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扩大科技文化交流、展示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城市文化的有形平台和重要载体。我国科技馆建设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成绩斐然,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僵化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探究科技馆自身如何实现转型,走出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科技馆的基本现状
科技馆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馆、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专业科技博物馆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科技博物馆。
1、规模总量明显增加,整体布局得到改善
根据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长。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393个,比2015年增加了135个,增长10.73%。其中科技馆473个,科学技术博物馆920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29个和106个。全国平均每99.26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
2、展教研发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馆普遍加大了常设展览和展品的投入,常设展览规模扩大,展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涌现出许多特色展馆或特色展区。各地科技馆展品开发越来越重视新型展示技术在展览展品中的应用,如增强现实技术和体感技术等,增加了展览和展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了展教效果。教育活动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活动种类及数量快速增长,活动形式日益丰富,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活动类型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活动范围坚持馆内和馆外结合,馆内教育活动中,实验室/活动室教育活动、科普报告、展厅内科学表演等科技馆传统教育项目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冬(夏)令营、科普竞赛等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所提升。大量的科技馆尝试对教育项目的形式、内容、手段、资源等进行创新,更加强调互动性、针对性、系列性,并尝试引入互联网技术等作为辅助手段。
3、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2012年底,中国科协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展开研究和实践。科技馆体系统筹我国当前多种科技馆业态,如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学校科技馆等,根据我国的现实需求与国情,借鉴国际科技馆发展经验,以跨越式发展为思路构建公共科普服务体系,旨在促进资源共享、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迅速提升我国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实现公众对科普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
二、我国科技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较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宏观上,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公众的科学文化(科普)需求。微观上,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
不论是从人口均值,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科技馆总量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总量严重不足是一个短期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在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优化布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科技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数据显示,我国科技馆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东部11省市拥有全国约一半的科技馆,中、西部地区科技馆较少。科技馆的数量分布与地方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湖北等省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科技馆较少,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通过科学普及、科技传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地区。现有科技馆几乎为多学科综合性场馆,缺少专业性、专题性的科技馆。
2、展教水平不高,场馆利用率较低
我国现有科技馆的展教资源总量偏少,展陈手段陈旧,展陈方式单调、陈旧、创意不足,说教和灌输意味重,更新周期长,大量中小科技馆处于展陈内容长期难于更新的状态,教育活动少,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普需求。根据《中国科普统计》和美国科技中心协会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科技馆的馆均接待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科技馆的水平。
3、管理体制滞后,运行缺乏活力
我国多数科技馆是依靠财政拨款运营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为终身制,干部由上级单位委任。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在满足基本运行后剩余款项远不能满足设备更新、提供优质科普服务等要求。同时,由于政策和机制原因,我国科技馆的社会资金利用程度普遍不高,利用途径少,利用状态不稳定,削减了社会资金介入和科技馆负责人主动寻求社会资金的积极性。
三、我国科技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科技馆这种新型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促进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好科普教育服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和深化对科技馆运营规律的认识,对提高科技馆的创新能力和办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公共财政的稳定支持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性科技馆都是由当地政府投資建设的,而许多科技馆都遭受到运营经费不足的困扰,这成为科技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相关的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科技馆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运营规律认识有盲点和误区。在公共财政的保障上,认为一次性巨资投入建成了科技馆,就完成了科技馆这种公共产品的建设任务,而日后的运营发展主要靠门票和有限的财政拨款地等来维持日常基本运转。 2、科普展品质量是吸引公众学习的灵魂
