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探讨了该厂区工程建筑方格网布设精度的确定、设计原则、测量方法等。
关键词:建筑方格网;布设;精度;轴线法;点位归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辽阳河东新城第十中学位于太子河东岸,河东新城开发区,项目工程总面积0.3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一栋中学部教学楼,一栋小学部教学楼,一栋多功能厅及风雨操场和400米跑道等。为了满足教学楼建筑等施工精度要求,受校方委托,我测绘院于2011年7月份承担了该校区建筑方格网的测绘工作。
1建筑方格网精度要求的确定
建筑方格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指标的确定,主要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和复杂程度,且取决于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建筑定位允许误差。因此,为满足教学楼工程精度要求,并考虑应有一定的精度储备,该校区建筑方格网的控制技术要求等级为Ⅰ级。其指标应达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八章第二节有关建筑方格网的技术要求。
表1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建筑方格网的建立与施测
2.1方格网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建筑方格网时,应对整个厂区的平面布置,施工总体规范,原有测量数据等相关资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的地形情况,首先选择主轴线,而后选择方格网点。
主轴线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第一,主轴线原则上应与校区主轴线或主要轴线一致或平行。第二,纵横轴线的长度应在建筑区域内取用最大值。第三,通视要好,且不受施工的影响,以利长期使用,第四,建筑方格网布设的图形及所选的格网点,要利用今后施工的方便,还应满足图形程度的相关要求。该工程建筑方格网点的平面设计图如图:
2.2标志制作与埋设
按照甲方要求,采用现场浇注的方式埋设标石。首先用极坐标法,把设计方格网坐标放样到实地上,以木桩固定。之后用钻机在木桩处打中200mm钻井至原岩上,并在井内置150×150×1500(mm)的钢笼一个;钢笼规格为4×16×1500(mm),現场用混凝土浇灌,并用震动棒将其捣固,然后做好保护井。保护井的尺寸为500mm×500mm×400mm,在其上边沿压印点号,并用红漆描绘,右边沿喷印“测量标志”,左边沿喷印“严禁破坏”字样。
2.3方格网点的放样和测量
表2 方格网设计坐标与归化后坐标比较
以校区原有导线点GPS1、GPS2、GPS3作为方格网点放样的控制点。使用拓普康300全站仪(标称精度2+2ppm)进行放样,以GPS3为基准测站,GPS2定向,GPS1为检测方向,经检测无误后,再采用极坐标放样诸网点,并在桩面钢板上刻划临时十字,作为方格网的近似点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按Ⅰ级方格网精度要求进行观测,并对观测数据应用南方平差易2005软件进行平差计算,获得各点实际坐标和方格网的初步精度。
2.4方格网点的归化和最终精度
将各方格网点平差后的坐标值和设计坐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归化改正值△X=X实测-X设计,△y=y实测-y设计。在南方CASS软件中展绘上述实测坐标值和设计坐标值并喷绘到透明毫米格纸上,在现场桩顶不锈钢板上将改正样图上的实测点对准桩上临时十字,经定向后,把设计点确定于桩顶上。经检查无误后,将原来的过渡点位消去,即在桩上标出方格网点的最终点位。点位标定后,对方格网点再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技术指标仍按Ⅰ级方格网精度要求进行,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测量角度和边长。水平角观测3测图,测角中误差为5〞,导线相对闭合差为≤1/30000。距离测量往返分别测一次,每次4测回,一测回读数较差≤5mm,单程各测回较差≤7mm,往返较差≤2(a+b·D),测量斜距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经平差无误后,在桩顶不锈钢板上钻孔,嵌入铜丝,以此作为方格网点的平面坐标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值不应大于90°±8″,检查角度偏差值为-2.9″,距离偏差值不应大于D/25000(D为方格网的边长),距离偏差值为+1mm。
最终网的精度如下:网中最弱点位误差为3.3mm;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59387,限差为1/30000;四边形内角和闭合差为-0.1″,限差为±10″。此建筑方格网的各项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2.5方格网点的水准测量
根据原有测量资料的Ⅳ等水准点GPS1,GPS2为起算数据,并进行了水准校测,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以GPS2点作为高程起算,进行各点的Ⅳ等水准测量,并形成闭合环。闭合环的闭合差:+2mm,限差±20mm。用南方平差易2005软件进行平差,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3结束语
校区建筑方格网的建立是整个校区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的依据和基础。使用建筑方格网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也提高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建筑水平,为整个工程的顺利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即提高效益又较好的提前完成整个工程。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延中辽宁省辽阳市测绘院副院长;工程师
