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高中新课标的要求,教育资源整合正在全面普及。普通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易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全面地推广心理教育是加强学生人格塑造及实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 普通高中 心理状况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0-02
【Key words】Edu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ordinary high school,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随着高考新政的颁布与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是所有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必须跨越的课题。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但相对懵懂、缺乏理性,压力排解不当易泛发极端思想,诱发心理疾病。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教育水平均衡化,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系统至关重要。
一、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与问题
1.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青春期是生理学的第二生长高峰,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质塑造的关键阶段。此时的高中生心理发展加速,心智趋于成熟但略显幼稚。个性心理倾向不明显[1],情绪易波动,自我中心主义常常占据上峰,对父母、师长的教诲持怀疑、漠视甚至敌对的心态。青春期学生学习能力极强,信息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高速便捷的网络带来了丰富的信息。然而,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尚不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技能,受不良思潮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面对家庭矛盾、繁重课业、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缺乏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引导,使他们堕落叛逆、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抑郁、焦虑、躁狂等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这种生理、心理的不协调发展打破了身心稳态,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2]。
2.普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为满足当地招生计划、引进优质生源,普通高中往往通过适度宽松的奖助政策实现与重点高中的“生源争夺”;采取降低录取控制线、扩大补录范围等措施满足部分学困生的高中心愿。这些举措无疑使学生两极分化的形势进一步严峻,在起步阶段就增加了学生心理失衡的复杂性。学业方面,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学生的起点存在固有差异,接收知识的效率、自主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而高考作为检验学业的标准却一致,长期的“习得性无助”滋生了消极的定势、低学习动机、认知障碍、情绪失调及畏难心态[3]。大班额的现状让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家长盲目的纠正常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过度逆反、自我膨胀、易激惹、信任感不足等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相对特殊的心理体验。
3.教育资源整合对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中新课标已全面走进在校高中生的学业生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以整合提升为前提。对此,部分地区通过小型高中兼并、大型高中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巩固当地核心高中的龙头地位,但少有强强联合的案例。这些经历了转型的普通高中,许多遗留问题难以短期解决,激烈的思想碰撞、不断涌现的利益冲突便在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下被推向风口浪尖。新的环境、教学模式让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抵触心理明显。家庭经济差距是影响高中生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经济优越者养尊处优、现代意识强,但自我约束力差、集体观念淡漠、攀比心态严重;经济拮据者,家庭因失业返贫、因病返贫屡见不鲜,留守青少年更是不胜枚举,不同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迥然不同[4]。学生处理学业压力的同时,要面对复杂的家庭环境,少有家长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成为学生日后心理疾病的梦魇。优劣对比时,轻者失落、抱怨,重者仇视、敌对、攻击社会。此外,许多普通高中虽远离市区,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地区经济水平毫不逊色,物质的诱惑使得许多学生变得浮夸、躁动。倘若家长、教师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可能造成学生情绪极端化、诚信缺失,严重者可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普通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施新课程改革与教育资源整合后,不少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形形色色的心理教育工作,效果却差强人意。
1.心理教育的认同不够
高考是衡量高中生学业水平的砝码之一,自1977年恢复至今,“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高中生的心态受成绩影响更多。尽管高考制度改革已提上议案、准备推行,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广泛普及素质教育依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少狭隘的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无伤大雅之举,可行亦可弃。许多学生片面看重名次和荣誉带来的高峰体验,少有闲暇顾及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普通高中心理教育课堂冷清沉闷的尴尬局面。
2.心理教育的实际意义不突出
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已经或即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回归正常、平和的心态;帮助心理正常的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得不到改善,教材中的部分案例或过于陈旧,或过于夸张,不符合学生实情。理论和实际的区别,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系列自身内因、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5]。学生课后自觉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将消减对心理教育课堂的兴趣,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心理学专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普通高中心理教育教师资源相对稀缺,心理教育多由文史教师代课,专业的心理辅导施行受限;教学队伍的授课方式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思潮,加之师生之间信任感不足,将导致沟通不畅、交流瓶颈,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普通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建议
科学、全面的心理教育是普通高中心理课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均衡学业水平、素质教育、促进地方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1.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内在心态回归正轨,将有利于其他工作的落实。一些课外读物,特别是名人传记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内在的奋斗动力,对于重建自信、再塑乐观心态具有重要意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样举足轻重,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乐于助人,敞开心扉,结交挚友,有利于在困境中得到援手。正确认识现实,不被挫折击败,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练就淡定的心境,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促进养成教育。
