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对话又是多元而又开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教材编写者之间有效的对话,不断提高对话质量和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又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点拨,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之后,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如教學《紫藤萝瀑布》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在课上与学生巧妙对话,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如执教《老王》分析老王人物形象环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人物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再如讲《孔乙己》一课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孔乙己的出现时总有笑声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只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话中中,学生们敢想了,敢质疑了,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了,培养了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初读课文时,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如果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一段进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与文本对话成了“夹生饭”。
在精读阶段,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写、画、演、做等方式实现与文本、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精神相遇的愉悦、心灵成长的幸福。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新的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并增加让“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
每新学一单元,要引导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和课前预习导语,看一看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的旁批,还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都有提示。如七上第二单元课文由《散步》《散文诗二首》《秋天的怀念》《<世说新语>二则》构成,单元导语明确了“亲情单元”,提示了学习的重点有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品味作者抒情方式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编者意图,预习和学习时更加有的放矢。
教学中,要进一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教材编写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走入“你中发现我的境界”,共同奏响一曲曲美妙的心灵之歌……
参考文献
[1]马燕.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9(90):67-68.
作者简介
闫红祥(1977.04—),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又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点拨,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之后,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如教學《紫藤萝瀑布》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在课上与学生巧妙对话,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如执教《老王》分析老王人物形象环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人物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再如讲《孔乙己》一课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孔乙己的出现时总有笑声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只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话中中,学生们敢想了,敢质疑了,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了,培养了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初读课文时,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如果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一段进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与文本对话成了“夹生饭”。
在精读阶段,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写、画、演、做等方式实现与文本、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精神相遇的愉悦、心灵成长的幸福。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新的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并增加让“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
每新学一单元,要引导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和课前预习导语,看一看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的旁批,还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都有提示。如七上第二单元课文由《散步》《散文诗二首》《秋天的怀念》《<世说新语>二则》构成,单元导语明确了“亲情单元”,提示了学习的重点有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品味作者抒情方式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编者意图,预习和学习时更加有的放矢。
教学中,要进一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教材编写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走入“你中发现我的境界”,共同奏响一曲曲美妙的心灵之歌……
参考文献
[1]马燕.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9(90):67-68.
作者简介
闫红祥(1977.04—),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