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着典型的“恐高症”,他们的原则是高价股不买,高价基金不投。其实,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买低与买高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随着股指的上扬,百元股票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基金队伍中,近期5元基金也不断扩容。然而在投资者中还是有着一种典型的“恐高症”,他们的原则是高价股不买,高价基金不投。
高价股风险高于低价股?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在择股的时候,除了考虑一些基本面因素外,最关心的就是股价的高低,他们喜欢买低价股,觉得低价股的风险小;对于三四十元的股票,他们就开始担心;而一些超过50元的“高价股”,他们即便眼热别人赚得多、赚得快,也绝不敢去触及,理由很简单——高价股波动区间大,风险高。
典型案例 北京的于阿姨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说起来,于阿姨也是一名经历过风雨的老股民了,从2000年开始于阿姨退休后就加入了股民队伍,一度蓬勃的股市也为于阿姨带来了不少赚钱的机会,然而2001年开始的熊市却让于阿姨领悟到股市并不是一个只赢不亏的战场。“幸亏当时投入的钱也不多,索性就把钱放在账户里不再理睬了。”今年3月份,于阿姨从美国探亲回来,一查账户,发现自己不仅已经挽回了损失,还获得了近50%的收益。今年随着股票市场的火热,于阿姨对于股票的投资热情再起。可是让于阿姨觉得有些彷徨的是,选股成为了自己的难题。
原来于阿姨有个选股的习惯,那就是只买便宜的,不买贵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盯在10元以下的股票,因为自己的胆子小,10元以下的股票股价低,涨跌的空间也小,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慢慢地,于阿姨发现现在的股市早就今非昔比,除了ST股票,低价股已经屈指可数。“我逐步把可以接受的股价提高到了十几元。”但是20元以上的股票,于阿姨绝不沾边,“那种股票,一天上下就可能有三四元,我可吃不消!”当记者问于阿姨,如果上市公司有不错的业绩和表现,她会不会投资于50元以上的高价股,于阿姨断然否定,“我也知道前段时间有些高价股表现很好,也有丰厚的业绩做支撑,像驰宏锌锗、像贵州茅台,但是我绝对不敢买这样的股票的,赚了当然开心,但是跌下来就是六七元,风险太大了!”
于阿姨的想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可是,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理由并不站得住脚。假如有A、B两只股票,A股票目前的股价为5元,属于许多人喜爱的低价股;B股票的股价为50元,基本可以算作高价股的范畴。我们假定A、B两只的股票的财务数据基本与它们的股价状况比例相同,未来增长预期幅度也基本相同,那么如果我们分别投资10万元到A、B这两只股票里,可以买进A股票2万股,B股票2000股。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A、B两只股票同时涨停,那么A股票的股价增长为0.5元,B股票的股价增长为5元。尽管看上去B股票比A股票“赚得多”,但是在实际投资额为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设定的是10万元),投资者对于投资两只股票的获利都是一样的,也就是10万元×10%=1万元。不同的只是投资A股票每股获利为0.5元,但投资者的持股量大;B股票的每股获利虽然高为5元,但持股量小;无论是A股票,还是B股票,投入10万元两者的获利总额都是一样的。
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两只股票同时跌停,A股票当日只跌了0.5元/股,B股票的跌幅则达到了5元/股,也就是于阿姨所担心的大幅震荡。可是在投资额固定为10万元的情况下,你买的是A股票,还是B股票,都不会改变你当日的实际亏损总额,那就是10万元的10%,也就是1万元。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高价股并不比投资低价股“赚得多、赚得快”,而投资低价股,也不会因为股价低的缘故就“风险低、跌得少”。很多人之所以形成“喜低畏高”的情结,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度偏重每股涨跌给自己带来的盈亏,受涨跌停板的限制,低价股1元之内的涨跌幅不会被投资者过度关心;而高价股高至五六元/股的涨跌幅就可能让有些投资者的心脏承受不了了。但事实上,明智的做法是,无论投资的是高价股还是低价股,投资者都应当计算自己某笔投资的总盈亏或是收益/亏损比率,而不是和每股涨跌去“较劲”。
当然,随着股指的上扬,高价股队伍的壮大,市场股价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价股和低价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不能一概而论,投资者还是应当从公司业绩、未来价值增长潜力等多个角度来选股。但是盲目地认为高价股风险高、低价股风险低,喜低畏高,仅以股价高低作为投资依据,只买低不买高,这样的投资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
为何只爱“1元基金”
“恐高症”在基金投资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近期又有多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分红方案,据有关数据统计,最近半个月内基金公司分红总额累计达到了200亿元左右。有时候分红是基金公司从投资策略的角度考虑,在合适的点位适当地减仓,可以保证“落袋为安”,规避后市风险;但也有一些基金公司无奈地表示,高分红的方案主要是为了迎合投资者对“1元基金”的偏好。
典型案例 在我们身边“1元基金”的偏好者的确不乏其人,投资者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回忆起今年4月认购某只新基金时候所遭遇的“热烈”情景,卢先生仍然心潮澎湃。“那天我不到八点就赶到了银行网点,发现网点外已经排上了近100人,到银行开始营业,排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三百人。”排队领号后,银行大厅里座无虚席,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卢先生才预缴上了自己的20万元投资。可是由于基金认购人数太多,采用的是“中签式”的按比例认购,最后卢先生实际的投资只有2万多元。“剩下的十几万元经过一周才打回了我的账户,还耽误了同期几只新基金的认购。”
记者告诉卢先生,其实这家公司也有其他的几只基金表现不错,当时也可以进行老基金的申购,既不用排队,又不用按比例认购。卢先生的理由是:“新基金的净值才1元,老基金都二三元了,买了多不合算啊!”就在前几周,另外一家基金公司经过大比例分红后净值归一,卢先生又“赶早集”似的加入了这家公司的申购大军。
不难看出,很多投资者还是以“买白菜”的原理来投资基金。他们认为,同样是基金,当然是以价论,买得低,自然也就赚得多;买得高,首先就亏了一把,而且如果未来走势不妙,高价基金岂不是损失更惨重?
