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知识的了解、知晓率。以及对心理疾病产生原因、预防对策解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所不同类别高校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卫生知识问卷和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结果:调查对象对心理疾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是97.9%,最低为5%, 其中女生和大三的学生得分较高。在对心理疾病态度的调查中,文史类得分高于理工类、医科类和其他类专业。结论:大学生对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不甚理想,应加大教育普及和采取必要措施预防。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91-01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谈几点看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所不同类别高校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卫生知识问卷和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
1.2 调查结果
对心理疾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是97.9%,最低为5%, 其中女生和大三的学生得分较高。在对心理疾病态度的调查中,文史类得分高于理工类、医科类和其他类专业。
2 产生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
2.1 学校教育原因
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诸多身心发展方面应受到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学生经过高中时代的寒窗苦读考上理想学校,而在大学中学习相对轻松,这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适应新环境,故而会产生心理放松、偏激等思想。
2.2由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表明:人们的意识包括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1]而现今,社会经济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趋势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的是由于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形式严峻,绝大多数的学生因种种原因而找工作困难大。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育和引导不及时,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消极现象看得过重,引发少数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
2.2.1 由人际社交能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对封闭性和防他性,导致此类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或忧郁;二是强烈愿望与其他学生交往,但被远离或忽视,而产生失落、挫折和焦虑;三是新生对于陌生环境、新事物产生苦恼和焦虑;四是与其他学生因发生矛盾,导致受伤或受到处分而产生的焦虑、挫折感及过激心情等。
2.3 由情感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
情感因素非常复杂,大多数学生因此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家庭亲人发生重大变故,给学生的心理以严重打击,带来痛苦、焦虑、挫折、抑郁和恐怖感等。二是因失恋、单相思引发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也多报道了此类社会现象。三是友谊很深的朋友离去或背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2]
2.4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有经济条件好的,也有经济条件差的,这时学校也会出现攀比之风,而这时经济条件差且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等心理疾病问题。
2.5 由于遗传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理疾病问题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的父母有精神病史,学生也可能由于某种诱因的存在导致某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如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以及一些长期患病而没有治愈、处于十分痛苦中的学生;二是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而给其他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三是严重违纪,受到严肃处理,感到前途无望,或感到无脸见人等产生的心理疾病等问题。
3 预防对策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学生由于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危机得不到及时化解而产生严重后果。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和危机的发生,需要有相应的对策保证。
3.1 重在教育,着力预防
教育是最好的防范。心理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本之策。目前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主要表现为:一是构建和完善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基本教育计划当中。二是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尽量减少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困惑,使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三是开展有利心理健康的讲座,以及举办一些利于心理健康的文体活动。[3]
3.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学生心理状况的沟通机制,重视发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人员、校医院医生和学生干部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中的作用,学校心理教育和咨询部门要主动地与他们加强联系,建立心理信箱,让学生主动倾诉和沟通。
3.3 着重注意心理疾病学生,老师、学生要加强防范以及关心此类学生群体,防止这些学生在治疗期间产生偏激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骨干开展预防心理危机方法的培训,建立学生骨干预防危机的信息网络和工作体系,
3.4 如若有些心理疾病学生意见发生惨剧,如自杀、自残、伤害其他人等问题,要及时报案,保护好现场,通知学校领导立即处理,防止惨案再次发生,减少不必要损失。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高、参与意识强、成长欲望强烈的阶段,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培养大学生完美人格,更加适应社会生长环境以及未来就业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各高校应积极着手解决的必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永和,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9卷第1期
[2]朱晓坤; 李肖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8期
[3]任胜涛;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91-01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谈几点看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所不同类别高校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卫生知识问卷和心理疾病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
1.2 调查结果
对心理疾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是97.9%,最低为5%, 其中女生和大三的学生得分较高。在对心理疾病态度的调查中,文史类得分高于理工类、医科类和其他类专业。
2 产生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
2.1 学校教育原因
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诸多身心发展方面应受到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学生经过高中时代的寒窗苦读考上理想学校,而在大学中学习相对轻松,这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适应新环境,故而会产生心理放松、偏激等思想。
2.2由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表明:人们的意识包括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1]而现今,社会经济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趋势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的是由于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形式严峻,绝大多数的学生因种种原因而找工作困难大。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育和引导不及时,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消极现象看得过重,引发少数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
2.2.1 由人际社交能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对封闭性和防他性,导致此类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或忧郁;二是强烈愿望与其他学生交往,但被远离或忽视,而产生失落、挫折和焦虑;三是新生对于陌生环境、新事物产生苦恼和焦虑;四是与其他学生因发生矛盾,导致受伤或受到处分而产生的焦虑、挫折感及过激心情等。
2.3 由情感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
情感因素非常复杂,大多数学生因此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家庭亲人发生重大变故,给学生的心理以严重打击,带来痛苦、焦虑、挫折、抑郁和恐怖感等。二是因失恋、单相思引发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也多报道了此类社会现象。三是友谊很深的朋友离去或背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2]
2.4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有经济条件好的,也有经济条件差的,这时学校也会出现攀比之风,而这时经济条件差且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等心理疾病问题。
2.5 由于遗传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理疾病问题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的父母有精神病史,学生也可能由于某种诱因的存在导致某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如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以及一些长期患病而没有治愈、处于十分痛苦中的学生;二是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而给其他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三是严重违纪,受到严肃处理,感到前途无望,或感到无脸见人等产生的心理疾病等问题。
3 预防对策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学生由于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危机得不到及时化解而产生严重后果。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和危机的发生,需要有相应的对策保证。
3.1 重在教育,着力预防
教育是最好的防范。心理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本之策。目前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主要表现为:一是构建和完善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基本教育计划当中。二是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尽量减少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困惑,使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三是开展有利心理健康的讲座,以及举办一些利于心理健康的文体活动。[3]
3.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学生心理状况的沟通机制,重视发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人员、校医院医生和学生干部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中的作用,学校心理教育和咨询部门要主动地与他们加强联系,建立心理信箱,让学生主动倾诉和沟通。
3.3 着重注意心理疾病学生,老师、学生要加强防范以及关心此类学生群体,防止这些学生在治疗期间产生偏激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骨干开展预防心理危机方法的培训,建立学生骨干预防危机的信息网络和工作体系,
3.4 如若有些心理疾病学生意见发生惨剧,如自杀、自残、伤害其他人等问题,要及时报案,保护好现场,通知学校领导立即处理,防止惨案再次发生,减少不必要损失。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高、参与意识强、成长欲望强烈的阶段,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培养大学生完美人格,更加适应社会生长环境以及未来就业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各高校应积极着手解决的必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永和,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9卷第1期
[2]朱晓坤; 李肖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8期
[3]任胜涛;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