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言文
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全书18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268年间(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重要史实。《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祥,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是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为道家的著作。作者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曹魏,出发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建兴六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又上一表,故称前者为《前出师表》,后者为《后出师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自己的生活小事和切身感受,奉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出师表》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生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古今异义词
1.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古义:攻打,讨伐;今义:砍伐。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间隔。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种利益。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今义:指监牢。
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7.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身边的侍从;今义:左边、右边。
9.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1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3.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14.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5. 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何必。
16.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17.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义:古代皇帝死亡称崩;今义:崩塌。
18.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19.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0. 晓畅军事。 晓畅,古义:通晓;言语明白流畅。
21.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22. 臣本布衣。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制的衣服。
2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义: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24. 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25.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赶着马快跑。
26. 临表涕零。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2. 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3.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5.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6.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7. 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8. 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9.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同“直”,一直。
10.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11.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有智慧。
12.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1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同“措”,放置。
14.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5.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
16. 必能裨补阙漏。 阙,同“缺”,缺点。
17.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18.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福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 公将鼓之。 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 朝服衣冠。 服,衣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5.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6. 闻寡人之耳者。 闻,听到,动词的使用法,使……听到。
7.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8. 劳其筋骨。 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9. 饿其体肤。 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
10. 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11. 乱其所为。 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12. 所以动心忍性。 动,惊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13. 人恒过。 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14.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对着。
15.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6.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7. 何苦而不平。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18.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光,各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19. 陟罚臧否。 陟罚,形容词用作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20.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21. 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22.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离。
23.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4. 北定中原。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25.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26. 深入不毛。 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
一词多义
间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摇
属
1. 忠之属也。 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摇
故
1. 公问其故。 原因
2. 故逐之。 所以
加
1. 弗敢加也。 虚夸
2. 而山不加增。 增加
若
1.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如、像
朝
1. 朝服衣冠。 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3. 皆朝于齐。 朝拜
孰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
2. 徐公来,孰视之。 同“熟”,仔细
甚
1. 王之蔽甚矣。 厉害
2. 君美甚,徐君何能及君也? 很
而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关系,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着”
于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为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3.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后一个“为”,做
得
1.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得到
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亡
1. 国恒亡。 灭亡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于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3. 生于忧患。 在
发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2. 发于声。 吐露
行
1. 行道之人弗受。 走
2. 行拂乱其所为。 做
曾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焉
1. 且焉置土石? 哪里
2.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3.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 其妻献疑曰。 他的
2. 其如土石何?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且
1. 年且九十。 将近
2.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之
1. 以君之力。 的
2. 公将鼓之。 凑足音节,不译
3.汝之不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摇后“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留给
2.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效
1. 恐托付不效。 实现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使命
所以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以
1. 以光先帝遗德。 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
2. 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结果连词,相当于“以致”
3. 咨臣以当世之事。 把,拿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5. 何以战? 用,凭
安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2.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自
1. 归来倚杖自叹息。 自己
2.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其它重要实词
1. 必以情。 情,实情。
2. 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 遂逐齐师。 逐,追赶。
4. 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5. 望其旗靡。 靡,倒下。
6.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身高。
7.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8. 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9.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10. 时时而间进。 时时,间或,偶尔。
11. 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12. 蹴尔而与之。 蹴,践踏。
13. 而后作。 作,奋起,有所作为。
14. 而后喻。 喻,了解。
15. 河阳之北。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16. 达于汉阴。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17.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18. 杂然相许。 许,赞同。
19. 固不可彻。 彻,通。
20. 寒暑易节。 易,交换。
21. 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不同”。
22. 庶竭驽钝。 庶,表示希望。
23. 以彰其咎。 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24. 临表涕零。 零,落下。
二、 诵读欣赏
1. 《观沧海》?摇曹 操
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欣赏。
2. 《江城子·密州出猎》?摇苏 轼
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词的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3. 《山坡羊·潼关怀古》?摇张养浩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三、 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复习要点
1. 作家及背景
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追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渎《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寐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曲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3.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四、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 使者曰:“ 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命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注释:① 系:拘囚。② 郄:同“隙”,嫌隙。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
(2) 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
(3) 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
(4) 臣窃为王患之 ( )
(此题考查文言常用实词词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课内所学知识及上下文意进行辨析。如“遣”,课内学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患”可见课内“生于忧患”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臣之使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国小而地无所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 臣窃为王患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题考查文言常用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逐一对比揣摩,结合语境进一步区分。A项中“且”,前为“况且”,后为“将近”;B项中“之”,前为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为代词;C项中两个“而”都为并列关系连词,相当于“并且”;D项中“为”,前是“给、替”,后为“为了”。)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时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及句式特点,做到语言简洁通顺。句中关键词“窃”为“私下”,“并”为动词“兼并”,第一个“使”为动词“派”的意思。)
4. 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课内外语段的对比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对文章内容做深刻的领悟,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在领会文段大意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使者”站在赵国的利益角度说服赵王放了自己,又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说服秦王出兵救燕,这便是“使者”高明的劝说之术。而邹忌劝谏的是自己的国君,从生活小问题,从生活小问题引发治国大道理。)
(答案:1.(1)顺服,顺从,服从;(2)释放,使离去;(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摇 2.C。?摇 3. 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 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
