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对素质教育的普遍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成为必然。为了人文教育具有可延续性,在医学实践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训,急诊科的实践教学中能很好的融入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教育急诊实践教学
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医学与人文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现代医学模式,但各级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更加关注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1]。而人文精神缺乏的医学生一旦进入临床,将难以适应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所以无论是校园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泛指人类活动中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观,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中,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灵魂与生命[2]。
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则集中体现在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生命、人格、权利等关注上,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决定了医疗过程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以人为本”。医务人员自始至终将抢救患者生命为己任、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天职,让医疗行为充满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被尊重,这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上的体现。
二、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医疗技术在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确并不是患者的满意度增高,
而是医患矛盾和冲突频发,甚至出现患者仇医与伤害医务人员。虽然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忽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重要因素之一[3]。好的医师,单纯掌握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具备与人为善的本质、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的临床医学能力,还需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纵观整个医学史,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传颂至今的医者均是集“医术”与“医德”于一身的仁者,如华佗、孙思邈、希波克拉底等。医学院校只有培養出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度统一的医学人才,才能为患者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足够的人文关怀,患者的满意度才会提高。
在中外历史上,医学都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学科,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所有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4]。在国外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在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有总学时的20%-25%,医学伦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始终[3];而我国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老师很少与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人体致病的原因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控制和消除疾病的途径与方法,人文科学所占比重仅为8.85%,且以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更多倾向于人文精神知识的灌输[3]。医学生有限的人文知识的摄取也大部分停留在书本上,与社会、现实相隔绝,故我国医学生在校的人文知识摄取、人文精神培养的时间非常有限,形式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使得走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匮乏。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老师面对的就是这些人文精神匮乏的医学生,而医学生即将面对的是全社会严峻的医疗环境。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向“仁医”发展,我们老师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同时,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对其以后的行医生涯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在急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将人文精神培养融入理论课、模型培训训练课、床旁实习课
医学生在校学习人文课程,属于纯理论,而且与实习具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所以实习时容易忘记先前所学的人文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结合亲身经历的病例来诠释我们应具的人文精神,除了温故而知新,更多了原来象牙塔里所不能得到的内容。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涉及沟通技巧、患者权利、医德医风。
急诊医师要面对的是需要拯救的病人,而非急病而已,所以我们强调沟通技巧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叙述,了解他或她发病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同时沟通中学会快速的获取我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尽量将采集病史时间缩短,尽快投入到患者抢救中去,才能真的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患者拥有平等诊疗权、知情权、隐私权、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自由权、选择权等,这些权利如何在诊疗活动中得到实现也是理论课内讲解的内容。课程最后会结合历代仁医故事来讨论在当今社会该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自己成好医生、做好人。讲课方式主要采取的就是将老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解析、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引导方向。入科前的人文理论课将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为其在接下来的与病人短兵相接时的人文精神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急诊会涉及到很多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气道开放等等。要让医学生能学习这些技术,不可能一开始就在生命垂危的患者身上实施。所以我们开设了人体模型上实施的技能培训课。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除了教学生精准的动作,老师也会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训。比如在教医学生行心肺复苏,开始我们会讲一个最早期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故事,让一个冷冰冰的临床操作瞬间变得充满人性化;在“呼救”这个环节我们会解释急诊急救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整个流程干脆利索、紧凑有力,老师会再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一条生命,医师的果断、动作精准熟练都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操作完毕要求整理好患者衣物、摆好复苏体位,老师会告知这些看似很细微的动作体现的是医师对患者的关爱,对他隐私的保护。这样一场技能培训课下来,医学生肯定收益的不单纯是临床抢救技能的提高,人文精神定然同样会在他头脑中扎根、发芽。