科技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其展品的趣味性手段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科普展品是吸引公众到科技馆参观学习的核心和灵魂,保持科普展品展出质量与展教内容的改进,使到科技馆参观的人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得到收获,学习到新的知识,是科技馆持续加强吸引力的关键。许多地方的科技馆由于没有得到比较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其运行发展的经费短缺,展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改造,发展也会遇到资金瓶颈问题,难以“常开常新”,想举办各类科普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也无法随着时间推移得到提升,由此延升的问题就是会丧失参观群体,削弱科技馆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3、创造并提升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活力
与国外科技馆百年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科技馆只有 30 余年的发展历程,历史较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少,还需更多地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挑战为:一是国内科技馆事业的总体不发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馆理论;二是需要以需求和服务为导向,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社会价值,提高教育效果,凸显科技馆独特的社会作用,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三是需要创新传统管理模式,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以求得最佳的运营管理效益等。
4、“两条腿走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科技馆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播科学,但是,按传统管理运转,会使科技馆逐步削弱甚至失去其社会作用和存在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上述现有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及面对的挑战,我国科技馆单纯实现自身独特科普价值,面临逐步“失去”观众的危机。很容易陷入场馆设施“一年修、两年旧、三年破”,人员流失,客源稀缺,入不敷出的困境。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向市场,让市场的推手为科技馆的运营注入新鲜活力,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动力。
科技馆的经营要实现公益性资产到可经营性资产的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让市场推进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对构成科技馆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成长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广场、展厅、展品等,及其延伸资本如展品、活动等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科技馆的所有形式的资本,并积极吸引增量,走出一条以馆兴馆的科技馆建设市场化之路,实现科技馆的不断自我增值。
为此,科技馆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公益性科普教育,不断开拓科普资源,满足科普需求和服务要求,增强科普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积极扩展功能。通过完善配套、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方式,为社会和观众提供延伸服务、拓展增值活动等,探索如何将更多公众吸引到科技类博物馆;并通过提供各种特色有偿服务等形式提高创收能力,努力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
本文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探究科技馆自身如何实现转型,走出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广东科学中心项目“一体两环”发展模式的探索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型科学活动场所,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休闲旅游四大功能。是广东省重要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技术、科技产品展示、推广、交易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科普旅游休闲的示范景点。广东科学中心一期展示工程于2008年9月27日建成开放。开馆以来,广东科学中心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广东省首个“科技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个荣誉称号。除科普展览以外,广东科学中心还致力组织各类大型科技活动,并为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完善的科技展览、推广、交易、交流和会议服务。
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广东科学中心探索了“一体两环”的发展模式。所谓“一体”指的是科学中心要作为一个发展整体,树立良好的公益科普教育和服务社会品牌。“两环”即科学中心的基本功能为一环,主要是丰富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深化科普教育等,充分发挥公益科普的作用;另一个是扩展功能环,主要是为与科技有关的会议、展览、培训、活动等提供合作和延伸服务,开展增进观众快乐科学体验的有关活动等。同时,通过推动两个功能环的形成和完善,协调两个功能环互相支持和互相促进,实现科学中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广东科学中心践行“一体两环”发展模式,既坚持了公益科普教育阵地,又积极发挥资源效益为科学中心注入了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开拓了“两条腿走路”的科学发展新路。
1、基本功能环——深化了科普教育职能
按照“一体两环”的发展思路,广东科学中心强化了基本功能,凸显了科学中心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
(1)立足场馆,以公益科普为本
广东科学中心在利用现有展馆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服务的同时,还紧跟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脉搏,及时开发、输出和引进了一系列临时展览,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科普活动。先后举办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積木王国”特展、广东少年儿童科技发明展、“科技创新生活,绿色迎接亚运”等多个专题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活动以及自主研发的“用眼看世界”工具展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活动;还启动了“大脑展”、“爱因斯坦展”等国外临展的引进工作。同时,广东科学中心始终坚持自身公益性的定位,自觉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如举办“巾帼精英科普游”、“千名教师畅游科学中心”、“体验科学之旅”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千名孤儿省会行”慈善活动、“情系汶川 科普相伴”活动,捎来了千名孤儿和1400 多名汶川灾区师生免费参观广东科学中心,让他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人间真情。此外,还有关爱留守少儿和农民工子女的“广西留守少儿广州亲情夏令营活动”、“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一’统一行动”,等等。广东科学中心明确自身的公益定位,同时注重与社会科普发展紧密相联,不断发展,走一条具有明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之路 (2)营造平台,打造科普品牌
