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对黄河的治理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tsai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瓠子堵口


  西汉开始,黄河的水灾日益严重,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10次,其中造成改道的有5次。河水决口改道后,堵口归流就是一件大事,重大的堵口就有两次。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向东南至今山东鄄城县南冲出了一条新河,流入巨野泽,然后夺泗水入淮。决口发生后,汉武帝即派汲黯和郑当时主持堵口工程,但随堵随决,没有成功。当时外戚武安侯田蚡任丞相,他的封邑鄃在黄河北岸,河水向南决口使北岸避免了水灾的威胁,他的封邑获得丰收。所以他劝武帝:“江河的决口都是天意,是没有办法用人力来强行堵塞的,就是塞住了也未必让老天爷满意。”他还串通一些“望气”占卜的人也对武帝说这样的话。武帝信了他们的鬼话,就听任河水泛滥改道,不再堵口。
  就这样拖了20多年,黄河依旧没有回归故道,泛滥区灾情严重。主张不堵口的田蚡早已在元光四年(前131)去世,汉武帝对他的险恶用心已有所觉察。到了元封二年(前109)正好天旱,黄河水浅,武帝下决心下令堵口。汲仁和郭昌率领数万兵士投入堵口工程,武帝亲临现场,命令随行的官员职位级别自将军以下的都一起搬运柴草,参加施工。司马遷作为武帝的随从也背负柴草,以后在《史记》的《河渠书》中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当时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大竹子或大石头在决口面插下河底,由稀到密,使水势减缓,然后再在中间填塞草料,最后压上石块和泥土。所用的竹子主要采自淇园(在今河南淇县西北一带)。经过一番努力,决口终于堵住,黄河恢复了故道,分两股东北入海。汉武帝在堵口堤上筑了一座宣房宫作为纪念,还亲自作了两首《宣房之歌》,其中一首写道:“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大意是:黄河的洪水波浪滔滔,北面的故道已经淤塞难以迅猛奔流。用竹缆牵引沉下了美玉,河伯已经答应我们堵口柴草却又不够。柴草不够,卫地人可倒了霉,没有柴草又怎么堵得住水?砍下竹林里的竹子,密密地插在水里,一层层石料铺在中间,决口终于堵住。宣房宫就建在上面,从此不再有灾难,福祉无穷。
  80年后的建始四年(前29),在河堤使者王延世的主持下在东郡堵口,声势虽没有瓠子口那次大,在技术上却有新的尝试。采取的办法是从决口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堵,到最后一部分时,预先制成一个大的竹笼,其中填满石块,用两艘船夹着竹笼驶至缺口,将船凿沉,与竹笼一起沉下,然后迅速充填泥土加以巩固。这与近代采用的立堵法已很相似。

二、贾让的“治河三策”


  西汉中期以后,一方面是黄河的灾害越来越频繁,西汉后期的50年内平均每隔7年就要决溢一次。另一方面是人们在实践中增强了对黄河决溢特点的认识,开始尝试各种治河的办法,所以不断有人提出治河的主张。主要的建议有四种:
  一是分流,可以利用黄河下游原有的分流和支河,疏浚整治,甚至可以新开河道,以便分散洪水,削减主河道的洪峰,减轻对主河道两岸堤防的威胁,避免决溢。
  一是改道,具体的意见各人不同,但用意都是想利用更好的地形,另选一条比较顺直的河道。
  一是滞洪,建议在黄河经常泛滥处空出一块地方,一旦洪水发生就主动引水泄入,以避免下游其他河段再有决溢。
  一是以水排沙,认为河水既带来了泥沙,但水流也能排除泥沙,主张禁止上游和中游引水灌溉,保证水量,使河水保持较大的流速,依靠河水本身的冲刷力排沙刷槽,以避免河床淤积,消除河患。
  这些方案各有利弊,要实行起来也并非容易,所以都没能得到试验。
  西汉末的哀帝初年(约前6—前5),曾经要求各地方官向朝廷推荐有治河本领的人,只有待诏贾让上书响应,提出了三种供选择的治河方案,后世称为“治河三策”。
  贾让提出的上策是人工改道,在遮害亭(今河南滑县西南)掘开河堤,让河水北流(实际上偏东北)入大海。他认为由于西面有太行山及其余脉在地形上的限制,东面有已有的金堤阻挡,河水不会泛滥太远,一个月之内就会形成新的河道。至于新河流经的冀州,当然要有大批百姓搬迁。但与其每年要在沿河十个郡都花大笔钱来修筑堤防,万一决口损失更大,还不如将几年的修堤费用集中起来,用于安置移民。他认为如果实行这一办法,就能“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贾让的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开渠的目的一是为了灌溉,二是为了分洪。具体的计划是从遮害亭一带向北新筑一条渠堤作为渠道的东岸,利用西面的山地作为渠道的西岸。然后用石料加固黄河自淇口至遮害亭的堤防,在这段堤上建造若干水门。同时在新筑的渠道东堤上也开若干水门,这样在黄河干道和新渠之间就组成了许多分水渠,旱时打开渠道东面的水门引水灌溉,遇有洪水时就打开渠道西面的水门分泄洪水。这一带原来因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收成很少,经过灌溉后可用于种稻。另外还可以利用渠道发展水运。当时沿河负责守护整个堤防的官吏士兵每郡都有数千人,采购草石料的费用每年也要几千万钱,用这些人力物力就足够建成渠道和水门了。他认为中策虽不如上策那样解决根本问题,但也能“富国安民,兴利除害”,并可维持数百年。
  至于继续以修缮堤防为主,致力于加高培厚现存堤防,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还是免不了经常出问题。贾让认为这是下策,是不足取的。
  贾让的治河三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论文,既有对当时黄河下游河患形势的分析,也有解决问题的不同对策;不仅考虑到了防洪,而且兼顾了灌溉、放淤、改土和通航。他的建议虽然未能付诸实践,其中显然也有不切实际或不尽合理的部分。但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如此全面地规划黄河下游的治理,充分反映了当时技术水平的进步,是难能可贵的。三策中的合理成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王景治河

