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队的作战模式也迎来了重大转变,逐渐从机械化作战模式向信息化作战模式转变,然而,无论是哪种作战模式都离不开军队装备的建设发展与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伴随着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军队本身的装备保障能力难以满足高技术含量、维护过程复杂的装备保障需求。在这种情形下,本文基于军队装备建设发展需求研究有效使用社会资源实施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为强化军队装备的保障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军队装备;装备保障;军民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对于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后盾。装备保障工作的军民融合模式作为连接军队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纽带,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军民共赢的重要保证。
一、军队装备建设发展现状
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多变的影响下,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军队装备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化战争的科技要求,装备的整体性能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各类现代化装备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次数也在不断增加,除了面对各项国家安全任务外,也在平时的训练模式中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随着军队装备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加快,对装备保障力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加快的装备建设发展需求[1]。
二、军民融合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有效优化模式,将传统的装备生产和装备保障工作分配到民营企业中,在形成企业良性竞争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装备生产质量和装备保障效率。习主席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指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凸现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随着民营企业的加入,军队保障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建造能够得到统一规划,使各项装备保障设施设备能够互通互用進一步提高了军队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因生产资金不足而导致军队装备建设发展受限的问题。军民融合是提高军事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分担军队装备的生产与保障工作,帮助实现军队组成的简化,减少后勤压力,使军队能够更好的专注于国家安全任务的执行,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快速的作战进程要求与军事行动样式的频繁转换,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2]。
三、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研究
(一)装备保障的平时保障模式与作战保障模式
在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下,装备的平时保障模式主要是将军队装备委托地方企业进行修理维护,明确地方企业装备保障的职责要求与操作流程,然后对地方企业进行监督并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价体系,在装备保障任务分配之前签订相关条款规定。只有在明确各个地方企业工作职责后,才能保障军民融合机制能够有效实施,实现与市场化供给关系的相互统一,满足市场发展规则以及良性竞争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军队装备建设发展能够与企业经济协调发展。在对各项装备保障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后,有助于地方企业装备保障效率的提高,将装备保障的各个运行流程联系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军队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进程。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军队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装备保障能力评价体系与装备保障的职责要求不够完善,存在较多外在影响因素,导致地方企业的装备保障维护费用较高,减缓了军民融合模式的进一步发展[3]。
当前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各项军事任务,建设能够全面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装备保障系统极其重要,战时装备保障模式可以分为以下种类。首先是地方企业装备保障团队临时编入军队保障队伍跟随军队执行作战任务,及时为军队装备提供保障。第二种是垂直型装备保障,设立作战保障基地,通过运输设备的使用为部队部分装备提供保障。第三种是远程投送装备保障系统,通过军队自身的保障队伍向作战部队调配相关物资。通过地方性装备保障力量的合理应用以及各类装备保障方式的合理选择能够促使及时装备保障、远程装备保障、区域装备保障等相互结合,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作战需求,满足现代化战场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要求[4]。
(二)研究问题
装备保障是现代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地方性企业培养装备保障类人才较为困难,人才选用和考评机制不健全,装备保障人员难以满足实际作战需求,培训使用的装备难以跟随军队装备的建设发展。由于军队装备的保密性质,使得大多数培训使用的装备是军队淘汰的,培训与研究价值较低难以达到装备保障质量,且培训工作是以地方企业需求和军队装备保障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此人员的个人意愿与工作培养方向会出现出入,影响地方企业装备保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研究建议
(一)在思想上实现军民融合
推动军队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军民分立、相互割裂的思想认识,积极改变军队的封闭状态。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与地方进行军民合作,军队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将军队装备建设发展现状与人民分享,加强人民对于军队的认知程度;将部队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与普通民众的价值观相比较,实现军民在价值观念上的有效交流;将军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带到地方去,做到思想认知的深度融合;将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与思想状态的军民融合放在一起去统一规划,共同研究制订装备保障工作计划和培训方案,做到装备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军民思想状态的有效融合。
(二)在装备保障培训内容上的实现军民融合
相较于军队培训工作来说,地方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军队装备保障培训工作应在内容上与地方企业装备保障培训工作相融合,解决军队与地方企业存在的装备保障培训内容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问题。要按照装备保障规范要求,强化培训教育,明确分工协作,对减少装备使用寿命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客观分析,形成统一规范要求的装备保障培训体系。同时要遵循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的协作原则,形成有效连接军队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体系,提升地方企业装备保障能力并增强地方企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军队装备保障工作中来,自觉把军队装备保障工作作为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推动军队装备建设发展与军民融合进程。
(三)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人才评价机制
军民融合状态下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方式由传统的军队内部培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装备的保障能力也出现了差别,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评定机制,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全面了解装备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才能,保证优秀评价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在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下,要结合军队的特殊性质积极探索,根据市场人才选择的特点与规律,注重相应奖惩条件的设定,充分调动军队内部人才与地方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法规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紧密结合,从社会人才资源中筛选出军队需要的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现有的军队装备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军队装备建设发展变革。因此,通过研究军队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应进一步提高装备保障效率、节约军队资源,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朝帅,王坤,潘恩超,等.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J].兵工自动化,2017,36(1):17-21.
[2]符鹏,许海燕.浅析反恐维稳军事行动的防化装备保障管理[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24):193.