广东科学中心还精心搭建活动平台,先后启动了体育科技基地、科学探究营地、“科普三进”和科普讲座等项目,并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科学活动。如经常性地開展航海模型训练、表演和比赛,开展科普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送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利用科学中心自身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做社会各阶层人们都可以接触到科技。科学中心还精心打造“小谷围科学讲坛”,争取成为华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讲坛品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夏普莱斯教授、日本第一航天人毛利卫博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等国内外科学家主讲的学术论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已有多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
(3)加强交流,收获共赢
开馆以来,科学中心已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观摩交流团体、同行专家考察交流众多批次,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亚太科学中心协会执行董事、秘书长布莱顿?荷里曼先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新泽西州自由科学中心馆长 EmlynKoster等先后到访。同时,科学中心外派去国内兄弟场馆、境外场馆调研学习近百批次,先后赴港台、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参加国际年会等,还先后收到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多个临展项目的合作意向。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学习国内外兄弟场馆的成功经验,向外部机构传播中国的科普和场馆建设,不仅为业务交流合作取得了共赢成果,而且进一步获取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明确了科学中心发展方向。
2、扩展功能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在“一体两环”指导下,广东科学中心调整了机构设置,专门成立了相应业务部门,重点开展业务拓展工作,与目前的经济社会建设相匹配,着手于公关营销、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交流合作等工作,并开展系列的延伸服务和活动拓展等。
(1)完善配套,强力拓展软硬件载体
广东科学中心努力整合配套服务资源,为具体业务拓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先后整合了展馆、交流中心、科学家俱乐部、其他场地和周边环境资源,开展了场所资源管理的保值增值和项目引进交流等,从而保证了初步满足观众和社会的正常需求。鉴于学术交流中心已经难以满足功能使用需求,广东科学中心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尽快完成学术交流中心扩建工程相应软硬件全面配套建设。
(2)整合资源,探索相关合作与服务
广东科学中心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有关机构的支持,努力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合作机制,精心打造活动载体;特别注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项目资源的合作、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各项活动,充分培育和挖掘潜在受众市场。如主动与大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对接,承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成果、承办中小学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既满足了有关主办单位的需求,又扩大了科学中心影响力,同时还带动了观众来科学中心的热情。此外,广东科学中心还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部产学研创新成果展、科技亚运成果展、高新企业人才对接暨企业展示、广东省 LED 路灯应用推广广州现场会、“服务亚运,和谐广州”广东中旅“欧洲之星”启动仪式等。
(3)拓展活动,增进观众快乐科学体验
广东科学中心还致力打造拓展活动品牌,增进观众的快乐体验等。如大力策划和组织了“亚洲科技文化节”、“电影科技体验周”、“六一欢乐嘉年华”、“体验科学度假游”、“水上活动嘉年华”、“机器的智慧主题日”、“暑假玩了秀嘉年华”、“今天你低碳了吗———开学第一课”、“机器人炒菜”展和“玩具总动员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4)拓展渠道,积极开展公关营销
通过会展、影视、会议等渠道的拓展,科学中心探索了符合中心实际的业务方式,获得了较好的业绩。同时,也为中心服务网点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学中心将采用“资源整合组产品、宣传推广树品牌、观众组织促效益”等方式,推动相关业务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与旅游事业的相容发展。通过积极寻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科学中心与旅游部门各自按照自己的工作特点、行业规律去运作,拓展与省内各旅行社的联系,开拓团队旅游业务。此外,广东科学中心 IMAX 影院与院线合作放映《阿凡达》、《变形金刚3》 等大片,就带来了大量的潜在观众、提升了“人气”、扩大了科学中心的宣传面。
实践表明,科技馆基本功能的独特社会价值和优势资源,为扩展功能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社会氛围,成为扩展功能吸引社会资源合作、打造活动载体等的基础。同时,科技馆扩展功能是科技馆发展的活力,没有扩展延伸功能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手段。
五、结语
科技馆通过合规的、适当的市场化手段激活自身能量,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以科普事业带动科普产业,深化产学研功能。一手抓科普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科普产业的发展,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科技文化权利;还要克服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办科普事业的倾向,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普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开逊.关于科技馆事业的思考.大众科学报, 2004(11)
[2] 黄体茂.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技馆, 2005(2)
[3] 张明.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综合管理篇.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李玉明,吴凡.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集,2004.
[5] 王渝生.科技馆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英博物馆论坛论文集, 2004.
[6] 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科普研究,2007(4).
[7] 梁春花.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科普研究,2010(2).
