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就在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业务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我们把构建生态校本教研体系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力图通过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借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目标。在力促校本教研“生态化”,构建“生态校本教研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校本教研的系统理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着力打造“周周有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等五个环节)这一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体系,使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一、“周周有活动”的实施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态,生态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并能够落地生根,既要有思想认识的发动,更要有必要的制度规范来保障。因为只有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才能形成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出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为此,我们以“三集三体”集体备课为前提,以“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听课教师“评价222”为重要环节,以上课教师“反思333”为新起点,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建章立制,以此细化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1.夯实集体备课。“周周有活动”的基础在于备课。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在管理上,我们除了规范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等等之外,更着力加大备课过程的规范和考评。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学情调研与学法指导、二次备课、导学案的创制与运用均有明确规定,要求集体备课时做到“三集三体”:集心智,集力量,集大成;体会课改新理念,体现课标新要求,体验学生新感受。这种互助合作的集体备课方式,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起到了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
2.抓实课堂教学。“周周有活动”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着力进行“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课堂分“问题生成阶段,问题研讨阶段,问题延伸阶段”三个阶段,课堂构成分“学生,教师,教材”三个部分,课堂教学要达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的目标。“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针对新课程改革而特别设计和探索的,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取消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流程,增进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内容,将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行为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把课堂分解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或生成问题,指导自学——分组交流,合作探究——反馈纠正,达成目标——问题延伸,总结升华等几大步骤,力求把课堂真正打造成高效的课堂。
3.完善听课评课。“周周有活动”的深化在于听课、评课。听课除听公开课外,更听常态课。在听课这个环节上,我们采用校内、校外两条途径,不仅听校内的课,还组织教师听校外的课,通过横向听、纵向听,校内听、校外听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扩大了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分享经验的范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等要求的同时,更明确评课的要求:听课老师要能够从中吸收借鉴两条以上经验,发现两个不足或问题,对本节课至少提出两条改进建议。我们把这样的评课要求叫做“评价222”,即“两条经验,两个问题,两条建议”。我们还坚持四级评课制度:每两周一次学科组长评,每月一次年级主任评,半学期一次教务主任评,每学期一次校长或分管校长评。
4.做实教学反思。“周周有活动”的效能在于教学反思。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觉意识与自愿行为,真正的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现实。公开课后,上课老师要结合同伴的评价和专家评价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要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反思“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反思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处理得当,反思教材信息与课外教学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反思课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比例是否协调等,我们将其称作为“反思333”。在教案编写方面,我们特意设计了“教后记”这一栏目,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及时对上课情况作简单的反思,每个月都要有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札记。
二、“周周有活动”的提升
如果说“周周有活动”是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能力的话,那么如何在教师队伍中提优拔尖呢?
1.竞赛交流阶梯化。我们每年都举办“新人杯”、“五四杯”两大赛事,精心组织“名师送教”活动,全力搞好每学期一次的“初三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和每学年一次的“初一、初二课堂教学家长开放周”活动,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如“新人杯”、“五四杯”教学比赛的对象以青年教师为主,通过比赛,青年教师一方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树立了信心,更加努力学习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教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朝着 “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循环教学,五年成为骨干,六年形成特色”的目标迈进。
2.专题研讨主题化。教务处在每次“周周有活动”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研讨主题,年级组、教科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讨论学习。教务处每月要编写教学简报,通告每月“周周有活动”的研讨成果。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和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让教师的教育思想在交流碰撞中闪烁光芒。我们着重在“四化”上做文章:主题专题化——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小”问题,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内容系列化——系列化的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生长”的生命力;形式多样化——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教学科研一体化——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共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校本教研生态化。我们全力推进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动力。一方面,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打造学习型文化,强化对教师理论自学的要求,采用宣传导学、群体互学、个体悟学等方式,促使教师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学校教务处也把理论学习列为常规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我们在丰富教学反思制度和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反思性研修文化,鼓励教师在教学、备课、师生交流过程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并适时请专家给予专业引领,诸如结题报告、理论讲座、现场指导、教学咨询等。我们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着力形成教师团体文化,让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在合作性文化环境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追求卓越。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以“周周有活动”为抓手的生态校本教研的优势和成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每年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教学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逐步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研究精神,教研已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张扬,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