  西汉末年,黄河先后在魏郡(今河南东北一带)以东多处决口,到王莽始建国三年(11)又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以南决口。王莽为了保障他在元城的祖坟安全,主张不堵决口,听任河水东决。结果黄河和济水分流处的堤防严重崩塌,黄河、济水和汴水各支流交相泛滥,兖州、豫州(约相当今河南东南、山东西南和安徽淮河以北)数十县受灾。


唐写本《史记·河渠书》残卷(局部)

  东汉初的建武十年(34),陽武县令上书建议改修堤防,以安定百姓,光武帝已调集了兵士,准备动工。但浚仪县令又提出,现在刚打完仗,又要大兴劳役,老百姓受不了,会引起不满。光武帝就打消了这一念头。以后汴水不断向东泛滥,灾区越来越大,原来的水门堤防都已没在水中了,兖、豫二州的百姓十分怨忿,指责官府不考虑百姓的疾苦。明帝即位后,几次想动工,但对要不要堵口却意见纷纷,有人认为黄河改道南流入汴对北方的冀州、幽州有好处,还说左边的堤坚固了右边的堤就遭殃,左右两边的堤都坚固了下游就倒霉,对河水应该听其自然,百姓可以迁到高处去,这样公家省了堵口的钱,百姓也避免了被淹的祸害。明帝听了以后不知所从,一直议而不决。直到永平十二年(69)召见王景后,才最后作出治河的决定。
  王景,字仲通,是乐浪郡邯县(约在今朝鲜平安南道东部)人,祖先居琅琊不其(今山东青岛崂山区西北),西汉初迁至朝鲜半岛。王景从小学习《易经》,博览群书,又爱好天文和数学,懂得工程技术,办事冷静而周到。当时征求能治水的人才,王景受到推荐,明帝命他与将作谒者(主管工程建设的长官)王吴一起修浚仪渠。王吴采用了王景的办法,获得成功。明帝在永平十二年召见王景,询问治水的形势和对策,王景一一作答,明帝十分满意。根据王景治理浚仪渠的功绩,又赐给王景《山海经》《河渠书》和《禹迹图》等图书以及钱帛等物品。当年夏天,明帝就征发数十万士兵,派王景和王吴负责修渠筑堤,到第二年夏天工程完成,明帝亲自巡行,并下诏恢复西汉的旧制,在沿河的郡国设置专门负责日常维护的官员。王景得到提拔和赏赐,名扬天下。
  由于史料中的记载过于简单,对王景治河所采取的具体方法至今还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对其中最关键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济水(此处即汴水)与黄河相交处除了原有的引水口(荥口)外,另外开一个引水口(济口)。这样济水与黄河之间就有了两个引水口和两条引水道,都设置了水门,两个水门间相差十里。之所以要开两个水门,是为了适应黄河流势的变化,以便根据需要与可能控制调节,以保证正常引水。
  经过王景治理的黄河新道的具体经流也没有记载,根据间接的史料推测,大致是从长寿津(今河南濮阳南)开始与西汉大河分流,东经范县南、山东阳谷县西、莘县东、茌平县南、东阿县北,又东北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县境内入海。新河在今山东境内是在泰山北麓的低地中通过的,与旧河相比缩短了距离,河道又比较顺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到稳定。
  当然,从这以后黄河下游的八百年安流,主要原因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减少从而使河水中的含沙量大大降低。但在开始阶段,王景治河的工程防治还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
  (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中华书局2020年。标题为编者所拟)
其他文献
20集战争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决战大南山》(又名《粉黛谍影》)中男主人公在酒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听我说句话,今后要有用得着兄弟的地方,尽管吩咐,兄弟一定鼎力效劳。\"这段话中的\"鼎力效劳\"用词不当。《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鼎力】〈书〉副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多蒙~协助,无任感谢!可见,\"鼎力\"是只能用在自己请求和托付别人帮忙办事时的礼貌用语。
本刊讯 2021年6月7日,农发行党委开展党史专题学习,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原文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部分章节,并结合实际进行交流研讨。会议由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主持,钱文挥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发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委员王昭翮作交流发言。党委副书记湛东升,党委委员、在京高管参加会议,有关部室主要负责同志、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组长和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违禁违规物品是危及监管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监管工作中的\"顽瘴痼疾\"。