2.重视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引进专业人才或培养专业的教学队伍有利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薪金待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确有难度。因此,定期高质量的专业机构培训或高校进修有助于攻克这一难题。另外,新颖的教学模式可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精选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主题视频,寓教于乐,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掌握精髓,效果比传统方式更为显著。
3.挖掘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语文被称作德育的辅助工具,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而且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即语文的社会教化作用[6]。高考新政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逐步加大语文课程的考核力度。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理念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材遴选优秀作品中主旨的学习和领悟,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与锻造,为学生提供智力支持。良好的观念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是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普通高中若在语文教学上多下功夫,抛砖引玉,可间接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
4.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初步道德观的基石,涉及到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和睦的家庭关系、相互信任的沟通能有效杜绝青春期与更年期的思想碰撞。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主见,维护自尊心,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微妙变化,形成平等互信的家庭氛围,对于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提供可持续的精神鼓励。
5.传递社会正能量
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吁日益响亮,依托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播孝亲敬老、尊师重道、诚信交往、勤俭节约的优秀精神,对高中生的养成教育及人格塑造大有裨益。引导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递社会正能量,是每位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原动力。
四、展望
青春期的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这需要学生、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共同完成。因此,解决教育资源整合下的普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刻不容缓,进一步科学、全面地推广心理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健康快乐,学业有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艳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231-234.
[2]彭溪.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社会心理科学,2015(1):24-27.
[3]王秋英.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4]张丹,李雪蓉.留守青少年(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15(3C):134-135.
[5]王鹏.人才成长视野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4(31):29.
[6]路艳.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C):2-3.
基金来源:2014年兰州大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201410730074)。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 普通高中 心理状况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0-02
【Key words】Edu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ordinary high school,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随着高考新政的颁布与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是所有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必须跨越的课题。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但相对懵懂、缺乏理性,压力排解不当易泛发极端思想,诱发心理疾病。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教育水平均衡化,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系统至关重要。
一、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与问题
1.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青春期是生理学的第二生长高峰,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质塑造的关键阶段。此时的高中生心理发展加速,心智趋于成熟但略显幼稚。个性心理倾向不明显[1],情绪易波动,自我中心主义常常占据上峰,对父母、师长的教诲持怀疑、漠视甚至敌对的心态。青春期学生学习能力极强,信息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高速便捷的网络带来了丰富的信息。然而,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尚不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技能,受不良思潮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面对家庭矛盾、繁重课业、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缺乏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引导,使他们堕落叛逆、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抑郁、焦虑、躁狂等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这种生理、心理的不协调发展打破了身心稳态,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2]。
2.普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为满足当地招生计划、引进优质生源,普通高中往往通过适度宽松的奖助政策实现与重点高中的“生源争夺”;采取降低录取控制线、扩大补录范围等措施满足部分学困生的高中心愿。这些举措无疑使学生两极分化的形势进一步严峻,在起步阶段就增加了学生心理失衡的复杂性。学业方面,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学生的起点存在固有差异,接收知识的效率、自主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而高考作为检验学业的标准却一致,长期的“习得性无助”滋生了消极的定势、低学习动机、认知障碍、情绪失调及畏难心态[3]。大班额的现状让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家长盲目的纠正常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过度逆反、自我膨胀、易激惹、信任感不足等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相对特殊的心理体验。
