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1重视德育的教育观。教书必须着眼于育人,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育人,首先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这时期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进步关系极大。一个学校如果德育工作没有抓好,整个教育工作不可能真正抓好。
2“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顺利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营造师生相容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实现教学民主,摆正自己的位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独特见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强化爱生的意识。师爱是连接师生双方心灵的桥梁,它有利于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充满民主、尊重、师爱的教学环境中,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的温暖。那么,在接受教师传递信息时,自然是轻松的、愉快的、积极的。不言而喻,有了这种师生相容的和谐氛围,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其思维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多元评价的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基础、智力、素质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种标准,一个模式,不能用单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必须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素质、个性、基础、智力、兴趣爱好等也是各种各样的。
许多事实也证明:学生是否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其自信心的强弱就不同,进步的程度也有差异。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给予学习困难生以信任,能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为其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是其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并非样样落后,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爱好和进取的动力。教师应努力发现并发挥他们的不同特长和优势,尽量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体验。这些看来与学习无关的成功,却正是学习困难生获取自信、赖以自强的基础。学生在某一领域取得了自信,通过引导能迁移到学业上,改变其学习的态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1导入有方,气氛和谐,学生“乐学”。要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导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复习导入、问题导入、趣味导入、试验导入、直观导入、影视导入和多媒体导入等。
如果每节课,我们的老师都能采用激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开场白,就会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要学”。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说过:“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学生从他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慢慢地把方法教给学生,教是为了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成为一种专制。学习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他的经验的积累、变化还是他自己的,只是在别人的引导下、规划下实现这一点。有效的学法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并检索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自我超越。
3学法迁移,合作实践,学生“会学”。法国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要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策略。
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转变,注重课程教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注重知识的迁移。要想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给学生以空间和实践,解放他们的手、脑、嘴巴和眼睛,释放他们的各种心理压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人思维。”教师在课堂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即把如何思考的方法授予学生。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在参与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 4质疑问难,拓展创新,学生“善学”。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异,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我们鼓励那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见疑敢问,有疑则思,释疑得益。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可激发其追求成功的健康心理,能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完全把自己投入到课堂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现代人,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间和空间,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使学生参与、投入,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它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更贴近自然人的社会形态。
教育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情感的调动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情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让学生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孕育学生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逐步地学会创造,获得成功,从而使“素质教育进课堂”成为实实在在的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强调一点,教师对学生要宽容,没有宽容是没有民主的。民主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平等,虽然教师知识比较多,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特别在追求知识上更要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发展。如果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能一切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里就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将处于一种不断的创新和追求之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这才是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需要积极去探索与實践的目标。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1重视德育的教育观。教书必须着眼于育人,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育人,首先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这时期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进步关系极大。一个学校如果德育工作没有抓好,整个教育工作不可能真正抓好。
2“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顺利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营造师生相容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实现教学民主,摆正自己的位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独特见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强化爱生的意识。师爱是连接师生双方心灵的桥梁,它有利于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充满民主、尊重、师爱的教学环境中,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的温暖。那么,在接受教师传递信息时,自然是轻松的、愉快的、积极的。不言而喻,有了这种师生相容的和谐氛围,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其思维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多元评价的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基础、智力、素质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种标准,一个模式,不能用单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必须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素质、个性、基础、智力、兴趣爱好等也是各种各样的。
许多事实也证明:学生是否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其自信心的强弱就不同,进步的程度也有差异。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给予学习困难生以信任,能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为其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是其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并非样样落后,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爱好和进取的动力。教师应努力发现并发挥他们的不同特长和优势,尽量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体验。这些看来与学习无关的成功,却正是学习困难生获取自信、赖以自强的基础。学生在某一领域取得了自信,通过引导能迁移到学业上,改变其学习的态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1导入有方,气氛和谐,学生“乐学”。要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导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复习导入、问题导入、趣味导入、试验导入、直观导入、影视导入和多媒体导入等。
如果每节课,我们的老师都能采用激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开场白,就会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要学”。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说过:“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学生从他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慢慢地把方法教给学生,教是为了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成为一种专制。学习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他的经验的积累、变化还是他自己的,只是在别人的引导下、规划下实现这一点。有效的学法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并检索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自我超越。
3学法迁移,合作实践,学生“会学”。法国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要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策略。
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转变,注重课程教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注重知识的迁移。要想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给学生以空间和实践,解放他们的手、脑、嘴巴和眼睛,释放他们的各种心理压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人思维。”教师在课堂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即把如何思考的方法授予学生。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在参与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 4质疑问难,拓展创新,学生“善学”。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异,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我们鼓励那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见疑敢问,有疑则思,释疑得益。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可激发其追求成功的健康心理,能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完全把自己投入到课堂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现代人,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间和空间,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使学生参与、投入,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它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更贴近自然人的社会形态。
教育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情感的调动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情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让学生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孕育学生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逐步地学会创造,获得成功,从而使“素质教育进课堂”成为实实在在的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强调一点,教师对学生要宽容,没有宽容是没有民主的。民主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平等,虽然教师知识比较多,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特别在追求知识上更要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发展。如果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能一切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里就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将处于一种不断的创新和追求之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这才是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需要积极去探索与實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