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乐舞俑,造型独特,具有写意性等美学特征。用大写意的方法刻画乐舞俑,风格独特,真实地表现徐州西汉时期的时代风格,生动地表现西汉艺术的时代风格,是研究徐州西汉乐舞文化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汉代乐舞俑 艺术人类学 徐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79-02
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陶俑,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对陶俑艺术有独特的感情。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陶俑,但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是西汉时期的陶俑。西汉陶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出土的汉代文物中独树一帜。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歌舞俑,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陶器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迷人的魅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汉代出土文物中形成了一朵奇葩。
一、徐州西汉乐舞俑概述
(一)乐舞俑简介
中国古代为了墓葬中有一种随葬器叫俑,这是为了改变商周时期人殉的现象出现的。汉代陶俑是中国陶俑艺术中一朵奇葩,与其他朝代艺术相比,它们是非常独特的。
西汉时期,徐州作为楚国的领地,分封了十三代楚王。徐州乐舞俑除了有明显汉代艺术风格外,还有明显的地域性艺术风格。徐州地区出土过多种陶俑,但是最具有特色的还是乐舞俑。据统计,徐州地区陶俑出土已达六千件,根据陶俑性质可以分为兵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四种形制。 乐舞俑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素材,由工人用陶土烧制而成,这种乐舞俑反映出西汉时期徐州的生活状况。
(二)时代背景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刘邦称帝后,在徐州分封了十三代楚王,徐州出土的乐舞俑绝大部分出自楚王以及家族墓地。汉代乐舞俑的独特艺术形态和视觉效果,为汉代乐舞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汉代,人们喜欢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受“谓死如生”思想影响,许多丧葬品,包括乐舞俑,都作为随葬用品放在墓室中。徐州出土的乐舞俑,展示了西汉舞蹈的一种常见形式,展示了西汉乐舞艺术。
由此可见,西汉徐州出土的乐舞俑,它宣扬了墓主生前的富贵,营造死后哀荣的同时,也表现了西汉时期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为我们认识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二、汉代美学对乐舞俑的影响
汉代乐舞俑是汉代艺术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这里同样也蕴含着汉代人的美学观念,正是这些形神观念,对汉代乐舞俑的影响颇为深远。汉代陶俑艺术相对秦代而言,汉代的陶俑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秦代的兵马俑以高度写实见长,汉代雕塑则注重神韵意象,写意性更为突出。汉代陶俑的这种变化,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汉代的乐舞俑艺术和当时的美学思想脱不开干系,以形写神、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是主流。对于形神的讨论从先秦时期开始,魏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其中汉代是过渡时期。形是绘画中所呈现的外部形式,比如线条、色彩,而神指的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性格和神采气韵。汉代思想家在绘画艺术中所重视的美,在于精神与气质的表现。
对形神的研究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它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中的形神关系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君形”。虽然这个例子以音乐为例,但是表达出的意思相同,创造艺术并不仅是对物体形状的模仿,更是要表达出内在的神韵和精神,从而让他人感受到美。