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全书18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268年间(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重要史实。《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祥,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是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为道家的著作。作者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曹魏,出发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建兴六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又上一表,故称前者为《前出师表》,后者为《后出师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自己的生活小事和切身感受,奉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出师表》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生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古今异义词
1.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古义:攻打,讨伐;今义:砍伐。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间隔。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种利益。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今义:指监牢。
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7.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身边的侍从;今义:左边、右边。
9.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1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3.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14.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5. 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何必。
16.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17.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义:古代皇帝死亡称崩;今义:崩塌。
18.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19.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0. 晓畅军事。 晓畅,古义:通晓;言语明白流畅。
21.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22. 臣本布衣。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制的衣服。
2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义: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24. 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25.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赶着马快跑。
26. 临表涕零。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2. 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3.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5.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6.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7. 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8. 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9.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同“直”,一直。
10.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11.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有智慧。
12.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1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同“措”,放置。
14.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5.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
16. 必能裨补阙漏。 阙,同“缺”,缺点。
17.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18.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福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 公将鼓之。 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 朝服衣冠。 服,衣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5.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6. 闻寡人之耳者。 闻,听到,动词的使用法,使……听到。
7.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8. 劳其筋骨。 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9. 饿其体肤。 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
10. 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11. 乱其所为。 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12. 所以动心忍性。 动,惊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13. 人恒过。 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14.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对着。
15.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6.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7. 何苦而不平。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18.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光,各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19. 陟罚臧否。 陟罚,形容词用作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20.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21. 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22.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离。
23.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4. 北定中原。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25.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26. 深入不毛。 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
一词多义
间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摇
属
1. 忠之属也。 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摇
故
1. 公问其故。 原因
2. 故逐之。 所以
加
1. 弗敢加也。 虚夸
2. 而山不加增。 增加
若
1.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如、像
朝
1. 朝服衣冠。 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3. 皆朝于齐。 朝拜
孰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
2. 徐公来,孰视之。 同“熟”,仔细
甚
1. 王之蔽甚矣。 厉害
2. 君美甚,徐君何能及君也? 很
而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关系,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着”
于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为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3.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后一个“为”,做
得
1.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得到
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亡
1. 国恒亡。 灭亡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于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3. 生于忧患。 在
发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2. 发于声。 吐露
行
1. 行道之人弗受。 走
2. 行拂乱其所为。 做
曾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焉
1. 且焉置土石? 哪里
2.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3.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 其妻献疑曰。 他的
2. 其如土石何?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且
1. 年且九十。 将近
2.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之
1. 以君之力。 的
2. 公将鼓之。 凑足音节,不译
3.汝之不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摇后“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留给
2.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效
1. 恐托付不效。 实现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使命
所以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以
1. 以光先帝遗德。 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
2. 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结果连词,相当于“以致”
3. 咨臣以当世之事。 把,拿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5. 何以战? 用,凭
安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2.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自
1. 归来倚杖自叹息。 自己
2.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其它重要实词
1. 必以情。 情,实情。
2. 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 遂逐齐师。 逐,追赶。
4. 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5. 望其旗靡。 靡,倒下。
6.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身高。
7.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8. 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9.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10. 时时而间进。 时时,间或,偶尔。
11. 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12. 蹴尔而与之。 蹴,践踏。
13. 而后作。 作,奋起,有所作为。
14. 而后喻。 喻,了解。
15. 河阳之北。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16. 达于汉阴。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17.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18. 杂然相许。 许,赞同。
19. 固不可彻。 彻,通。
20. 寒暑易节。 易,交换。
21. 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不同”。
22. 庶竭驽钝。 庶,表示希望。
23. 以彰其咎。 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24. 临表涕零。 零,落下。
二、 诵读欣赏
1. 《观沧海》?摇曹 操
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欣赏。
2. 《江城子·密州出猎》?摇苏 轼
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词的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3. 《山坡羊·潼关怀古》?摇张养浩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三、 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复习要点
1. 作家及背景
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追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渎《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寐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曲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3.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四、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 使者曰:“ 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命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注释:① 系:拘囚。② 郄:同“隙”,嫌隙。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
(2) 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
(3) 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
(4) 臣窃为王患之 ( )
(此题考查文言常用实词词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课内所学知识及上下文意进行辨析。如“遣”,课内学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患”可见课内“生于忧患”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臣之使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国小而地无所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 臣窃为王患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题考查文言常用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逐一对比揣摩,结合语境进一步区分。A项中“且”,前为“况且”,后为“将近”;B项中“之”,前为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为代词;C项中两个“而”都为并列关系连词,相当于“并且”;D项中“为”,前是“给、替”,后为“为了”。)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时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及句式特点,做到语言简洁通顺。句中关键词“窃”为“私下”,“并”为动词“兼并”,第一个“使”为动词“派”的意思。)
4. 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课内外语段的对比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对文章内容做深刻的领悟,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在领会文段大意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使者”站在赵国的利益角度说服赵王放了自己,又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说服秦王出兵救燕,这便是“使者”高明的劝说之术。而邹忌劝谏的是自己的国君,从生活小问题,从生活小问题引发治国大道理。)
(答案:1.(1)顺服,顺从,服从;(2)释放,使离去;(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摇 2.C。?摇 3. 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 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