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提升是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对赣州市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进行调研,发现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存在缺乏课程思政意识,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敏锐地挖掘课程中隐性的思政元素;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无法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对所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主动性较弱等四个问题。综合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可以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能力的指导培训、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来提升赣州市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思政建设能力。
关键词:赣州市;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前期的走访,我们对其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对其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思政的意识、课程思政认可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以及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需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教育影响,缺乏课程思政意识,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敏锐地挖掘课程中隐性的思政元素;三是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无法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四是受院校机制体制影响,对所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主动性较弱。这些问题是诱发高校毕业生“家国情怀不浓”“责任担当不强”“行为规范不高”等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的能力标准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赣州市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能力标准。
1.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力,指教师能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积极吸收储备思政教育理论与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养,补足供给侧思政教育的知识短板。
2.思政元素挖掘能力
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指教师将专业课、公共课中隐性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变成显性知识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3.“思政”与“课程”融合能力
“思政”与“课程”融合能力,指教师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将复杂抽象的 “理论话语”“官方话语”结合生活实际、专业特点巧妙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语”
4.意识形态把控能力
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指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三、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
1.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强化高职语文教师建设能力提升的培养机制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受制于其特定的观念和思想。因此,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也往往受到其教育理念的支配。這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及语文教师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培育计划,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明确育人责任,提升育德意识。另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才能促成其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合,发掘蕴藏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2.推进课程思政能力的指导培训,强化高职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要求,到底该如何做,许多高职院校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各高职学校一方面可以依托校级课程思政试点项目,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去,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优质资源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增强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3.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强化高职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
正强化理论指出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的反映概率会随正向刺激的增加而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适当增加对语文教师的正向强化,切实解决高职语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语文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融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能较好地缓解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消除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从而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之中”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培养程国家需要、社会认可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淑艳,张虹,李新.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初探[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08)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
[3]黄群芳,方建斌.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现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9(05)
[4]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18(03)
[6]]李超毅.高校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产业.2021(15)
作者简介:何依伊(1989—),女,山东东营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谢璘(1988—),女,江西赣县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研究——以赣州市为例》(编号:2021-028-0332)的研究成果。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关键词:赣州市;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前期的走访,我们对其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对其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思政的意识、课程思政认可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以及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需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教育影响,缺乏课程思政意识,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敏锐地挖掘课程中隐性的思政元素;三是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无法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四是受院校机制体制影响,对所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主动性较弱。这些问题是诱发高校毕业生“家国情怀不浓”“责任担当不强”“行为规范不高”等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的能力标准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赣州市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能力标准。
1.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力,指教师能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积极吸收储备思政教育理论与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养,补足供给侧思政教育的知识短板。
2.思政元素挖掘能力
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指教师将专业课、公共课中隐性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变成显性知识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3.“思政”与“课程”融合能力
“思政”与“课程”融合能力,指教师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将复杂抽象的 “理论话语”“官方话语”结合生活实际、专业特点巧妙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语”
4.意识形态把控能力
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指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三、赣州市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
1.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强化高职语文教师建设能力提升的培养机制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受制于其特定的观念和思想。因此,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也往往受到其教育理念的支配。這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及语文教师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培育计划,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明确育人责任,提升育德意识。另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才能促成其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合,发掘蕴藏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2.推进课程思政能力的指导培训,强化高职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要求,到底该如何做,许多高职院校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各高职学校一方面可以依托校级课程思政试点项目,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去,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优质资源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增强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3.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强化高职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
正强化理论指出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的反映概率会随正向刺激的增加而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适当增加对语文教师的正向强化,切实解决高职语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语文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融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能较好地缓解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消除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从而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之中”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培养程国家需要、社会认可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淑艳,张虹,李新.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初探[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08)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
[3]黄群芳,方建斌.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现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9(05)
[4]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18(03)
[6]]李超毅.高校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产业.2021(15)
作者简介:何依伊(1989—),女,山东东营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谢璘(1988—),女,江西赣县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研究——以赣州市为例》(编号:2021-028-0332)的研究成果。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