[3]韩朝帅,潘恩超,刘瑞起,等.基于云计算的装备保障系统架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3):103-105.
[4]薛云龙,唐勤.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军民融合之路探析[J].中国军转民,2016(6):67-69.
关键词:军队装备;装备保障;军民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对于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后盾。装备保障工作的军民融合模式作为连接军队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纽带,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军民共赢的重要保证。
一、军队装备建设发展现状
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多变的影响下,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军队装备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化战争的科技要求,装备的整体性能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各类现代化装备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次数也在不断增加,除了面对各项国家安全任务外,也在平时的训练模式中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随着军队装备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加快,对装备保障力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加快的装备建设发展需求[1]。
二、军民融合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有效优化模式,将传统的装备生产和装备保障工作分配到民营企业中,在形成企业良性竞争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装备生产质量和装备保障效率。习主席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指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凸现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随着民营企业的加入,军队保障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建造能够得到统一规划,使各项装备保障设施设备能够互通互用進一步提高了军队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因生产资金不足而导致军队装备建设发展受限的问题。军民融合是提高军事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分担军队装备的生产与保障工作,帮助实现军队组成的简化,减少后勤压力,使军队能够更好的专注于国家安全任务的执行,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快速的作战进程要求与军事行动样式的频繁转换,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2]。
三、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研究
(一)装备保障的平时保障模式与作战保障模式
在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下,装备的平时保障模式主要是将军队装备委托地方企业进行修理维护,明确地方企业装备保障的职责要求与操作流程,然后对地方企业进行监督并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价体系,在装备保障任务分配之前签订相关条款规定。只有在明确各个地方企业工作职责后,才能保障军民融合机制能够有效实施,实现与市场化供给关系的相互统一,满足市场发展规则以及良性竞争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军队装备建设发展能够与企业经济协调发展。在对各项装备保障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后,有助于地方企业装备保障效率的提高,将装备保障的各个运行流程联系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军队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进程。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军队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装备保障能力评价体系与装备保障的职责要求不够完善,存在较多外在影响因素,导致地方企业的装备保障维护费用较高,减缓了军民融合模式的进一步发展[3]。
当前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各项军事任务,建设能够全面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装备保障系统极其重要,战时装备保障模式可以分为以下种类。首先是地方企业装备保障团队临时编入军队保障队伍跟随军队执行作战任务,及时为军队装备提供保障。第二种是垂直型装备保障,设立作战保障基地,通过运输设备的使用为部队部分装备提供保障。第三种是远程投送装备保障系统,通过军队自身的保障队伍向作战部队调配相关物资。通过地方性装备保障力量的合理应用以及各类装备保障方式的合理选择能够促使及时装备保障、远程装备保障、区域装备保障等相互结合,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作战需求,满足现代化战场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要求[4]。
(二)研究问题
装备保障是现代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地方性企业培养装备保障类人才较为困难,人才选用和考评机制不健全,装备保障人员难以满足实际作战需求,培训使用的装备难以跟随军队装备的建设发展。由于军队装备的保密性质,使得大多数培训使用的装备是军队淘汰的,培训与研究价值较低难以达到装备保障质量,且培训工作是以地方企业需求和军队装备保障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此人员的个人意愿与工作培养方向会出现出入,影响地方企业装备保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研究建议
(一)在思想上实现军民融合
推动军队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军民分立、相互割裂的思想认识,积极改变军队的封闭状态。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与地方进行军民合作,军队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将军队装备建设发展现状与人民分享,加强人民对于军队的认知程度;将部队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与普通民众的价值观相比较,实现军民在价值观念上的有效交流;将军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带到地方去,做到思想认知的深度融合;将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与思想状态的军民融合放在一起去统一规划,共同研究制订装备保障工作计划和培训方案,做到装备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军民思想状态的有效融合。
(二)在装备保障培训内容上的实现军民融合
相较于军队培训工作来说,地方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军队装备保障培训工作应在内容上与地方企业装备保障培训工作相融合,解决军队与地方企业存在的装备保障培训内容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问题。要按照装备保障规范要求,强化培训教育,明确分工协作,对减少装备使用寿命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客观分析,形成统一规范要求的装备保障培训体系。同时要遵循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的协作原则,形成有效连接军队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体系,提升地方企业装备保障能力并增强地方企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军队装备保障工作中来,自觉把军队装备保障工作作为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推动军队装备建设发展与军民融合进程。
(三)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人才评价机制
军民融合状态下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方式由传统的军队内部培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装备的保障能力也出现了差别,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评定机制,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全面了解装备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才能,保证优秀评价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在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下,要结合军队的特殊性质积极探索,根据市场人才选择的特点与规律,注重相应奖惩条件的设定,充分调动军队内部人才与地方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法规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紧密结合,从社会人才资源中筛选出军队需要的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现有的军队装备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军队装备建设发展变革。因此,通过研究军队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模式,应进一步提高装备保障效率、节约军队资源,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朝帅,王坤,潘恩超,等.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J].兵工自动化,2017,36(1):17-21.
[2]符鹏,许海燕.浅析反恐维稳军事行动的防化装备保障管理[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24):193.
[3]韩朝帅,潘恩超,刘瑞起,等.基于云计算的装备保障系统架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3):103-105.
[4]薛云龙,唐勤.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军民融合之路探析[J].中国军转民,2016(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