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逐年增加。中国企业将跨国并购的注意力转向了对发达国家的企业,其在2015年交易金额占比中多达三分之二,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并购案,如吉利并购瑞典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潍柴动力并购德国凯傲等有影响力的案例。然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机会导向的特点,大多只能买到一些效益不佳的企业。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具备整合能力。现存的整合过程学派的研究仅讨论了整合程度、整合速度与绩效的关系,并未将整合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研究,现存结论也存在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利用企业并购的微观数据,研究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成的因素,分析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的新情境。接着,本文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分析了交易达成和整合模式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多案例研究分析中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模式,拓展并购整合相关理论。本文的实证研究,以1982年至2012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的公告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交易特征和标的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达成的因素。其中,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交易双方对于并购股权比例、卖方企业质量等诉求的变化。发现企业在不同情境下对于并购股权比例的诉求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情境下对于资产剥离的态度是不同的。本文在金融危机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双重背景下,将并购研究从并购执行阶段(post-acquisition)各个特征对绩效研究拓展至对并购前阶段(pre-acquisition)的研究,是跨国并购相关理论的拓展。本文的第一个多案例研究,以六起中国本土成长型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的案例样本,以卖方为主要研究视角,研究交易双方在交易达成阶段和并购后整合阶段行为的特征,通过对卖方公司求售行为和公司情境的识别,提炼出跨国公司收购整合中国企业的相关理论。在华跨国并购正如出售方“赘婿”而跨国公司“入赘”的过程,出售方获得收益并维持实际经营权以期获得长期回报,并购方则实现市场占有;而在并购后“教练型”治理的模式中,出售方从控制人转变为经理人,而并购方通过目标管理达到监管公司的目的。这既能实现业绩增长,又能使原有管理人员贡献自己的才能,从而实现双赢。本文的第二个多案例研究,以四起中国本土技术型企业并购欧洲制造业企业为案例样本,通过交易双方的交易动机视角,研究基于双方资源和市场特征的不同,做出的不同整合模式选择,提炼出中国技术型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相关模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型并购整合模式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整合程度高、速度快,即“西医”方式;二是,整合程度中等、速度较慢,即“中医”方式。这解释了Bauer和Matzler201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的研究偶然发现了整合程度与整合速度的正向关系。最后,总结了本文三个研究模块,对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就行了讨论,并且点明了本文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