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学活动与预期的目标吻合,是指一节课的质量、收益。课堂有效性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其关键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学习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发挥内驱力作用,唤起求知欲,从而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最初是由所学的数学内容和讨论问题引起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我带全班同学观察学校门口金鱼池的形状,提出:在池的底面和四周砌瓷片,砌瓷片的面积怎么求?学生们很好奇地看着金鱼池,结合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说不完全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金鱼池没盖。同学们都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然后各小组高兴彩烈地设计解题方案,展开了活动:有的测量金鱼池的长、宽、高;有的拿笔记录数据;有的计算。这样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有的同学算6个面的面积减去上面一个面的面积;有的用前后面积+左右面积+下面一个面积;有的摸着金鱼池每个面,一个面一个面地算,然后把5个面加起……。接着,我因势利导,出示一块瓷片,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每块瓷片的面积是0.16平方米,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块瓷片?同学们异口同声说用除法算。一位学生算完了这道题后激动地对我说:“我爸爸是个包工头,帮别人装修房子,他买多少材料都知道,现我明白了,学数学很有用”。这样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地观察、计算,同学们兴致盎然,不仅学到了本课知识,而且学以致用,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用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兴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手段还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学习。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件动画演示):一天动物们在森林里开运动会,场面很热闹热闹的场面,现在进行的是自行车比赛,白猴和黑猴只听见熊裁判一声令下,飞快地向前踩去。同学们目不转睛看着多媒体,这时我问:“同学们,车轮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圆的”(课件把车轮抽出,变成圆形);“圆的周长是指什么?”同学争着回答后课件闪动周长;“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摸摸你圆片的周长,看看摸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动起手来说:“弯的、曲的”。从情境引出车轮到抽出圆再到动手摸来感知圆周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周长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印象深,记忆牢,学生喜欢。
三、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兴趣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索、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利于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指导每组用圆锥,圆柱(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沙动手操作,提出问题:“用圆锥装满沙,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几次才能倒满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完成。”同学们听后活跃起来,马上动手操作实验:有的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拼拼底的大小及高度;有的用圆锥装满沙往圆柱里倒,倒后拿着笔在圆柱上画个记号;有的拿笔写出它们的关系。合作完成后,各小组展开交流,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得不够,同学互帮。最后得出等底等高的柱和圆锥关系及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样运用直观的实物演示、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乐学、爱学,自主意识得以充分展现,对知识获得鲜明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不但长知识,而且更长智慧。
四、用多层次的设计激发兴趣
教学要面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生的接受程度,注意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如练习的设计就要考虑有梯度、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和有趣、富有挑战的开放性题型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得有趣,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糖5斤,水10斤,糖是水的百分之几?(2)糖5斤,水10斤,水是糖的几倍?(3)糖5斤,水10斤,水比糖多百分之几?(4)糖5斤,水10斤,糖比水少百分之几?(5)糖5斤,水10斤,求含糖率?(6)糖5斤,比水少10斤,求含糖率?(7)有盐3斤,糖5斤,水10斤,求含盐率?其中(1)、(2)是学困生题,(3)、(4)、(5)是面向全班生,(6)、(7)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尖子生。这样的练习题,既考虑了尖子生,又顾及了学困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及发展,都能尝到踮一踮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感到每算对一道题,如破了一个“案”,解了一个“谜”,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
一、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最初是由所学的数学内容和讨论问题引起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我带全班同学观察学校门口金鱼池的形状,提出:在池的底面和四周砌瓷片,砌瓷片的面积怎么求?学生们很好奇地看着金鱼池,结合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说不完全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金鱼池没盖。同学们都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然后各小组高兴彩烈地设计解题方案,展开了活动:有的测量金鱼池的长、宽、高;有的拿笔记录数据;有的计算。这样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有的同学算6个面的面积减去上面一个面的面积;有的用前后面积+左右面积+下面一个面积;有的摸着金鱼池每个面,一个面一个面地算,然后把5个面加起……。接着,我因势利导,出示一块瓷片,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每块瓷片的面积是0.16平方米,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块瓷片?同学们异口同声说用除法算。一位学生算完了这道题后激动地对我说:“我爸爸是个包工头,帮别人装修房子,他买多少材料都知道,现我明白了,学数学很有用”。这样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地观察、计算,同学们兴致盎然,不仅学到了本课知识,而且学以致用,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用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兴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手段还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学习。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件动画演示):一天动物们在森林里开运动会,场面很热闹热闹的场面,现在进行的是自行车比赛,白猴和黑猴只听见熊裁判一声令下,飞快地向前踩去。同学们目不转睛看着多媒体,这时我问:“同学们,车轮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圆的”(课件把车轮抽出,变成圆形);“圆的周长是指什么?”同学争着回答后课件闪动周长;“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摸摸你圆片的周长,看看摸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动起手来说:“弯的、曲的”。从情境引出车轮到抽出圆再到动手摸来感知圆周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周长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印象深,记忆牢,学生喜欢。
三、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兴趣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索、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利于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指导每组用圆锥,圆柱(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沙动手操作,提出问题:“用圆锥装满沙,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几次才能倒满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完成。”同学们听后活跃起来,马上动手操作实验:有的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拼拼底的大小及高度;有的用圆锥装满沙往圆柱里倒,倒后拿着笔在圆柱上画个记号;有的拿笔写出它们的关系。合作完成后,各小组展开交流,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得不够,同学互帮。最后得出等底等高的柱和圆锥关系及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样运用直观的实物演示、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乐学、爱学,自主意识得以充分展现,对知识获得鲜明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不但长知识,而且更长智慧。
四、用多层次的设计激发兴趣
教学要面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生的接受程度,注意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如练习的设计就要考虑有梯度、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和有趣、富有挑战的开放性题型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得有趣,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糖5斤,水10斤,糖是水的百分之几?(2)糖5斤,水10斤,水是糖的几倍?(3)糖5斤,水10斤,水比糖多百分之几?(4)糖5斤,水10斤,糖比水少百分之几?(5)糖5斤,水10斤,求含糖率?(6)糖5斤,比水少10斤,求含糖率?(7)有盐3斤,糖5斤,水10斤,求含盐率?其中(1)、(2)是学困生题,(3)、(4)、(5)是面向全班生,(6)、(7)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尖子生。这样的练习题,既考虑了尖子生,又顾及了学困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及发展,都能尝到踮一踮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感到每算对一道题,如破了一个“案”,解了一个“谜”,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