[8]“科技航母”新航向——广东科学中心可持续发展纪实.科技日报,2010(12)
[9]曾川宁,强燕.关于“创新型科技馆”的几点思考.科技馆, 2010(1)
[10] 乔治·艾里斯·博寇.博物馆这一行.台北: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
关键词: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科技馆的基本现状
科技馆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馆、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专业科技博物馆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科技博物馆。
1、规模总量明显增加,整体布局得到改善
根据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长。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393个,比2015年增加了135个,增长10.73%。其中科技馆473个,科学技术博物馆920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29个和106个。全国平均每99.26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
2、展教研发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馆普遍加大了常设展览和展品的投入,常设展览规模扩大,展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涌现出许多特色展馆或特色展区。各地科技馆展品开发越来越重视新型展示技术在展览展品中的应用,如增强现实技术和体感技术等,增加了展览和展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了展教效果。教育活动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活动种类及数量快速增长,活动形式日益丰富,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活动类型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活动范围坚持馆内和馆外结合,馆内教育活动中,实验室/活动室教育活动、科普报告、展厅内科学表演等科技馆传统教育项目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冬(夏)令营、科普竞赛等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所提升。大量的科技馆尝试对教育项目的形式、内容、手段、资源等进行创新,更加强调互动性、针对性、系列性,并尝试引入互联网技术等作为辅助手段。
3、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2012年底,中国科协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展开研究和实践。科技馆体系统筹我国当前多种科技馆业态,如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学校科技馆等,根据我国的现实需求与国情,借鉴国际科技馆发展经验,以跨越式发展为思路构建公共科普服务体系,旨在促进资源共享、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迅速提升我国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实现公众对科普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
二、我国科技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较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宏观上,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公众的科学文化(科普)需求。微观上,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
不论是从人口均值,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科技馆总量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总量严重不足是一个短期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在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优化布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科技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数据显示,我国科技馆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东部11省市拥有全国约一半的科技馆,中、西部地区科技馆较少。科技馆的数量分布与地方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湖北等省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科技馆较少,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通过科学普及、科技传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地区。现有科技馆几乎为多学科综合性场馆,缺少专业性、专题性的科技馆。
2、展教水平不高,场馆利用率较低
我国现有科技馆的展教资源总量偏少,展陈手段陈旧,展陈方式单调、陈旧、创意不足,说教和灌输意味重,更新周期长,大量中小科技馆处于展陈内容长期难于更新的状态,教育活动少,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普需求。根据《中国科普统计》和美国科技中心协会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科技馆的馆均接待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科技馆的水平。
3、管理体制滞后,运行缺乏活力
我国多数科技馆是依靠财政拨款运营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为终身制,干部由上级单位委任。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在满足基本运行后剩余款项远不能满足设备更新、提供优质科普服务等要求。同时,由于政策和机制原因,我国科技馆的社会资金利用程度普遍不高,利用途径少,利用状态不稳定,削减了社会资金介入和科技馆负责人主动寻求社会资金的积极性。
三、我国科技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科技馆这种新型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促进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好科普教育服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和深化对科技馆运营规律的认识,对提高科技馆的创新能力和办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公共财政的稳定支持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性科技馆都是由当地政府投資建设的,而许多科技馆都遭受到运营经费不足的困扰,这成为科技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相关的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科技馆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运营规律认识有盲点和误区。在公共财政的保障上,认为一次性巨资投入建成了科技馆,就完成了科技馆这种公共产品的建设任务,而日后的运营发展主要靠门票和有限的财政拨款地等来维持日常基本运转。 2、科普展品质量是吸引公众学习的灵魂
