,不但增强了文章说服力,还使语言富有文采,让议论文的说理更精彩靓丽,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法国作家布瓦罗有言:“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这句话是对我们写作文运用素材的绝妙注释。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人人都可以得到,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娴熟而成功地运用。因此,将“每个人都想到过的”素材,通过以上四种技巧,以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方式进行融合和阐述,或许能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使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融为一体呢?
一、古今对照,互为映衬
一般来说,经典素材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而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热点素材都是当今世界发生的、广受关注的事情。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将历史的光辉与时代的气息这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推导它们之间的共性或个性,使结论映衬而出。如此一来,作者的观点就鲜明突出,文章的内容就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这种技巧,正是从古今素材的正面(同质)或古今素材的反面(异质)两个角度去选择素材,紧紧抓住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共性或个性,认真分析二者的异同;或者采取纵向组合、正反对比、互相映衬的方式,具体诠释文章中心的种种内涵,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文章中心,使说理更有深度。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高分作文《浓雾拨开,见黎明》片段: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才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正是一种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举措。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如今,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追求真理,揭开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本片段成功运用纵向组合对文章中心进行了深入阐释,选用经典素材——清政府因为认识片面以致落后挨打,热点素材——现代中国因认识全面坚持改革开放之路而获得成功,两种素材互相映衬,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这种技法,使文章在内容上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历史的岁月与时代的气息互相对照,互为映衬,这种技法思路可概括为:明确中心论点→古今选材→纵深挖掘。
首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筛选素材。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论证会很单薄,这就需要我们网罗素材。如果我们手中掌握的是热点素材,就可以尝试寻找经典素材,反之亦然。通过对同质或异质的古今素材进行组合对比,并往深处挖掘展开写作,就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名人串联,同质叠加
古代和近现代有很多名人,他们的事迹都是绝好的素材。写作时,把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起来,挖掘他们身上的相同点,组合排比,可形成集体效应。一篇文章里既有历史名人的光环,又有同时代的榜样,文章的主题就会既有跨越时代的鲜活魅力,也富有感染力。这种方法,把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主旨下,既显示了作者丰厚的底蕴,又使得作文主旨新颖,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强大。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优秀作文《时代在新,我们在行》就是运用这一技巧而亮人眼眸(节选):
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无论何时,一个人要施展鸿鹄之志,必与当时的时代相同步。李白、杜甫等诗歌界的领袖,他们之所以在诗歌上一展壮志,正是因为站在盛唐的舞台上,他们与时代共荣。而鲁迅、李大钊等,他们之所以有的以笔为刀,有的高呼救国救民之口号,正是因为当时国家陷于危难之际,时代沉沦、黑暗,他们更新自我观点,为时代呐喊。而今,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的翘楚,他们之所以在自己的领域拓展出一片天地,正是因为身处和平年代,科技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发展。善于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我们要抓住当今时代的腾飞之翼。
上述文段就是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名人大串连的最好写作范本。李白、杜甫属于经典素材人物,鲁迅、李大钊属于近代史名人,马云、马化腾属于热点素材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人生、经历、内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更新自我,活在当下,走出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作者把名人串起来,同质叠加,组合排比,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质,由此形成集体效应,就像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不可估量。可以说,作者浓缩古今素材,以排比的形式形成合力,使文章的主旨具有了鲜活的魅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观点:善于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我们要抓住当今时代的腾飞之翼。
这种技巧,运用同质叠加法,即运用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人物同质关系进行时空组合、相互弥补组合、重重叠加组合等,通过叠加相同的内涵来论证主题,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
运用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联的思路可概括为:明确中心论点→选取同类素材→围绕中心分析。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细读材料,认清中心论点是运用此法的第一步;然后根据中心论点进行发散思维,将能够为中心论点服务的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人物,按写作角度精心裁剪;最后将所选取的素材按时空顺序、相互弥补、层层叠加等方式组合,展开分析,从而论证文章中心。
三、精当搭配,有详有略
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据需要详略搭配,有详有略。一般来说,陌生的典型事例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给人新鲜感;熟悉的典型事例略写,使得笔墨简洁集中。有详有略,相映成趣,文章的布局则会具有灵动的效果。
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不器与器》(节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为后世敬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的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君子,不为器。
君子,也当器。
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我们应当不断提升自我,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負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这篇文章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经典事例,大家都熟悉,因而略写。以新时代青年当学“器”,又不囿于“器”为热点事例详写,因为读者还不太了解新时代青年的生活状况及心态等。详略搭配,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既凸显了“不器与器”的主旨,又使得文章布局灵动多姿。
四、引证例证并用,相得益彰
名言名句是前人为我们积累下来的、经过验证的经典中的精华;例证即是社会生活中的例证。在融合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的同时,引用原理、名言和举例,既有典型的事例,又有权威的经典,使得科学原理、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交相辉映,从而使文章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满分作文《以此架桥,通达远方》(节选):
排隐患,需获众人支持,共同出力。
排除隐患,加强防护,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孙权曾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一个人即使有了正确判断,如果得不到众人的支持,也势必不被理解,即使付诸实践,采取措施,防范也有限。
但获众人支持绝非易事,须有真才实学,能讲清道理方能做到。且看大国工匠韩利萍利用家中的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研究火箭构造,毫厘不差,助火箭升空。她用实实在在的“台下苦练”与执着分析,成长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获得众人支持,助力航天事业;再看大悟金岭革命老区,当地干部实地考察研究,制订扶贫计划,获得众人支持,助力精准扶贫,他们用奋斗的精神与非凡的才干,帮助那里的炫目秋景走向世界。
文中先引用孙权的经典名言素材,诠释“排除隐患需共力”,再运用大国工匠韩利萍和大悟金岭革命老区当地干部的热点素材加以深入论述,最后再回扣作文题材料升华主旨,使得论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经典名句与现实事例交相辉映,不但增强了文章说服力,还使语言富有文采,让议论文的说理更精彩靓丽,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法国作家布瓦罗有言:“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这句话是对我们写作文运用素材的绝妙注释。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人人都可以得到,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娴熟而成功地运用。因此,将“每个人都想到过的”素材,通过以上四种技巧,以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方式进行融合和阐述,或许能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