整治\"顽瘴痼疾\",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化对新形势下监管改造工作新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监管安全底线,强化\"清零、保零\"目标,全力构筑监管改造\"一个态势\"(宁肯严查三千,也不放过一个),强化违禁违规品\"五不管理\"(进不去、拿不到、藏不住、用不了、逃不掉),确保\"无违监狱\"常治长效。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也是以往各版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诗中既有出神入化的音乐描写,又有琵琶女和白居易二人的身世叙述,相似的遭际让二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进而让诗歌散发出震撼人心又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凝绝不通声暂歇\"一句,学生无论是在朗读或默写的时候,还是在理解句意的时候,都容易把\"暂\"混淆为\"渐\"。而注解也付诸阙如,没有对这一句话作明确的解释。这一问题悬而未决,容易给将来留下知识疑点。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l由于严重被盗而导致墓主身份不明。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的比较,结合墓主使用七钿蔽髻、赤色绶带、九旎旌旗的现象,推测西朱村M1为王侯级别墓葬;墓葬内出土有“银鸠车一”的刻铭石牌,证明墓主人应为儿童;M1墓道填土未经过二次开挖,可以确定墓主是同时入葬。综合以上证据,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西朱村Ml为曹魏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黄的合葬墓。
对罪犯实施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充分的历史渊源、宏观背景与法制依据。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机关的积极推动、行业组织的爱心帮扶、监狱机关的自身探求、监狱与社会的联姻合作,中国的罪犯职业技能教育有了很大的实践推进。但是受民警认知偏差、系统设计缺憾、改造经费有限、罪犯需求迥异、监管安全考量等因素影响,罪犯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开展还面临诸多困囿。深化罪犯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健全教育模式、创新工作载体、充实办学资金、汲取社会营养,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效能,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征与时代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活
海洋沉积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海湾作为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有机碳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碳储备能力的响应同样不可忽视,但却鲜有报道。研究区域位于莱州湾(37°~38°N,118.9°~120.3°E),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利用39个表层沉积物和其6根沉积箱式柱状样(站位为6154、6174、6184、6194、7211和7214,柱长在17~39 cm之间)对海湾有机碳储量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计算海洋健康指数(OHI)十个目标之一的碳储(carbon storag
名称:雁棘1号树种: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Yanji 1 hao’类别:优良无性系通过类别:审定编号:晋S-SC-HR-031-2020品种特性:雌株树体生长旺盛,树姿开张,树冠圆形。嫩枝褐绿色,老枝灰黑色。叶片披针形,长4.0 cm~4.5 cm,宽0.6 cm~0.8 cm.果实橘黄色,扁圆形,平均果长5.3 mm,果宽6.0 mm,平均果柄长1.5 mm,平均百果重11.0g,种子千粒重7.0g.
《中国之治的光辉道路》的作者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国亮,该书为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评选的\"2020—2021年山东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年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之治铸就百年辉煌,光辉道路映照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汉语中表约计之词\"若干\"词义较宽且模糊,其维吾尔文翻译比较棘手。虽然在经典著作中,\"若干\"按照语法和逻辑含义翻译得恰到好处,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只求方便的\"一刀切\"之风,不仅使译文缺\"达\"伤\"雅\",而且还会造成译文失\"信\"。本文在分析经典译著和近年译著所用译法的基础上,从词法层面提出\"若干\"的另一种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