科技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其展品的趣味性手段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科普展品是吸引公众到科技馆参观学习的核心和灵魂,保持科普展品展出质量与展教内容的改进,使到科技馆参观的人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得到收获,学习到新的知识,是科技馆持续加强吸引力的关键。许多地方的科技馆由于没有得到比较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其运行发展的经费短缺,展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改造,发展也会遇到资金瓶颈问题,难以“常开常新”,想举办各类科普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也无法随着时间推移得到提升,由此延升的问题就是会丧失参观群体,削弱科技馆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3、创造并提升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活力
与国外科技馆百年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科技馆只有 30 余年的发展历程,历史较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少,还需更多地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挑战为:一是国内科技馆事业的总体不发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馆理论;二是需要以需求和服务为导向,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社会价值,提高教育效果,凸显科技馆独特的社会作用,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三是需要创新传统管理模式,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以求得最佳的运营管理效益等。
4、“两条腿走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科技馆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播科学,但是,按传统管理运转,会使科技馆逐步削弱甚至失去其社会作用和存在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上述现有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及面对的挑战,我国科技馆单纯实现自身独特科普价值,面临逐步“失去”观众的危机。很容易陷入场馆设施“一年修、两年旧、三年破”,人员流失,客源稀缺,入不敷出的困境。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向市场,让市场的推手为科技馆的运营注入新鲜活力,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动力。
科技馆的经营要实现公益性资产到可经营性资产的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让市场推进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对构成科技馆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成长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广场、展厅、展品等,及其延伸资本如展品、活动等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科技馆的所有形式的资本,并积极吸引增量,走出一条以馆兴馆的科技馆建设市场化之路,实现科技馆的不断自我增值。
为此,科技馆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公益性科普教育,不断开拓科普资源,满足科普需求和服务要求,增强科普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积极扩展功能。通过完善配套、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方式,为社会和观众提供延伸服务、拓展增值活动等,探索如何将更多公众吸引到科技类博物馆;并通过提供各种特色有偿服务等形式提高创收能力,努力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
本文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探究科技馆自身如何实现转型,走出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广东科学中心项目“一体两环”发展模式的探索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型科学活动场所,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休闲旅游四大功能。是广东省重要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技术、科技产品展示、推广、交易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科普旅游休闲的示范景点。广东科学中心一期展示工程于2008年9月27日建成开放。开馆以来,广东科学中心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广东省首个“科技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个荣誉称号。除科普展览以外,广东科学中心还致力组织各类大型科技活动,并为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完善的科技展览、推广、交易、交流和会议服务。
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广东科学中心探索了“一体两环”的发展模式。所谓“一体”指的是科学中心要作为一个发展整体,树立良好的公益科普教育和服务社会品牌。“两环”即科学中心的基本功能为一环,主要是丰富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深化科普教育等,充分发挥公益科普的作用;另一个是扩展功能环,主要是为与科技有关的会议、展览、培训、活动等提供合作和延伸服务,开展增进观众快乐科学体验的有关活动等。同时,通过推动两个功能环的形成和完善,协调两个功能环互相支持和互相促进,实现科学中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广东科学中心践行“一体两环”发展模式,既坚持了公益科普教育阵地,又积极发挥资源效益为科学中心注入了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开拓了“两条腿走路”的科学发展新路。
1、基本功能环——深化了科普教育职能
按照“一体两环”的发展思路,广东科学中心强化了基本功能,凸显了科学中心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
(1)立足场馆,以公益科普为本
广东科学中心在利用现有展馆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服务的同时,还紧跟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脉搏,及时开发、输出和引进了一系列临时展览,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科普活动。先后举办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積木王国”特展、广东少年儿童科技发明展、“科技创新生活,绿色迎接亚运”等多个专题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活动以及自主研发的“用眼看世界”工具展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活动;还启动了“大脑展”、“爱因斯坦展”等国外临展的引进工作。同时,广东科学中心始终坚持自身公益性的定位,自觉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如举办“巾帼精英科普游”、“千名教师畅游科学中心”、“体验科学之旅”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千名孤儿省会行”慈善活动、“情系汶川 科普相伴”活动,捎来了千名孤儿和1400 多名汶川灾区师生免费参观广东科学中心,让他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人间真情。此外,还有关爱留守少儿和农民工子女的“广西留守少儿广州亲情夏令营活动”、“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一’统一行动”,等等。广东科学中心明确自身的公益定位,同时注重与社会科普发展紧密相联,不断发展,走一条具有明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之路 (2)营造平台,打造科普品牌