而事实是,和高价股、低价股的原理一样——基金净值低,看上去你拥有的投资份额多了;基金净值高,你拥有的份额变少了。但如果新老基金的净值增长比率是相同的,同样一笔投资,你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完全相同的。
比如说现在出现了不少5元基金,有的基金累计净值甚至超过了6元。对于这样的基金,很多新投资者望而却步,
“净值太高了,太贵了,不敢买”是普遍的心态,他们更愿意投资于1元基金,觉得这样心里“踏实”。可是仔细算一算,假如你投资5万元于一只“5元基金”,不计手续费的话获得的份额为1万份;投资于一只“归一”的基金,所获得的份额约为5万份。但是如果两只基金的表现相同,在某个期间内净值增幅均为20%的话,1万份的“5元基金”和5万份的“1元基金”获得的收益完全相同,都是5万元×20%,为1万元。只不过,届时你所购入的“5元基金”已经上升到了6元的行列,而你的“1元基金”的净值为1.2元。在不同的净值基础上,高价基金价格更高,但实际上同样一笔投资获得的收益并没有差异。
因此,我们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目前的净值并不是关键的因素。基金的管理能力、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基金的建仓成本等等才是理性投资者真正需要钻研的内容。
随着股指的上扬,百元股票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基金队伍中,近期5元基金也不断扩容。然而在投资者中还是有着一种典型的“恐高症”,他们的原则是高价股不买,高价基金不投。
高价股风险高于低价股?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在择股的时候,除了考虑一些基本面因素外,最关心的就是股价的高低,他们喜欢买低价股,觉得低价股的风险小;对于三四十元的股票,他们就开始担心;而一些超过50元的“高价股”,他们即便眼热别人赚得多、赚得快,也绝不敢去触及,理由很简单——高价股波动区间大,风险高。
典型案例 北京的于阿姨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说起来,于阿姨也是一名经历过风雨的老股民了,从2000年开始于阿姨退休后就加入了股民队伍,一度蓬勃的股市也为于阿姨带来了不少赚钱的机会,然而2001年开始的熊市却让于阿姨领悟到股市并不是一个只赢不亏的战场。“幸亏当时投入的钱也不多,索性就把钱放在账户里不再理睬了。”今年3月份,于阿姨从美国探亲回来,一查账户,发现自己不仅已经挽回了损失,还获得了近50%的收益。今年随着股票市场的火热,于阿姨对于股票的投资热情再起。可是让于阿姨觉得有些彷徨的是,选股成为了自己的难题。
原来于阿姨有个选股的习惯,那就是只买便宜的,不买贵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盯在10元以下的股票,因为自己的胆子小,10元以下的股票股价低,涨跌的空间也小,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慢慢地,于阿姨发现现在的股市早就今非昔比,除了ST股票,低价股已经屈指可数。“我逐步把可以接受的股价提高到了十几元。”但是20元以上的股票,于阿姨绝不沾边,“那种股票,一天上下就可能有三四元,我可吃不消!”当记者问于阿姨,如果上市公司有不错的业绩和表现,她会不会投资于50元以上的高价股,于阿姨断然否定,“我也知道前段时间有些高价股表现很好,也有丰厚的业绩做支撑,像驰宏锌锗、像贵州茅台,但是我绝对不敢买这样的股票的,赚了当然开心,但是跌下来就是六七元,风险太大了!”