一、“周周有活动”的实施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态,生态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并能够落地生根,既要有思想认识的发动,更要有必要的制度规范来保障。因为只有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才能形成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出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为此,我们以“三集三体”集体备课为前提,以“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听课教师“评价222”为重要环节,以上课教师“反思333”为新起点,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建章立制,以此细化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1.夯实集体备课。“周周有活动”的基础在于备课。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在管理上,我们除了规范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等等之外,更着力加大备课过程的规范和考评。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学情调研与学法指导、二次备课、导学案的创制与运用均有明确规定,要求集体备课时做到“三集三体”:集心智,集力量,集大成;体会课改新理念,体现课标新要求,体验学生新感受。这种互助合作的集体备课方式,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起到了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
2.抓实课堂教学。“周周有活动”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着力进行“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课堂分“问题生成阶段,问题研讨阶段,问题延伸阶段”三个阶段,课堂构成分“学生,教师,教材”三个部分,课堂教学要达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的目标。“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针对新课程改革而特别设计和探索的,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取消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流程,增进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内容,将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行为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把课堂分解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或生成问题,指导自学——分组交流,合作探究——反馈纠正,达成目标——问题延伸,总结升华等几大步骤,力求把课堂真正打造成高效的课堂。
3.完善听课评课。“周周有活动”的深化在于听课、评课。听课除听公开课外,更听常态课。在听课这个环节上,我们采用校内、校外两条途径,不仅听校内的课,还组织教师听校外的课,通过横向听、纵向听,校内听、校外听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扩大了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分享经验的范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等要求的同时,更明确评课的要求:听课老师要能够从中吸收借鉴两条以上经验,发现两个不足或问题,对本节课至少提出两条改进建议。我们把这样的评课要求叫做“评价222”,即“两条经验,两个问题,两条建议”。我们还坚持四级评课制度:每两周一次学科组长评,每月一次年级主任评,半学期一次教务主任评,每学期一次校长或分管校长评。
4.做实教学反思。“周周有活动”的效能在于教学反思。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觉意识与自愿行为,真正的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现实。公开课后,上课老师要结合同伴的评价和专家评价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要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反思“问题111”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反思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处理得当,反思教材信息与课外教学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反思课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比例是否协调等,我们将其称作为“反思333”。在教案编写方面,我们特意设计了“教后记”这一栏目,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及时对上课情况作简单的反思,每个月都要有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札记。
二、“周周有活动”的提升
如果说“周周有活动”是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能力的话,那么如何在教师队伍中提优拔尖呢?
1.竞赛交流阶梯化。我们每年都举办“新人杯”、“五四杯”两大赛事,精心组织“名师送教”活动,全力搞好每学期一次的“初三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和每学年一次的“初一、初二课堂教学家长开放周”活动,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如“新人杯”、“五四杯”教学比赛的对象以青年教师为主,通过比赛,青年教师一方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树立了信心,更加努力学习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教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朝着 “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循环教学,五年成为骨干,六年形成特色”的目标迈进。
2.专题研讨主题化。教务处在每次“周周有活动”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研讨主题,年级组、教科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讨论学习。教务处每月要编写教学简报,通告每月“周周有活动”的研讨成果。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和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让教师的教育思想在交流碰撞中闪烁光芒。我们着重在“四化”上做文章:主题专题化——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小”问题,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内容系列化——系列化的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生长”的生命力;形式多样化——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教学科研一体化——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共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校本教研生态化。我们全力推进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动力。一方面,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打造学习型文化,强化对教师理论自学的要求,采用宣传导学、群体互学、个体悟学等方式,促使教师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学校教务处也把理论学习列为常规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我们在丰富教学反思制度和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反思性研修文化,鼓励教师在教学、备课、师生交流过程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并适时请专家给予专业引领,诸如结题报告、理论讲座、现场指导、教学咨询等。我们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着力形成教师团体文化,让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在合作性文化环境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追求卓越。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以“周周有活动”为抓手的生态校本教研的优势和成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每年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教学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逐步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研究精神,教研已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张扬,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