广东科学中心还精心搭建活动平台,先后启动了体育科技基地、科学探究营地、“科普三进”和科普讲座等项目,并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科学活动。如经常性地開展航海模型训练、表演和比赛,开展科普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送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利用科学中心自身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做社会各阶层人们都可以接触到科技。科学中心还精心打造“小谷围科学讲坛”,争取成为华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讲坛品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夏普莱斯教授、日本第一航天人毛利卫博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等国内外科学家主讲的学术论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已有多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
(3)加强交流,收获共赢
开馆以来,科学中心已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观摩交流团体、同行专家考察交流众多批次,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亚太科学中心协会执行董事、秘书长布莱顿?荷里曼先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新泽西州自由科学中心馆长 EmlynKoster等先后到访。同时,科学中心外派去国内兄弟场馆、境外场馆调研学习近百批次,先后赴港台、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参加国际年会等,还先后收到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多个临展项目的合作意向。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学习国内外兄弟场馆的成功经验,向外部机构传播中国的科普和场馆建设,不仅为业务交流合作取得了共赢成果,而且进一步获取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明确了科学中心发展方向。
2、扩展功能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在“一体两环”指导下,广东科学中心调整了机构设置,专门成立了相应业务部门,重点开展业务拓展工作,与目前的经济社会建设相匹配,着手于公关营销、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交流合作等工作,并开展系列的延伸服务和活动拓展等。
(1)完善配套,强力拓展软硬件载体
广东科学中心努力整合配套服务资源,为具体业务拓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先后整合了展馆、交流中心、科学家俱乐部、其他场地和周边环境资源,开展了场所资源管理的保值增值和项目引进交流等,从而保证了初步满足观众和社会的正常需求。鉴于学术交流中心已经难以满足功能使用需求,广东科学中心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尽快完成学术交流中心扩建工程相应软硬件全面配套建设。
(2)整合资源,探索相关合作与服务
广东科学中心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有关机构的支持,努力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合作机制,精心打造活动载体;特别注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项目资源的合作、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各项活动,充分培育和挖掘潜在受众市场。如主动与大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对接,承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成果、承办中小学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既满足了有关主办单位的需求,又扩大了科学中心影响力,同时还带动了观众来科学中心的热情。此外,广东科学中心还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部产学研创新成果展、科技亚运成果展、高新企业人才对接暨企业展示、广东省 LED 路灯应用推广广州现场会、“服务亚运,和谐广州”广东中旅“欧洲之星”启动仪式等。
(3)拓展活动,增进观众快乐科学体验
广东科学中心还致力打造拓展活动品牌,增进观众的快乐体验等。如大力策划和组织了“亚洲科技文化节”、“电影科技体验周”、“六一欢乐嘉年华”、“体验科学度假游”、“水上活动嘉年华”、“机器的智慧主题日”、“暑假玩了秀嘉年华”、“今天你低碳了吗———开学第一课”、“机器人炒菜”展和“玩具总动员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4)拓展渠道,积极开展公关营销
通过会展、影视、会议等渠道的拓展,科学中心探索了符合中心实际的业务方式,获得了较好的业绩。同时,也为中心服务网点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学中心将采用“资源整合组产品、宣传推广树品牌、观众组织促效益”等方式,推动相关业务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与旅游事业的相容发展。通过积极寻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科学中心与旅游部门各自按照自己的工作特点、行业规律去运作,拓展与省内各旅行社的联系,开拓团队旅游业务。此外,广东科学中心 IMAX 影院与院线合作放映《阿凡达》、《变形金刚3》 等大片,就带来了大量的潜在观众、提升了“人气”、扩大了科学中心的宣传面。
实践表明,科技馆基本功能的独特社会价值和优势资源,为扩展功能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社会氛围,成为扩展功能吸引社会资源合作、打造活动载体等的基础。同时,科技馆扩展功能是科技馆发展的活力,没有扩展延伸功能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手段。
五、结语
科技馆通过合规的、适当的市场化手段激活自身能量,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以科普事业带动科普产业,深化产学研功能。一手抓科普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科普产业的发展,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科技文化权利;还要克服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办科普事业的倾向,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普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开逊.关于科技馆事业的思考.大众科学报, 2004(11)
[2] 黄体茂.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技馆, 2005(2)
[3] 张明.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综合管理篇.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李玉明,吴凡.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集,2004.
[5] 王渝生.科技馆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英博物馆论坛论文集, 2004.
[6] 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科普研究,2007(4).
[7] 梁春花.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科普研究,2010(2).
[8]“科技航母”新航向——广东科学中心可持续发展纪实.科技日报,2010(12)
[9]曾川宁,强燕.关于“创新型科技馆”的几点思考.科技馆, 2010(1)
[10] 乔治·艾里斯·博寇.博物馆这一行.台北: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