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中职学生普遍害怕写作,即使写也是词汇贫乏,内容空洞,结构呆板,让人弄不明白写的是什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写作时要想言之有物,有常变常新的写作源泉,就必须多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作文素材积累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文就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积累展开探讨。
一、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经典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中职学生普遍没有写作的欲望,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套话连篇,言之无物。而广泛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获得更多的素材。面对作文题目时,平时积累的材料宝库可以让学生文思泉涌,甚至有独到的观点,写出创新之作。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百看不厌的世界名著、名家名篇等,这些有阅读价值的经典著作,不仅能为学生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触动,得到启迪。
例如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入选中职语文教材课文的仅仅只是名著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全文,写下读后感,摘录文中的精彩片段,并按时检查、交流,督促学生每天、每周、每月都能去阅读,逐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能从浩瀚如海的课外书籍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提高写作素养。
二、用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最鲜活的源泉。如果学生没有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能紧贴生活选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空洞乏味,不能吸引和感动人。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搜寻新素材。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或喜或悲,只要用心观察,体味生活,那么生活中的种种都能成为笔下的亮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当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心观察,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更能倾注真情实感,体现生活之趣之乐,这也是判定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核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写小随笔的习惯,学生每天经历的事件、接触的人物都是鲜活而多变的,琐碎小事同样可以成为随笔记录的对象。比如看了一部电影,可记录影片中曲折的情节,也可将其中有意思的元素拆解。电影别具匠心的拍摄技巧,自己对电影主题的理解等,都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再比如偶然听到某个热点话题,或见到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寻相关的资料,去深度挖掘,这样才会对积累的素材记忆深刻,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丰富课外活动,在分享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素材的解读与应用也不盡相同。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用途交流活动,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比如每周开展一次素材分享活动,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同一个素材,指出可以将此素材用于哪一类主题的作文中去,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同样是一种帮助学生积累并活用素材的好办法。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的素材主旨,引导学生举出积累的相似的其它素材,比如曾经看过的影视片段,类似的名言名句,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身经历。通过讨论一个素材,共享相似主旨的多个素材,学生之间多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成长机会,也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讨论过后,再布置相关主题的习作,要求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课堂上交流分享的习作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效率,也能通过流动作文的形式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素材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教材中、生活中、课外书籍中汲取养料,
持之以恒,才能由量变促成质变,实现学生写作水平质的飞跃。
一、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经典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中职学生普遍没有写作的欲望,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套话连篇,言之无物。而广泛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获得更多的素材。面对作文题目时,平时积累的材料宝库可以让学生文思泉涌,甚至有独到的观点,写出创新之作。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百看不厌的世界名著、名家名篇等,这些有阅读价值的经典著作,不仅能为学生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触动,得到启迪。
例如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入选中职语文教材课文的仅仅只是名著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全文,写下读后感,摘录文中的精彩片段,并按时检查、交流,督促学生每天、每周、每月都能去阅读,逐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能从浩瀚如海的课外书籍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提高写作素养。
二、用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最鲜活的源泉。如果学生没有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能紧贴生活选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空洞乏味,不能吸引和感动人。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搜寻新素材。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或喜或悲,只要用心观察,体味生活,那么生活中的种种都能成为笔下的亮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当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心观察,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更能倾注真情实感,体现生活之趣之乐,这也是判定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核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写小随笔的习惯,学生每天经历的事件、接触的人物都是鲜活而多变的,琐碎小事同样可以成为随笔记录的对象。比如看了一部电影,可记录影片中曲折的情节,也可将其中有意思的元素拆解。电影别具匠心的拍摄技巧,自己对电影主题的理解等,都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再比如偶然听到某个热点话题,或见到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寻相关的资料,去深度挖掘,这样才会对积累的素材记忆深刻,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丰富课外活动,在分享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素材的解读与应用也不盡相同。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用途交流活动,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比如每周开展一次素材分享活动,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同一个素材,指出可以将此素材用于哪一类主题的作文中去,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同样是一种帮助学生积累并活用素材的好办法。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的素材主旨,引导学生举出积累的相似的其它素材,比如曾经看过的影视片段,类似的名言名句,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身经历。通过讨论一个素材,共享相似主旨的多个素材,学生之间多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成长机会,也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讨论过后,再布置相关主题的习作,要求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课堂上交流分享的习作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效率,也能通过流动作文的形式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素材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教材中、生活中、课外书籍中汲取养料,
持之以恒,才能由量变促成质变,实现学生写作水平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