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中,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设计各种训练有意注意的方法很多,长期训练,效果会不错,但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将这一训练理念渗透到课堂环节中,使注意品质的训练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尽显它的魅力,现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精彩导入须有度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的开始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从课间活动的状态转到注意力集中的课堂状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转入课堂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听说我们班有同学去看过大海呢?想知道是谁吗?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总是很感兴趣的,又因为好奇的心理,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接下来用课件展示烟台海各季节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了课文。
但是精彩的导入不能过于华丽或冗长,这样反而冲淡了主题,迁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重难点的学习。据研究表明: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较短,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5分钟。所以精彩的导入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后,教师要紧抓课堂前20分钟的最佳时间,引导学生直奔课堂重点、难点。如在《烟台的海》教学中,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导入,开始和学生讨论学习第2自然段,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冬日烟台海的蔚为壮观。
二、多媒体使用须有度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产生厌学心理,而不由自主的开起小差,改变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因为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主要担负着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则担负着视图、音乐、空间知觉等功能,多媒体中有大量的声像材料,能协调学生左右脑功能,合理的运用于课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仅从语言文字中还不能充分地体会那里的美,一味的读书想象,效果不是太好,此时教者运用多媒体播放草原的图片、录像,将学生一下子吸引了,再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彷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进入到课文,在愉快的音乐和迷人的画面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样的课堂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呢?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形式丰富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不恰当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比如过多的使用图像,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而失去刚开始的兴趣,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使用的材料与课文内容不是太相符,或其中有一些其他的较新奇的东西,会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别的地方,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小学生注意的灵活性较弱,将他们的注意再转移过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已经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好多媒体,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课堂。
三、动静结合须有度
活动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现在的课堂,学生从头坐到尾的现象很普遍,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孤立地进行智力活动,往往不易保持注意力,这样的“静止”状态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动静”结合,合理调节,把认知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很多,如做运动、游戏、唱歌、表演等,其中表演是语文课中常用的方法,精彩的设计能将活动与认知学习充分地统一起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地活动,同时注意力集中地掌握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教者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再分角色表演,要求仔细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演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像在课间玩游戏似的,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没有一个孩子不投入的,在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过程中,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妙就十分容易了。
课堂中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但动起来的学生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散漫而无法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握课堂状态,及时调节。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设计表演时要考虑学生编写剧本的能力,或在课堂中及时指导,不至于浪费时间,还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无事可做,变成了“课外人”,也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投入,表演成了不带学习任务的打闹等等。
四、有效检查须有度
对所学内容及时检查,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一种督促。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注意状态,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不留意学生反应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检查在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某种程度上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造成的情绪紧张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对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小学生来说,也是培养他们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完成了识记、理解等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检查,如听写,对出现错误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而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并在以后的生字词学习中提醒自己要认真;再如在完成某个教学环节后,安排一个小结,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教者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围绕“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内容展开讨论交流,但在学习结束前,仍安排了小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的,这一环节看起来多余,但这样的长期训练,是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检查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因课、因学生而异。合理的检查带给学生的适度压力能培养有意注意的能力,但这样的检查与无目的的重复做题是不一样的,那样只会使学生精神疲劳,学而生厌,又怎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呢?课堂中的检查范围不能广,时间不能长,起到督促学生的目的即可,否则,适得其反,既不能培养学生注意力,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效率又从何而来呢?
总之,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语文课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也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训练的方法丰富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標。
一、精彩导入须有度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的开始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从课间活动的状态转到注意力集中的课堂状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转入课堂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听说我们班有同学去看过大海呢?想知道是谁吗?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总是很感兴趣的,又因为好奇的心理,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接下来用课件展示烟台海各季节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了课文。
但是精彩的导入不能过于华丽或冗长,这样反而冲淡了主题,迁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重难点的学习。据研究表明: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较短,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5分钟。所以精彩的导入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后,教师要紧抓课堂前20分钟的最佳时间,引导学生直奔课堂重点、难点。如在《烟台的海》教学中,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导入,开始和学生讨论学习第2自然段,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冬日烟台海的蔚为壮观。
二、多媒体使用须有度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产生厌学心理,而不由自主的开起小差,改变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因为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主要担负着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则担负着视图、音乐、空间知觉等功能,多媒体中有大量的声像材料,能协调学生左右脑功能,合理的运用于课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仅从语言文字中还不能充分地体会那里的美,一味的读书想象,效果不是太好,此时教者运用多媒体播放草原的图片、录像,将学生一下子吸引了,再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彷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进入到课文,在愉快的音乐和迷人的画面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样的课堂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呢?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形式丰富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不恰当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比如过多的使用图像,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而失去刚开始的兴趣,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使用的材料与课文内容不是太相符,或其中有一些其他的较新奇的东西,会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别的地方,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小学生注意的灵活性较弱,将他们的注意再转移过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已经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好多媒体,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课堂。
三、动静结合须有度
活动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现在的课堂,学生从头坐到尾的现象很普遍,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孤立地进行智力活动,往往不易保持注意力,这样的“静止”状态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动静”结合,合理调节,把认知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很多,如做运动、游戏、唱歌、表演等,其中表演是语文课中常用的方法,精彩的设计能将活动与认知学习充分地统一起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地活动,同时注意力集中地掌握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教者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再分角色表演,要求仔细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演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像在课间玩游戏似的,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没有一个孩子不投入的,在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过程中,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妙就十分容易了。
课堂中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但动起来的学生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散漫而无法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握课堂状态,及时调节。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设计表演时要考虑学生编写剧本的能力,或在课堂中及时指导,不至于浪费时间,还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无事可做,变成了“课外人”,也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投入,表演成了不带学习任务的打闹等等。
四、有效检查须有度
对所学内容及时检查,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一种督促。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注意状态,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不留意学生反应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检查在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某种程度上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造成的情绪紧张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对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小学生来说,也是培养他们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完成了识记、理解等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检查,如听写,对出现错误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而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并在以后的生字词学习中提醒自己要认真;再如在完成某个教学环节后,安排一个小结,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教者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围绕“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内容展开讨论交流,但在学习结束前,仍安排了小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的,这一环节看起来多余,但这样的长期训练,是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检查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因课、因学生而异。合理的检查带给学生的适度压力能培养有意注意的能力,但这样的检查与无目的的重复做题是不一样的,那样只会使学生精神疲劳,学而生厌,又怎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呢?课堂中的检查范围不能广,时间不能长,起到督促学生的目的即可,否则,适得其反,既不能培养学生注意力,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效率又从何而来呢?
总之,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语文课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也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训练的方法丰富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