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特有功能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同时也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当今微信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影响的两面性和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利用微信,营造平等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师生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25-02
2011年1月,腾讯公司上市一款新的智能软件——微信,能够提供免费即时的通讯服务,截至2015年3月,90%的智能手机都已经安装微信软件,已有5亿使用群体。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微信,已然成为大学生上网聊天、获取信息、社交、购物等网络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软件。
微信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教学改革、交流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微信网络环境同时具有两面性,在网络监管欠缺情况下,将会致使师生关系僵化。本文分析了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探讨正确利用微信发展高校师生关系的应对策略,力争解决微信在师生关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微信对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教学主体之下,教师的“传道授业”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大多只能遵从于“主动灌输”与“被动接受”,有限的课堂时间设置和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学习交流受制于时空局限。
在微信环境下,运用即时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使得线上交流变身师生“教”与“学”关系的第二课堂。当微信班级群建起来后,老师还可以将课堂上重要的案例资料和课堂外的延展阅读随课堂进程分享给学生,随时随地实现对教学的补充。同时,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时间安排,实现包括内容、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性学习,真正实现“教”与“学”自主化、多元化和即时化。
2.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使教师形象更加立体化。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扩招,使师生间的交流时间、交流频率和交流内容都非常有限,师生间严重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微信使师生交流可以自由进行,在微信上,老师不仅会推荐专业性的文章,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且也会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这种立体的、较为全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有更多的可能。通过微信与学生的即时聊天,老师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疑惑、思想动态以及情感变化,通过与老师进行微信聊天,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3.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平等。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知识专断性。微信强大的信息分享功能和快速传播能力,使大量信息在微信群组和微信“朋友圈”内传播,学生更为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播媒介,而是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信息接收者[2]。学生更具自主性,敢于质疑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课本知识。与此同时,微信时代带来的信息冲击,使得高校教师积极寻求自身的创新和学习,真正实现“真理至上”的知识传播模式,从而促进了师生间“教”与“学”的平等。
(二)微信对师生关系的消极影响
微信在人际交流、信息传播上为高校师生带来许多便利,对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由于微信相关朋友圈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相应也会在微信中信息传播上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1.淡化课堂教学重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微信虽然给高校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同时,微信给师生教学关系带来的便捷性,也可能造成师生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忽视。一方面,作为教师,如果过分倚重于微信所帶来的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将会削弱、稀释课堂授课的重要性。教师认为一些课程辅导、课程讲义及课后答疑等课堂教学问题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2.漠视师生交际的尊重和平等。微信“朋友圈”内信息的公开化,加深了高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促使许多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这种“朋友”关系,也可能会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埋下隐患。微信上的信息是公开化的,师生间的个人观点以及生活状态对彼此均是可见的。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忽视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学生把老师分享文章时简短的观点表达截屏发到微博上议论,甚至把老师晒出的旅行照、美食照挂到贴吧里,说老师“炫耀”“作秀”。缺乏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影响教师形象,销蚀教学效果。
3.过分倚重网络信息,忽视“尊师重教”。微信快速的信息传播功能,使得高校师生的“教”“学”关系趋于平等。但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并不具备对知识性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加之科学知识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争议,会给大学生传播一些不确定的知识信息,给师生的“教”“学”关系带来困扰。微信作为信息媒介,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信息的依赖,甚至于深信不疑。大学生过分倚重于微信传播的网络信息知识内容,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不少阻碍,也不利于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
二、微信环境下构建新型高效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大学生通过微信能够更多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快捷地和同学、老师之间相互沟通、高效分享和解决相关问题。网络负面信息会对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极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高校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提高自我隐私保护的防范意识,充分利用微信的优势帮助学习。其次要有节制浏览微信平台,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不沉溺于微信聊天中。同时,可以通过在微信中开设网络安全课程讲堂,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再次,要帮助大学生辨别微信中的信息真伪,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宣传正确使用微信资源的重要性,抵制微信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以新视野接受学生的质疑
微信软件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使大学生交友范围不断扩大,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课本的整合使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使得老师真正走入到学生中间,学生敢于公开地利用微信网络聊天、微信点评等方式质疑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方式推荐专业性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思想有更多可能的碰撞,这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创建更长远的亦师亦友师生关系。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