接着,学生将正式进科接受实践培训。此环节他们会真切地接触到患者,除了将所学的临床知识投入所用,还有人文知识也可在此时由理论转为实践。急诊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临床实习不采取定点时间段上班制,而是采取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跟班式。在与老师值抢救班共同等待不可知的病人、值急救班时随时准备随120急救车出诊的过程中,医学生会体会到身为急诊医师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急诊更具有紧急性、严重性,医学生跟随老师配合护士进行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洗胃、急诊手术等,会更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工作效率、那种面对生命需要分秒必争的感觉。在共同等待、思考、检查与抢救过程中,医学生会逐渐品味这种急而不乱的风格,体会到这种“忘我”的精神,体会到为医者的崇高。实践培训过程中可能让人进步最大的就是医患沟通技巧了,医学生通过现场旁观、在老师陪同下亲身参与,多多经历,沟通就会逐渐不再胆怯、不再慌乱,而变得有条不紊。遇到危重患者启动“绿色通道”时,医学生可以目睹危重患者的检查、检验、手术等畅通无阻,真切体会到“生命至上”,这种理念也会逐渐移植到他自身的头脑中去,为以后成为“仁医”打下基础。 通过上述方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急诊实践培养进各个环节,让实习生逐步的学习和掌握人文关怀的方式和方法,并作为实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会将人文精神视为自身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急诊带教老师的选定,除了临床技能、带教能力,个人素养与平时工作时的医德医风也是选择老师的重要依据。而且急诊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同样被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清除传统医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改变自身的一些陈旧思想,明确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单纯是“疾病”,应站 “人”的角度去看待病人,去感受其疾病帶来的痛苦与恐惧,去体会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对其治病决心与决定造成的影响,坚持:有技术更要有关爱,有救助更要有拯救。坚持患者利益第一, 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诚实地对待患者,并使患者在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有权对将要接受的治疗做出决定,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相互协商诊治方案,建立医患平等的和谐关系; 注重言行的示范作用,发扬优良的道德,摒弃一些不良的习惯,在治疗中始终贯穿对患者的尊重、关怀,多与病患进行情感的沟通,体现“医乃仁术”的基本精神。
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信念、追求和精神。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带教老师的耳濡目染之后,所得到的收获将远比上几十节夸夸其谈的人文课来得多。教师就是学生的活榜样,我们完全相信: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师,一个有着积极乐观、与人为善的人生观的临床老师,给予学生的东西足以影响其一生,指引他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不改初衷的为人类健康奉献一生。
参考文献
[1]唐竞瑜,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高校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研究与教育[J],2012,29(3):91-94.
[2]樊丽军,浅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实施途径,求医问药下半月刊[J],2012,10(4):469-470.
[3]韦中恒,林娜临床医学教育要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右江民族医学学报[J],2012,34(3):412-413.
[4]郭瑞,文秋林,论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医学教育[J],2012,20(3):564-567.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教育急诊实践教学
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医学与人文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现代医学模式,但各级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更加关注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1]。而人文精神缺乏的医学生一旦进入临床,将难以适应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所以无论是校园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泛指人类活动中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观,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中,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灵魂与生命[2]。
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则集中体现在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生命、人格、权利等关注上,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决定了医疗过程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以人为本”。医务人员自始至终将抢救患者生命为己任、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天职,让医疗行为充满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被尊重,这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上的体现。
二、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医疗技术在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确并不是患者的满意度增高,
而是医患矛盾和冲突频发,甚至出现患者仇医与伤害医务人员。虽然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忽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重要因素之一[3]。好的医师,单纯掌握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具备与人为善的本质、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的临床医学能力,还需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纵观整个医学史,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传颂至今的医者均是集“医术”与“医德”于一身的仁者,如华佗、孙思邈、希波克拉底等。医学院校只有培養出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度统一的医学人才,才能为患者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足够的人文关怀,患者的满意度才会提高。