于阿姨的想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可是,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理由并不站得住脚。假如有A、B两只股票,A股票目前的股价为5元,属于许多人喜爱的低价股;B股票的股价为50元,基本可以算作高价股的范畴。我们假定A、B两只的股票的财务数据基本与它们的股价状况比例相同,未来增长预期幅度也基本相同,那么如果我们分别投资10万元到A、B这两只股票里,可以买进A股票2万股,B股票2000股。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A、B两只股票同时涨停,那么A股票的股价增长为0.5元,B股票的股价增长为5元。尽管看上去B股票比A股票“赚得多”,但是在实际投资额为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设定的是10万元),投资者对于投资两只股票的获利都是一样的,也就是10万元×10%=1万元。不同的只是投资A股票每股获利为0.5元,但投资者的持股量大;B股票的每股获利虽然高为5元,但持股量小;无论是A股票,还是B股票,投入10万元两者的获利总额都是一样的。
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两只股票同时跌停,A股票当日只跌了0.5元/股,B股票的跌幅则达到了5元/股,也就是于阿姨所担心的大幅震荡。可是在投资额固定为10万元的情况下,你买的是A股票,还是B股票,都不会改变你当日的实际亏损总额,那就是10万元的10%,也就是1万元。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高价股并不比投资低价股“赚得多、赚得快”,而投资低价股,也不会因为股价低的缘故就“风险低、跌得少”。很多人之所以形成“喜低畏高”的情结,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度偏重每股涨跌给自己带来的盈亏,受涨跌停板的限制,低价股1元之内的涨跌幅不会被投资者过度关心;而高价股高至五六元/股的涨跌幅就可能让有些投资者的心脏承受不了了。但事实上,明智的做法是,无论投资的是高价股还是低价股,投资者都应当计算自己某笔投资的总盈亏或是收益/亏损比率,而不是和每股涨跌去“较劲”。
当然,随着股指的上扬,高价股队伍的壮大,市场股价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价股和低价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不能一概而论,投资者还是应当从公司业绩、未来价值增长潜力等多个角度来选股。但是盲目地认为高价股风险高、低价股风险低,喜低畏高,仅以股价高低作为投资依据,只买低不买高,这样的投资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
为何只爱“1元基金”
“恐高症”在基金投资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近期又有多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分红方案,据有关数据统计,最近半个月内基金公司分红总额累计达到了200亿元左右。有时候分红是基金公司从投资策略的角度考虑,在合适的点位适当地减仓,可以保证“落袋为安”,规避后市风险;但也有一些基金公司无奈地表示,高分红的方案主要是为了迎合投资者对“1元基金”的偏好。
典型案例 在我们身边“1元基金”的偏好者的确不乏其人,投资者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回忆起今年4月认购某只新基金时候所遭遇的“热烈”情景,卢先生仍然心潮澎湃。“那天我不到八点就赶到了银行网点,发现网点外已经排上了近100人,到银行开始营业,排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三百人。”排队领号后,银行大厅里座无虚席,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卢先生才预缴上了自己的20万元投资。可是由于基金认购人数太多,采用的是“中签式”的按比例认购,最后卢先生实际的投资只有2万多元。“剩下的十几万元经过一周才打回了我的账户,还耽误了同期几只新基金的认购。”
记者告诉卢先生,其实这家公司也有其他的几只基金表现不错,当时也可以进行老基金的申购,既不用排队,又不用按比例认购。卢先生的理由是:“新基金的净值才1元,老基金都二三元了,买了多不合算啊!”就在前几周,另外一家基金公司经过大比例分红后净值归一,卢先生又“赶早集”似的加入了这家公司的申购大军。
不难看出,很多投资者还是以“买白菜”的原理来投资基金。他们认为,同样是基金,当然是以价论,买得低,自然也就赚得多;买得高,首先就亏了一把,而且如果未来走势不妙,高价基金岂不是损失更惨重?
而事实是,和高价股、低价股的原理一样——基金净值低,看上去你拥有的投资份额多了;基金净值高,你拥有的份额变少了。但如果新老基金的净值增长比率是相同的,同样一笔投资,你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完全相同的。
比如说现在出现了不少5元基金,有的基金累计净值甚至超过了6元。对于这样的基金,很多新投资者望而却步,
“净值太高了,太贵了,不敢买”是普遍的心态,他们更愿意投资于1元基金,觉得这样心里“踏实”。可是仔细算一算,假如你投资5万元于一只“5元基金”,不计手续费的话获得的份额为1万份;投资于一只“归一”的基金,所获得的份额约为5万份。但是如果两只基金的表现相同,在某个期间内净值增幅均为20%的话,1万份的“5元基金”和5万份的“1元基金”获得的收益完全相同,都是5万元×20%,为1万元。只不过,届时你所购入的“5元基金”已经上升到了6元的行列,而你的“1元基金”的净值为1.2元。在不同的净值基础上,高价基金价格更高,但实际上同样一笔投资获得的收益并没有差异。
因此,我们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目前的净值并不是关键的因素。基金的管理能力、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基金的建仓成本等等才是理性投资者真正需要钻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