汉代之后没有如顾恺之一样提出明确、系统的形神理论和对理论进行实践的大家,但是这个理论的雏形已经很明显。这种理论雏形蕴含在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对形神关系的阐释中,提到的绘画理论较少,提到了也只是一些原理和技法。然而这个观念正是顾恺之以形写神理论的基础,在庄子的理论上修缮,理论更为丰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形神理论在中国的绘画理论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代艺术已经有了“形神兼备”的这种意识。仅仅有简单的物体形态是不够的,还要表达出其精神状态。对于汉代陶俑而言,汉代的美学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神则指的是精神和心理,形指的是身体。先秦时代,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只有具备了形体,才会诞生一定的意识。而到了汉代,理论有所发展,从人延伸到物体,继而应用到艺术创造之中,艺术作品用“形”赋予其韵味独特的“神”,和先秦时代相比美学价值更加丰富,艺术创新更是层出不穷。作为汉代艺术之中最有特点的陶俑艺术,蕴含着形神论的美学思想,從中感受到汉代艺术独特之美。
以汉代乐舞俑为例,其人物造型不偏向写实,而是偏向情感。与秦代写实的兵马俑相比,秦俑注重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严肃,五官刻画细致,而汉俑充满着感性思维的灵动与鲜活,人物的面部刻画简略,但是整个俑却洋溢着一种愉悦之美。
三、徐州乐舞俑的美学特征
(一)具有浓厚的写意性
徐州博物馆展出的一套高度为20-60厘米,虽体态较小,却深刻地突出了人物神态和心理变化,艺术表现力很强,它古雅稚拙、朴素简约、雄浑率真,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组乐舞俑主要有乐俑和舞俑两种,一个个乐舞俑神情专注,或跳舞,或乐器演奏。
写意性是徐州西汉乐舞俑造型的一种极为独特的特征,其侧重陶俑形态刻画,也是以神传情,表达出人物精神状态。徐州博物馆所展出的一系列乐舞俑,展现出独特的汉代陶俑艺术世界。这一系列乐舞俑包含吹奏俑、抚琴俑、打击俑等,俑基本呈现坐式。舞蹈俑有单袖舞、双袖舞两种,呈现出站立姿势。舞者整个身体呈现出s型,姿态夸张,动感十足,身姿轻盈,舞者的衣袖长而宽,舞动的姿态十分生动,整个舞蹈都体现出柔美自然的状态。这些舞俑的造型是用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形态的,并进行了大量的夸张和变形。舞者的脖子有意识地加长,腰部极度弯曲,头部、颈部和腰部这三者完美地结合,这种扭转的动态通过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塑造出舞者优美灵动的瞬间之态。 (二)造型简练,追求自然之美
汉代的俑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汉代流行思想的影响。汉代初期,统治者推崇老子“无为”思想。老子反对人为的装饰,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之极而众美从之”“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等主张。老子对这种美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的艺术创造。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汉代的陶俑艺术产生影响。
徐州乐舞俑的造型、衣裙样式以及人物形态都是用捏塑而成,塑造形象自然生动,面部憨态可掬,具有属于陶土的自然情趣。乐舞俑的造型简练自然,工匠们大胆地删除了一些细节,从整体和大关系入手,表现人物的动态和神情。整个乐舞俑的造型呈现出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印象,简单却又不单调,极为自然。他们不追求整体形象上的相似,而是把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追求极致的神韵。人物的面部刻画虽粗糙简略,但是人物的精神形态,却能从简单的造型中展示出来,舞蹈俑中的双袖舞俑整个形态都呈现出s的形态,极为生动。
(三)追求神韵,浪漫主义特色浓厚
徐州博物馆中的这一系列乐舞俑,整体上而言体型较小,但是体型小并不影响乐舞俑的艺术效果。这些乐舞俑的形象往往生动有趣,抚琴俑的手抚在琴正在认真的弹奏;舞俑的身体弯曲,展示出优美柔媚的女性舞蹈形象。整个乐舞俑系列一气呵成,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俑的细部刻画比较简单,除了必要的花纹和衣纹之外,形状高度概括。虽然细节部分不是很细致,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每个俑的生命力。每个俑的动作流露出精气神,形态稚拙古朴,充满着浓厚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极为浪漫而古朴的艺术。
四、结语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心态的写照。徐州地区的汉代乐舞俑,不只是为了体现墓室主人的富贵,创造一个死后世界,也表现出西汉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趣味。它也为我们对汉代艺术的了解、认识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参考文献:
[1]吴丹微.乐舞汉世:徐州西汉墓地出土乐舞俑[J].收藏,2016,(21).
[2]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2,(11).
[3]张辉.乐舞传神 俑偶华彩——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乐舞俑艺术浅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5).
[4]许一伶.论徐州西汉乐舞俑的艺术特色[J].东南文化,2005,(02).
[5]曾肃良.简朴之美、静极之动与神采之韵——探索汉代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表现[J].西北美术,2014,(04).