在中外历史上,医学都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学科,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所有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4]。在国外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在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有总学时的20%-25%,医学伦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始终[3];而我国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老师很少与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人体致病的原因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控制和消除疾病的途径与方法,人文科学所占比重仅为8.85%,且以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更多倾向于人文精神知识的灌输[3]。医学生有限的人文知识的摄取也大部分停留在书本上,与社会、现实相隔绝,故我国医学生在校的人文知识摄取、人文精神培养的时间非常有限,形式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使得走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匮乏。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老师面对的就是这些人文精神匮乏的医学生,而医学生即将面对的是全社会严峻的医疗环境。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向“仁医”发展,我们老师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同时,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对其以后的行医生涯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在急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将人文精神培养融入理论课、模型培训训练课、床旁实习课
医学生在校学习人文课程,属于纯理论,而且与实习具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所以实习时容易忘记先前所学的人文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结合亲身经历的病例来诠释我们应具的人文精神,除了温故而知新,更多了原来象牙塔里所不能得到的内容。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涉及沟通技巧、患者权利、医德医风。
急诊医师要面对的是需要拯救的病人,而非急病而已,所以我们强调沟通技巧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叙述,了解他或她发病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同时沟通中学会快速的获取我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尽量将采集病史时间缩短,尽快投入到患者抢救中去,才能真的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患者拥有平等诊疗权、知情权、隐私权、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自由权、选择权等,这些权利如何在诊疗活动中得到实现也是理论课内讲解的内容。课程最后会结合历代仁医故事来讨论在当今社会该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自己成好医生、做好人。讲课方式主要采取的就是将老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解析、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引导方向。入科前的人文理论课将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为其在接下来的与病人短兵相接时的人文精神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急诊会涉及到很多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气道开放等等。要让医学生能学习这些技术,不可能一开始就在生命垂危的患者身上实施。所以我们开设了人体模型上实施的技能培训课。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除了教学生精准的动作,老师也会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训。比如在教医学生行心肺复苏,开始我们会讲一个最早期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故事,让一个冷冰冰的临床操作瞬间变得充满人性化;在“呼救”这个环节我们会解释急诊急救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整个流程干脆利索、紧凑有力,老师会再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一条生命,医师的果断、动作精准熟练都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操作完毕要求整理好患者衣物、摆好复苏体位,老师会告知这些看似很细微的动作体现的是医师对患者的关爱,对他隐私的保护。这样一场技能培训课下来,医学生肯定收益的不单纯是临床抢救技能的提高,人文精神定然同样会在他头脑中扎根、发芽。
接着,学生将正式进科接受实践培训。此环节他们会真切地接触到患者,除了将所学的临床知识投入所用,还有人文知识也可在此时由理论转为实践。急诊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临床实习不采取定点时间段上班制,而是采取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跟班式。在与老师值抢救班共同等待不可知的病人、值急救班时随时准备随120急救车出诊的过程中,医学生会体会到身为急诊医师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急诊更具有紧急性、严重性,医学生跟随老师配合护士进行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洗胃、急诊手术等,会更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工作效率、那种面对生命需要分秒必争的感觉。在共同等待、思考、检查与抢救过程中,医学生会逐渐品味这种急而不乱的风格,体会到这种“忘我”的精神,体会到为医者的崇高。实践培训过程中可能让人进步最大的就是医患沟通技巧了,医学生通过现场旁观、在老师陪同下亲身参与,多多经历,沟通就会逐渐不再胆怯、不再慌乱,而变得有条不紊。遇到危重患者启动“绿色通道”时,医学生可以目睹危重患者的检查、检验、手术等畅通无阻,真切体会到“生命至上”,这种理念也会逐渐移植到他自身的头脑中去,为以后成为“仁医”打下基础。 通过上述方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急诊实践培养进各个环节,让实习生逐步的学习和掌握人文关怀的方式和方法,并作为实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会将人文精神视为自身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急诊带教老师的选定,除了临床技能、带教能力,个人素养与平时工作时的医德医风也是选择老师的重要依据。而且急诊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同样被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清除传统医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改变自身的一些陈旧思想,明确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单纯是“疾病”,应站 “人”的角度去看待病人,去感受其疾病帶来的痛苦与恐惧,去体会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对其治病决心与决定造成的影响,坚持:有技术更要有关爱,有救助更要有拯救。坚持患者利益第一, 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诚实地对待患者,并使患者在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有权对将要接受的治疗做出决定,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相互协商诊治方案,建立医患平等的和谐关系; 注重言行的示范作用,发扬优良的道德,摒弃一些不良的习惯,在治疗中始终贯穿对患者的尊重、关怀,多与病患进行情感的沟通,体现“医乃仁术”的基本精神。
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信念、追求和精神。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带教老师的耳濡目染之后,所得到的收获将远比上几十节夸夸其谈的人文课来得多。教师就是学生的活榜样,我们完全相信: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师,一个有着积极乐观、与人为善的人生观的临床老师,给予学生的东西足以影响其一生,指引他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不改初衷的为人类健康奉献一生。
参考文献
[1]唐竞瑜,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高校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研究与教育[J],2012,29(3):91-94.
[2]樊丽军,浅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实施途径,求医问药下半月刊[J],2012,10(4):469-470.
[3]韦中恒,林娜临床医学教育要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右江民族医学学报[J],2012,34(3):412-413.
[4]郭瑞,文秋林,论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医学教育[J],2012,20(3):56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