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来源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_ctb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英语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引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才能进行得体的交际,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本文探究了其深层次的原因,阐述了常见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教育。
  【关键词】 跨文化 交际英语 教学文化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拉姆斯基(Kramsky.J)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理解、传播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的过程,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都和熟悉英语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1.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育
  1.1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是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际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中国人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1.2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关键是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然而,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性的语言能力,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机械地搬用或模仿,不顾及场合、时间、交际对象及其他文化因素,一开口常常是“汉族的思想 英语的形式”,不免要犯“文化错误”。因此,英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1.3文化教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宽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行跨文化教育。
  2. 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2.1称呼语
  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长辈或年龄悬殊的人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
  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对人的尊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而且还习惯把汉语中称呼的“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会感觉很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2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3姓名
  英语人名与汉语人名不同。在英语中,名)first name/given name / forename)在前,姓(last name / family name / surname)在后,和汉语名字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的英语名字还有中间名(middle name),如Jim Allan Green中的 Alla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last name 和first name合起来叫full name(全名)。
  2.4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会对此比较反感,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2.5介绍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会先介绍自己的名字,比如“I am...”对方自然会马上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6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接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2.7节日
  在节日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也有显著差异。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教科书中有充分地体现,如课文Mid-Autumn Day和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很不好意思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会当着朋友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后并表现出喜形于色,可能让人觉得有“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朋友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欣然道谢。
  2.8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中文里,“狗”大多被人们看作是贬义之意,如:狗急跳墙、落水狗等。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认不但不是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又如“龙(dragon)”在中国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人们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2.9习语、谚语和格言
  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不仅难于理解,而且更难于运用得当。例如:“爱屋及乌” 、“对牛弹琴”译成英文分别就是“Love me, love my dog”和“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如果用者不了解其文化涵义,则乱译为:“爱我就爱我的狗”和“把珍珠丢到猪面前”,肯定会引发笑话。
  2.10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3. 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更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3.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變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可以收集语国家的各种物品和图片,从而让学生了解外到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以加深淡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4. 结束语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文化教学,并注意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1] 李正栓, 张敬彩.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09).
  [2] 林桂敏.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 上海: 复旦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6).
  [3] 丁丽云. 英语语音教程[M]. 郑州: 郑州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09).
  [4] 龚亚夫. 学习英语语音、拼读的成功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 1986(09).
  [5] 陈磊. 汉语拼音与英语语音探索[J].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6(06).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运用先进教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绿色生态本来是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本文把这一概念引入到英语学科中来,提
【摘 要】 针对听力是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较为薄弱环节,分析了中职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借助新媒体等优化对策。  【关键词】 中职英语 听力教学 优化对策  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它在英语教学中也较重要,而听力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基础,听力的记忆过程分为三阶段:感知、理解和应用。大部分学校的英语常产生一种聋哑英语的现象,即学生并不会听说,只会阅读和书写。造成听力水平低
用纸按图1的样子把小熊猫画下来。其中手臂与下肢各画两块,再从纸上将它们分别剪下。(如图1)
期刊
作为高中英语老师大多希望自己的英语课堂是高效的,当很多老师面对课堂效率不高时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学生的基础不好,上课听讲不认真等等。但实际上,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很大程度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由湿地国际联盟组织于1996年3月确定,从1997年开始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阶段,英语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者规范使用这门语言的基础,而且其揭示了英语的内在规律,对学生的英语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法始终是一块软肋,大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其融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高中英语教师自己的语法能力本身就不过关,以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把精力过度地放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现阶段高中英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