[6]叶朗.中國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李士强.论汉代雕塑中的写意性[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12).
关键词:汉代乐舞俑 艺术人类学 徐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79-02
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陶俑,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对陶俑艺术有独特的感情。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陶俑,但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是西汉时期的陶俑。西汉陶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出土的汉代文物中独树一帜。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歌舞俑,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陶器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迷人的魅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汉代出土文物中形成了一朵奇葩。
一、徐州西汉乐舞俑概述
(一)乐舞俑简介
中国古代为了墓葬中有一种随葬器叫俑,这是为了改变商周时期人殉的现象出现的。汉代陶俑是中国陶俑艺术中一朵奇葩,与其他朝代艺术相比,它们是非常独特的。
西汉时期,徐州作为楚国的领地,分封了十三代楚王。徐州乐舞俑除了有明显汉代艺术风格外,还有明显的地域性艺术风格。徐州地区出土过多种陶俑,但是最具有特色的还是乐舞俑。据统计,徐州地区陶俑出土已达六千件,根据陶俑性质可以分为兵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四种形制。 乐舞俑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素材,由工人用陶土烧制而成,这种乐舞俑反映出西汉时期徐州的生活状况。
(二)时代背景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刘邦称帝后,在徐州分封了十三代楚王,徐州出土的乐舞俑绝大部分出自楚王以及家族墓地。汉代乐舞俑的独特艺术形态和视觉效果,为汉代乐舞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汉代,人们喜欢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受“谓死如生”思想影响,许多丧葬品,包括乐舞俑,都作为随葬用品放在墓室中。徐州出土的乐舞俑,展示了西汉舞蹈的一种常见形式,展示了西汉乐舞艺术。
由此可见,西汉徐州出土的乐舞俑,它宣扬了墓主生前的富贵,营造死后哀荣的同时,也表现了西汉时期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为我们认识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二、汉代美学对乐舞俑的影响
汉代乐舞俑是汉代艺术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这里同样也蕴含着汉代人的美学观念,正是这些形神观念,对汉代乐舞俑的影响颇为深远。汉代陶俑艺术相对秦代而言,汉代的陶俑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秦代的兵马俑以高度写实见长,汉代雕塑则注重神韵意象,写意性更为突出。汉代陶俑的这种变化,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汉代的乐舞俑艺术和当时的美学思想脱不开干系,以形写神、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是主流。对于形神的讨论从先秦时期开始,魏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其中汉代是过渡时期。形是绘画中所呈现的外部形式,比如线条、色彩,而神指的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性格和神采气韵。汉代思想家在绘画艺术中所重视的美,在于精神与气质的表现。
对形神的研究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它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中的形神关系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君形”。虽然这个例子以音乐为例,但是表达出的意思相同,创造艺术并不仅是对物体形状的模仿,更是要表达出内在的神韵和精神,从而让他人感受到美。
汉代之后没有如顾恺之一样提出明确、系统的形神理论和对理论进行实践的大家,但是这个理论的雏形已经很明显。这种理论雏形蕴含在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对形神关系的阐释中,提到的绘画理论较少,提到了也只是一些原理和技法。然而这个观念正是顾恺之以形写神理论的基础,在庄子的理论上修缮,理论更为丰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形神理论在中国的绘画理论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代艺术已经有了“形神兼备”的这种意识。仅仅有简单的物体形态是不够的,还要表达出其精神状态。对于汉代陶俑而言,汉代的美学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神则指的是精神和心理,形指的是身体。先秦时代,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只有具备了形体,才会诞生一定的意识。而到了汉代,理论有所发展,从人延伸到物体,继而应用到艺术创造之中,艺术作品用“形”赋予其韵味独特的“神”,和先秦时代相比美学价值更加丰富,艺术创新更是层出不穷。作为汉代艺术之中最有特点的陶俑艺术,蕴含着形神论的美学思想,從中感受到汉代艺术独特之美。
