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化一方面给各国带来了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政府面临更多的“危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危机”,如何有效预防、应对危机已成为我国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 危机管理;全球化;机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使政府危机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系列新特点。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创造了持续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也正在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危机的含义
中国学者薛澜等在危机管理一书中从基本动因的角度,界定了危机的定义。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水灾、地震、台风、干旱,后者如泄露、火灾、质量事故。第二类是由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
1.1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是为整个社会谋求公共利益。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危机管理本身是权变管理。这意味着危机管理的方法、策略也要随着危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主体即政府的控制力。如果危机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一个很小的危机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恐慌。因此,政府工作者要迅速协调不同部门作出正确决策,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危机局势升级,政府控制力的强弱将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3)媒体。在危机来临时,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媒体如若推动危机处理向好的方面转化,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将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4)公众。作为危机管理者,政府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减小公众在危机面前表现的脆弱性,努力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承受力。
1.2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2.1 战略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管理要求管理者从战略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作出判断、预防和反应。同时,要考虑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避免危机扩大、蔓延。
1.2.2灵活性:也即危机的权变性。
1.2.3合作性:全球化使得危机管理不再是单一政府的责任,发生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各个国家、各种组织需要共同应对危机。
1.2.4信息的沟通:决策者应该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体制,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信息共享、对话,更快地找到一些应对方案。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预警系统和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特点,在危机爆发后,政府也只能“临阵磨枪”,仓促上阵,成立一个或几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
2.2 决策机制效率低: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危机管理者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迅速控制局势,尽快恢复社会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政府职能划分不清、权责不对等、沟通不畅。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2.3 信息沟通机制不灵敏:信息的沟通,将直接决定对整个危机控制的速度和程度。这种沟通更重要的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民众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就会产生恐慌,从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
2.4 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危机发生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即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有待完善;有些营利组织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职责;民众的危机意识普遍较低整个社会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恐慌和猜疑。
2.5 法律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作为一项政府的职能,只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有效运作。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上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性;缺少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3. 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1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增强了危机管理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迅速。无论是危机前的预警,还是危机中的分析、决策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化赋予我们崭新的危机管理理念。
3.2 具体措施
3.2.1 构建危机预警系统和机制: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因此,应建立危机管理部门,制定危机反应机制。
3.2.2 提高决策机制的效率:适时、正确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败。由于危机决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决策,政府需要建立特定的危机决策机制。就防范或处理特定的危机而言,谁是决策主体?(2)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有多大?(3)危机决策的程序是怎样的?(4)最终决策采用什么方式?
3.2.3 信息沟通机制:当危机发生时与民众的沟通更为重要。应建立一个公正自由民主的新闻空间,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信息,这样既树立了政府负责任的形象,又对整个舆论是一个引导,掌握着主动权。
3.2.4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危机发生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这是社会全面参与的保障。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因此还应该加强全球合作。
3.2.5健全法律机制:加强国家对紧急状态的立法。通过立法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地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法治原则,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时期也能够贯彻依法行政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危机管理;全球化;机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使政府危机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系列新特点。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创造了持续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也正在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危机的含义
中国学者薛澜等在危机管理一书中从基本动因的角度,界定了危机的定义。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水灾、地震、台风、干旱,后者如泄露、火灾、质量事故。第二类是由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
1.1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是为整个社会谋求公共利益。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危机管理本身是权变管理。这意味着危机管理的方法、策略也要随着危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主体即政府的控制力。如果危机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一个很小的危机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恐慌。因此,政府工作者要迅速协调不同部门作出正确决策,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危机局势升级,政府控制力的强弱将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3)媒体。在危机来临时,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媒体如若推动危机处理向好的方面转化,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将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4)公众。作为危机管理者,政府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减小公众在危机面前表现的脆弱性,努力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承受力。
1.2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2.1 战略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管理要求管理者从战略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作出判断、预防和反应。同时,要考虑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避免危机扩大、蔓延。
1.2.2灵活性:也即危机的权变性。
1.2.3合作性:全球化使得危机管理不再是单一政府的责任,发生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各个国家、各种组织需要共同应对危机。
1.2.4信息的沟通:决策者应该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体制,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信息共享、对话,更快地找到一些应对方案。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预警系统和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特点,在危机爆发后,政府也只能“临阵磨枪”,仓促上阵,成立一个或几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
2.2 决策机制效率低: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危机管理者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迅速控制局势,尽快恢复社会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政府职能划分不清、权责不对等、沟通不畅。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2.3 信息沟通机制不灵敏:信息的沟通,将直接决定对整个危机控制的速度和程度。这种沟通更重要的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民众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就会产生恐慌,从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
2.4 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危机发生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即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有待完善;有些营利组织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职责;民众的危机意识普遍较低整个社会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恐慌和猜疑。
2.5 法律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作为一项政府的职能,只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有效运作。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上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性;缺少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3. 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1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增强了危机管理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迅速。无论是危机前的预警,还是危机中的分析、决策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化赋予我们崭新的危机管理理念。
3.2 具体措施
3.2.1 构建危机预警系统和机制: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因此,应建立危机管理部门,制定危机反应机制。
3.2.2 提高决策机制的效率:适时、正确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败。由于危机决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决策,政府需要建立特定的危机决策机制。就防范或处理特定的危机而言,谁是决策主体?(2)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有多大?(3)危机决策的程序是怎样的?(4)最终决策采用什么方式?
3.2.3 信息沟通机制:当危机发生时与民众的沟通更为重要。应建立一个公正自由民主的新闻空间,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信息,这样既树立了政府负责任的形象,又对整个舆论是一个引导,掌握着主动权。
3.2.4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危机发生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这是社会全面参与的保障。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因此还应该加强全球合作。
3.2.5健全法律机制:加强国家对紧急状态的立法。通过立法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地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法治原则,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时期也能够贯彻依法行政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