3.教育资源整合对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中新课标已全面走进在校高中生的学业生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以整合提升为前提。对此,部分地区通过小型高中兼并、大型高中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巩固当地核心高中的龙头地位,但少有强强联合的案例。这些经历了转型的普通高中,许多遗留问题难以短期解决,激烈的思想碰撞、不断涌现的利益冲突便在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下被推向风口浪尖。新的环境、教学模式让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抵触心理明显。家庭经济差距是影响高中生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经济优越者养尊处优、现代意识强,但自我约束力差、集体观念淡漠、攀比心态严重;经济拮据者,家庭因失业返贫、因病返贫屡见不鲜,留守青少年更是不胜枚举,不同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迥然不同[4]。学生处理学业压力的同时,要面对复杂的家庭环境,少有家长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成为学生日后心理疾病的梦魇。优劣对比时,轻者失落、抱怨,重者仇视、敌对、攻击社会。此外,许多普通高中虽远离市区,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地区经济水平毫不逊色,物质的诱惑使得许多学生变得浮夸、躁动。倘若家长、教师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可能造成学生情绪极端化、诚信缺失,严重者可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普通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施新课程改革与教育资源整合后,不少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形形色色的心理教育工作,效果却差强人意。
1.心理教育的认同不够
高考是衡量高中生学业水平的砝码之一,自1977年恢复至今,“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高中生的心态受成绩影响更多。尽管高考制度改革已提上议案、准备推行,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广泛普及素质教育依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少狭隘的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无伤大雅之举,可行亦可弃。许多学生片面看重名次和荣誉带来的高峰体验,少有闲暇顾及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普通高中心理教育课堂冷清沉闷的尴尬局面。
2.心理教育的实际意义不突出
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已经或即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回归正常、平和的心态;帮助心理正常的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得不到改善,教材中的部分案例或过于陈旧,或过于夸张,不符合学生实情。理论和实际的区别,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系列自身内因、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5]。学生课后自觉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将消减对心理教育课堂的兴趣,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心理学专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普通高中心理教育教师资源相对稀缺,心理教育多由文史教师代课,专业的心理辅导施行受限;教学队伍的授课方式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思潮,加之师生之间信任感不足,将导致沟通不畅、交流瓶颈,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普通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建议
科学、全面的心理教育是普通高中心理课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均衡学业水平、素质教育、促进地方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1.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内在心态回归正轨,将有利于其他工作的落实。一些课外读物,特别是名人传记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内在的奋斗动力,对于重建自信、再塑乐观心态具有重要意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样举足轻重,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乐于助人,敞开心扉,结交挚友,有利于在困境中得到援手。正确认识现实,不被挫折击败,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练就淡定的心境,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促进养成教育。
2.重视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引进专业人才或培养专业的教学队伍有利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薪金待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确有难度。因此,定期高质量的专业机构培训或高校进修有助于攻克这一难题。另外,新颖的教学模式可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精选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主题视频,寓教于乐,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掌握精髓,效果比传统方式更为显著。
3.挖掘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语文被称作德育的辅助工具,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而且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即语文的社会教化作用[6]。高考新政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逐步加大语文课程的考核力度。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理念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材遴选优秀作品中主旨的学习和领悟,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与锻造,为学生提供智力支持。良好的观念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是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普通高中若在语文教学上多下功夫,抛砖引玉,可间接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
4.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初步道德观的基石,涉及到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和睦的家庭关系、相互信任的沟通能有效杜绝青春期与更年期的思想碰撞。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主见,维护自尊心,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微妙变化,形成平等互信的家庭氛围,对于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提供可持续的精神鼓励。
5.传递社会正能量
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吁日益响亮,依托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播孝亲敬老、尊师重道、诚信交往、勤俭节约的优秀精神,对高中生的养成教育及人格塑造大有裨益。引导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递社会正能量,是每位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原动力。
四、展望
青春期的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这需要学生、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共同完成。因此,解决教育资源整合下的普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刻不容缓,进一步科学、全面地推广心理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健康快乐,学业有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艳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231-234.
[2]彭溪.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社会心理科学,2015(1):24-27.
[3]王秋英.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4]张丹,李雪蓉.留守青少年(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15(3C):134-135.
[5]王鹏.人才成长视野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4(31):29.
[6]路艳.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C):2-3.
基金来源:2014年兰州大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2014107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