以汉代乐舞俑为例,其人物造型不偏向写实,而是偏向情感。与秦代写实的兵马俑相比,秦俑注重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严肃,五官刻画细致,而汉俑充满着感性思维的灵动与鲜活,人物的面部刻画简略,但是整个俑却洋溢着一种愉悦之美。
三、徐州乐舞俑的美学特征
(一)具有浓厚的写意性
徐州博物馆展出的一套高度为20-60厘米,虽体态较小,却深刻地突出了人物神态和心理变化,艺术表现力很强,它古雅稚拙、朴素简约、雄浑率真,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组乐舞俑主要有乐俑和舞俑两种,一个个乐舞俑神情专注,或跳舞,或乐器演奏。
写意性是徐州西汉乐舞俑造型的一种极为独特的特征,其侧重陶俑形态刻画,也是以神传情,表达出人物精神状态。徐州博物馆所展出的一系列乐舞俑,展现出独特的汉代陶俑艺术世界。这一系列乐舞俑包含吹奏俑、抚琴俑、打击俑等,俑基本呈现坐式。舞蹈俑有单袖舞、双袖舞两种,呈现出站立姿势。舞者整个身体呈现出s型,姿态夸张,动感十足,身姿轻盈,舞者的衣袖长而宽,舞动的姿态十分生动,整个舞蹈都体现出柔美自然的状态。这些舞俑的造型是用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形态的,并进行了大量的夸张和变形。舞者的脖子有意识地加长,腰部极度弯曲,头部、颈部和腰部这三者完美地结合,这种扭转的动态通过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塑造出舞者优美灵动的瞬间之态。 (二)造型简练,追求自然之美
汉代的俑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汉代流行思想的影响。汉代初期,统治者推崇老子“无为”思想。老子反对人为的装饰,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之极而众美从之”“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等主张。老子对这种美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的艺术创造。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汉代的陶俑艺术产生影响。
徐州乐舞俑的造型、衣裙样式以及人物形态都是用捏塑而成,塑造形象自然生动,面部憨态可掬,具有属于陶土的自然情趣。乐舞俑的造型简练自然,工匠们大胆地删除了一些细节,从整体和大关系入手,表现人物的动态和神情。整个乐舞俑的造型呈现出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印象,简单却又不单调,极为自然。他们不追求整体形象上的相似,而是把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追求极致的神韵。人物的面部刻画虽粗糙简略,但是人物的精神形态,却能从简单的造型中展示出来,舞蹈俑中的双袖舞俑整个形态都呈现出s的形态,极为生动。
(三)追求神韵,浪漫主义特色浓厚
徐州博物馆中的这一系列乐舞俑,整体上而言体型较小,但是体型小并不影响乐舞俑的艺术效果。这些乐舞俑的形象往往生动有趣,抚琴俑的手抚在琴正在认真的弹奏;舞俑的身体弯曲,展示出优美柔媚的女性舞蹈形象。整个乐舞俑系列一气呵成,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俑的细部刻画比较简单,除了必要的花纹和衣纹之外,形状高度概括。虽然细节部分不是很细致,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每个俑的生命力。每个俑的动作流露出精气神,形态稚拙古朴,充满着浓厚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极为浪漫而古朴的艺术。
四、结语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心态的写照。徐州地区的汉代乐舞俑,不只是为了体现墓室主人的富贵,创造一个死后世界,也表现出西汉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趣味。它也为我们对汉代艺术的了解、认识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参考文献:
[1]吴丹微.乐舞汉世:徐州西汉墓地出土乐舞俑[J].收藏,2016,(21).
[2]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2,(11).
[3]张辉.乐舞传神 俑偶华彩——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乐舞俑艺术浅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5).
[4]许一伶.论徐州西汉乐舞俑的艺术特色[J].东南文化,2005,(02).
[5]曾肃良.简朴之美、静极之动与神采之韵——探索汉代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表现[J].西北美术,2014,(04).
[6]叶朗.中國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李士强.论汉代雕塑中的写意性[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