关键词:建筑方格网;布设;精度;轴线法;点位归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辽阳河东新城第十中学位于太子河东岸,河东新城开发区,项目工程总面积0.3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一栋中学部教学楼,一栋小学部教学楼,一栋多功能厅及风雨操场和400米跑道等。为了满足教学楼建筑等施工精度要求,受校方委托,我测绘院于2011年7月份承担了该校区建筑方格网的测绘工作。
1建筑方格网精度要求的确定
建筑方格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指标的确定,主要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和复杂程度,且取决于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建筑定位允许误差。因此,为满足教学楼工程精度要求,并考虑应有一定的精度储备,该校区建筑方格网的控制技术要求等级为Ⅰ级。其指标应达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八章第二节有关建筑方格网的技术要求。
表1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建筑方格网的建立与施测
2.1方格网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建筑方格网时,应对整个厂区的平面布置,施工总体规范,原有测量数据等相关资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的地形情况,首先选择主轴线,而后选择方格网点。
主轴线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第一,主轴线原则上应与校区主轴线或主要轴线一致或平行。第二,纵横轴线的长度应在建筑区域内取用最大值。第三,通视要好,且不受施工的影响,以利长期使用,第四,建筑方格网布设的图形及所选的格网点,要利用今后施工的方便,还应满足图形程度的相关要求。该工程建筑方格网点的平面设计图如图:
2.2标志制作与埋设
按照甲方要求,采用现场浇注的方式埋设标石。首先用极坐标法,把设计方格网坐标放样到实地上,以木桩固定。之后用钻机在木桩处打中200mm钻井至原岩上,并在井内置150×150×1500(mm)的钢笼一个;钢笼规格为4×16×1500(mm),現场用混凝土浇灌,并用震动棒将其捣固,然后做好保护井。保护井的尺寸为500mm×500mm×400mm,在其上边沿压印点号,并用红漆描绘,右边沿喷印“测量标志”,左边沿喷印“严禁破坏”字样。
2.3方格网点的放样和测量
表2 方格网设计坐标与归化后坐标比较
以校区原有导线点GPS1、GPS2、GPS3作为方格网点放样的控制点。使用拓普康300全站仪(标称精度2+2ppm)进行放样,以GPS3为基准测站,GPS2定向,GPS1为检测方向,经检测无误后,再采用极坐标放样诸网点,并在桩面钢板上刻划临时十字,作为方格网的近似点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按Ⅰ级方格网精度要求进行观测,并对观测数据应用南方平差易2005软件进行平差计算,获得各点实际坐标和方格网的初步精度。
2.4方格网点的归化和最终精度
将各方格网点平差后的坐标值和设计坐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归化改正值△X=X实测-X设计,△y=y实测-y设计。在南方CASS软件中展绘上述实测坐标值和设计坐标值并喷绘到透明毫米格纸上,在现场桩顶不锈钢板上将改正样图上的实测点对准桩上临时十字,经定向后,把设计点确定于桩顶上。经检查无误后,将原来的过渡点位消去,即在桩上标出方格网点的最终点位。点位标定后,对方格网点再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技术指标仍按Ⅰ级方格网精度要求进行,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测量角度和边长。水平角观测3测图,测角中误差为5〞,导线相对闭合差为≤1/30000。距离测量往返分别测一次,每次4测回,一测回读数较差≤5mm,单程各测回较差≤7mm,往返较差≤2(a+b·D),测量斜距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经平差无误后,在桩顶不锈钢板上钻孔,嵌入铜丝,以此作为方格网点的平面坐标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值不应大于90°±8″,检查角度偏差值为-2.9″,距离偏差值不应大于D/25000(D为方格网的边长),距离偏差值为+1mm。
最终网的精度如下:网中最弱点位误差为3.3mm;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59387,限差为1/30000;四边形内角和闭合差为-0.1″,限差为±10″。此建筑方格网的各项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2.5方格网点的水准测量
根据原有测量资料的Ⅳ等水准点GPS1,GPS2为起算数据,并进行了水准校测,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以GPS2点作为高程起算,进行各点的Ⅳ等水准测量,并形成闭合环。闭合环的闭合差:+2mm,限差±20mm。用南方平差易2005软件进行平差,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3结束语
校区建筑方格网的建立是整个校区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的依据和基础。使用建筑方格网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也提高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建筑水平,为整个工程的顺利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即提高效益又较好的提前完成整个工程。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延中辽宁省辽阳市测绘院副院长;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