部分大学教师很少使用网络,对微信的使用并不了解,很多网络流行语言更不熟知,导致学生与老师课后沟通之间存在很大障碍。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媒体属性不断增强,高校教师要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适应信息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并掌握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自身使用微信,了解学生的虚拟世界,掌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流行的网络语言灵活融入课堂教学中,缓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气氛。老师之间可以建立教师交流研讨群,相互学习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和技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精神上尊重“朋友化”的师生关系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成为社交好友早已是习以为常的小事,线上渠道成为教学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人管它叫“延伸课堂”。然而朋友圈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师生关系背后,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朋友圈里师生之间不仅是朋友还是师生关系,但难免会有矛盾激化、发生冲突的时候。师生之间利用微信深入交流的时候,可能有观点的争论,线上交流有时容易情绪化。甚至形成老师在朋友圈发表文章或观点,好像学生不去转发朋友圈或者不点赞就是对老师不够尊敬的思想。事实上,朋友化的师生关系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尊重双方的话语权,要保证在自由言论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交往的朋友关系。
(五)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对关注用户的信息主动推送、双向交流及个性化多媒体回复。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实现教师与学生通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提高高校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办微信答题活动,教师也可以将课后习题等上课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方式推送给学生主体,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教学任务,方便、快捷、新颖的沟通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还可以查看学生打开教学任务的次数及相关人数,这样更方便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分享与上课课程相关的原文链接,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缩短了教学的差异化,创造友好型高校師生关系。
(六)加强对高校舆情监管
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对社会上的很多虚假信息不能够做出明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的网络监管尤为重要。对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及时排除不良、虚假信息,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微信浏览平台。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内心,发现不正确行为应及时进行沟通和积极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微信信息监督组,确保在校学生能够获取健康的浏览的信息。
三、结语
微信因其特有的沟通便捷性、交流高效性、资源系统性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微信对师生关系影响的利弊并不在于微信应用软件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高科技成果,有效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杜绝微信中有害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这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网络媒介,开展如何正确、合理利用微信资源研讨会,使微信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更有利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尹晓龙.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52-56.
[2]李宗辉.小微时代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5(3):33-36.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师生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25-02
2011年1月,腾讯公司上市一款新的智能软件——微信,能够提供免费即时的通讯服务,截至2015年3月,90%的智能手机都已经安装微信软件,已有5亿使用群体。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微信,已然成为大学生上网聊天、获取信息、社交、购物等网络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软件。
微信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教学改革、交流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微信网络环境同时具有两面性,在网络监管欠缺情况下,将会致使师生关系僵化。本文分析了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探讨正确利用微信发展高校师生关系的应对策略,力争解决微信在师生关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微信对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教学主体之下,教师的“传道授业”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大多只能遵从于“主动灌输”与“被动接受”,有限的课堂时间设置和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学习交流受制于时空局限。
在微信环境下,运用即时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使得线上交流变身师生“教”与“学”关系的第二课堂。当微信班级群建起来后,老师还可以将课堂上重要的案例资料和课堂外的延展阅读随课堂进程分享给学生,随时随地实现对教学的补充。同时,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时间安排,实现包括内容、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性学习,真正实现“教”与“学”自主化、多元化和即时化。
2.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使教师形象更加立体化。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扩招,使师生间的交流时间、交流频率和交流内容都非常有限,师生间严重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微信使师生交流可以自由进行,在微信上,老师不仅会推荐专业性的文章,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且也会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这种立体的、较为全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有更多的可能。通过微信与学生的即时聊天,老师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疑惑、思想动态以及情感变化,通过与老师进行微信聊天,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3.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平等。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知识专断性。微信强大的信息分享功能和快速传播能力,使大量信息在微信群组和微信“朋友圈”内传播,学生更为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播媒介,而是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信息接收者[2]。学生更具自主性,敢于质疑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课本知识。与此同时,微信时代带来的信息冲击,使得高校教师积极寻求自身的创新和学习,真正实现“真理至上”的知识传播模式,从而促进了师生间“教”与“学”的平等。
(二)微信对师生关系的消极影响
微信在人际交流、信息传播上为高校师生带来许多便利,对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由于微信相关朋友圈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相应也会在微信中信息传播上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1.淡化课堂教学重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微信虽然给高校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同时,微信给师生教学关系带来的便捷性,也可能造成师生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忽视。一方面,作为教师,如果过分倚重于微信所帶来的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将会削弱、稀释课堂授课的重要性。教师认为一些课程辅导、课程讲义及课后答疑等课堂教学问题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2.漠视师生交际的尊重和平等。微信“朋友圈”内信息的公开化,加深了高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促使许多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这种“朋友”关系,也可能会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埋下隐患。微信上的信息是公开化的,师生间的个人观点以及生活状态对彼此均是可见的。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忽视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学生把老师分享文章时简短的观点表达截屏发到微博上议论,甚至把老师晒出的旅行照、美食照挂到贴吧里,说老师“炫耀”“作秀”。缺乏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影响教师形象,销蚀教学效果。
3.过分倚重网络信息,忽视“尊师重教”。微信快速的信息传播功能,使得高校师生的“教”“学”关系趋于平等。但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并不具备对知识性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加之科学知识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争议,会给大学生传播一些不确定的知识信息,给师生的“教”“学”关系带来困扰。微信作为信息媒介,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信息的依赖,甚至于深信不疑。大学生过分倚重于微信传播的网络信息知识内容,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不少阻碍,也不利于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
二、微信环境下构建新型高效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大学生通过微信能够更多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快捷地和同学、老师之间相互沟通、高效分享和解决相关问题。网络负面信息会对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极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高校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提高自我隐私保护的防范意识,充分利用微信的优势帮助学习。其次要有节制浏览微信平台,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不沉溺于微信聊天中。同时,可以通过在微信中开设网络安全课程讲堂,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再次,要帮助大学生辨别微信中的信息真伪,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宣传正确使用微信资源的重要性,抵制微信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以新视野接受学生的质疑
微信软件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使大学生交友范围不断扩大,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课本的整合使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使得老师真正走入到学生中间,学生敢于公开地利用微信网络聊天、微信点评等方式质疑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方式推荐专业性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思想有更多可能的碰撞,这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创建更长远的亦师亦友师生关系。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
部分大学教师很少使用网络,对微信的使用并不了解,很多网络流行语言更不熟知,导致学生与老师课后沟通之间存在很大障碍。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媒体属性不断增强,高校教师要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适应信息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并掌握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自身使用微信,了解学生的虚拟世界,掌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流行的网络语言灵活融入课堂教学中,缓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气氛。老师之间可以建立教师交流研讨群,相互学习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和技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精神上尊重“朋友化”的师生关系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成为社交好友早已是习以为常的小事,线上渠道成为教学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人管它叫“延伸课堂”。然而朋友圈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师生关系背后,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朋友圈里师生之间不仅是朋友还是师生关系,但难免会有矛盾激化、发生冲突的时候。师生之间利用微信深入交流的时候,可能有观点的争论,线上交流有时容易情绪化。甚至形成老师在朋友圈发表文章或观点,好像学生不去转发朋友圈或者不点赞就是对老师不够尊敬的思想。事实上,朋友化的师生关系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尊重双方的话语权,要保证在自由言论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交往的朋友关系。
(五)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对关注用户的信息主动推送、双向交流及个性化多媒体回复。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实现教师与学生通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提高高校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办微信答题活动,教师也可以将课后习题等上课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方式推送给学生主体,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教学任务,方便、快捷、新颖的沟通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还可以查看学生打开教学任务的次数及相关人数,这样更方便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分享与上课课程相关的原文链接,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缩短了教学的差异化,创造友好型高校師生关系。
(六)加强对高校舆情监管
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对社会上的很多虚假信息不能够做出明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的网络监管尤为重要。对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及时排除不良、虚假信息,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微信浏览平台。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内心,发现不正确行为应及时进行沟通和积极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微信信息监督组,确保在校学生能够获取健康的浏览的信息。
三、结语
微信因其特有的沟通便捷性、交流高效性、资源系统性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微信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微信对师生关系影响的利弊并不在于微信应用软件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高科技成果,有效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杜绝微信中有害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这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网络媒介,开展如何正确、合理利用微信资源研讨会,使微信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更有利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尹晓龙.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52-56.
[2]李宗辉.小微时代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5(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