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明年4月22日,则是列宁同志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和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为列宁作传的第一人。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李大钊撰写的这篇列宁传略,恰好完成于1921年7月1日,全文共5300余字,是《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一文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共撰写了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14位十月革命領导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部长)的生平介绍,其中列宁传略居于首位,也是字数最多的一篇。
讲述列宁家风
在列宁传略中,李大钊首先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列宁的家庭,记述了多才多艺、友爱和睦、热爱人民、反抗暴政的列宁家风。在列宁的父亲,“一位很热心的教育家,到处奖励文化上的兴趣”的引导下,列宁和他的4位兄弟姊妹“一家人都能各精一艺,或善于音乐,或善于美术、文学、科学等。他们的家庭俨成一个小的大学校”。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及其家人并不因自己生活的美满和谐而放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相反,为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他们不惜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的安乐甚至生命,义无反顾地与沙皇地主资本家搏击。李大钊记述说:“随着他们求得知识的热情,他们对于人民的热情亦开始增进,一个跟着一个的,都自献身于工人农民的解放和教育的事业。”
在列宁一家人中,最先走上革命道路的是列宁的哥哥——革命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亚历山大。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也是列宁少年时代学习的榜样。列宁一生的高尚品格和渊博学识,与哥哥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尤其是亚历山大“一个人于报答两亲以外,还有更高的义务,而在俄国为全体人民谋政治的解放,而我就是这些更高义务中的一种”的志向,也正是列宁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沙皇刽子手的屠刀下,亚历山大以舍生取义的担当,保守革命组织的秘密,挽救了战友们的生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人民和自由。
记载列宁生平
以时间为序,李大钊记载了列宁的生平,起于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列宁诞生,迄于1917年4月16日(俄历4月3日)列宁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文章对十月革命以前列宁的生平和事业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尤其突出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列宁的精神风范。
1895年,列宁在圣彼得堡领导组建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中文早期译名为“劳工阶级解放联合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被列宁赞誉为“人民英雄”的巴布什金、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舍尔古诺夫,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长期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加里宁,都是该协会的领导骨干。这一时期的列宁,正如李大钊所记述的:“他对于学理和对于生命一样的有热情,并且专心一意的作社会党人运动的事业,等到他组织了劳工阶级解放联合会,他就变成一个有势力的工人首领了。”
在沙皇的“恩赐”下,1897年至1900年,列宁“同着千万个最勇敢最优良的俄罗斯少年,经长途远越亚细亚的荒徼去了”。然而,流放西伯利亚的3年,也正是列宁把一切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为新的战斗进行着思想精神准备的3年,“他曾自励用脑与笔不断地工作,所以他从此出来以后,有好多的著作出世”。
流放期满后,列宁继续致力于创建全俄马克思主义政党。鉴于在国内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列宁于1900年7月流亡国外。同年12月,列宁在德国创办了俄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揭露沙皇地主资本家的罪行,对俄国实际情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研究,阐述革命任务和政策策略,“这报成立后,就成为亡命在外的俄罗斯社会党人活动的中心。列宁在这个热烈的革命家团体里,增进了很多组织的能力,所有加入解放运动的青年,都来集合于这个中心,所有在俄国境内革命的宣传,都是由这个中心发动”。
早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时期,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就并肩战斗,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两位青年革命家最终走到了一起。在携手走过的25个春秋冬夏里,克鲁普斯卡娅一直是列宁不可或缺的“贤内助”,承担着各地联络、抄写文稿等繁重工作。李大钊记述了她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功绩:“伊充党中的秘书,尝用尽精力誊写那些用看不出的化学药水写的暗号信件,几乎毁坏了伊的健康。”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娅致力于苏维埃教育事业,是苏维埃儿童的最早抚育者之一,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苏联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
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形成。就在这次大会上,列宁提出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主张把该党改为中央集权的组织,由一个中央集权体指导一切运动。他力持此说,争论甚激。该党因而分裂成为二派:列宁一派为多数派;反对列宁的一派为少数派”。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掀起了1905—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这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第一个怒涛,证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被列宁赞誉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根据革命实践的发展,列宁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那无产阶级专政、资本家财产没收、革命运动发展至于极度、俄罗斯革命是全世界国际社会主义者革命的乐令等等问题,都是可以决定他后来作劳农政府的领袖的”。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上,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列宁“不失他的勇气,亦不抱悲观”,仍然保持着“美术的兴趣和著作的生涯”。马克思流连半生的大英博物馆,也同样是列宁的精神寄托和知识武库,“他对于这个机关有很热情的称誉,一谈到此便眼光四射,兴致勃勃。他在英时即住在博物院的附近,这是他最欢娱最足以慰安精神的乐土”。
十月革命后,面对白匪军的叛乱和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干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罗斯人民,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卫国战争,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了被剥削劳动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就在李大钊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列宁“正以坚强的精神和手腕,指导全俄的运命,全世界大革命的运命,以与举世的仇敌相抗战”。
介绍列宁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按照当时的译名,列举了截至1918年时的19种列宁主要著作。其中包括《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两个策略》《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与叛徒考茨基》等。这些著作大部分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出版的《列宁选集》中。
李大钊撰写的列宁传略,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介绍列宁的生平事业,对中国人民了解列宁和列宁主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篇文章也是李大钊广泛收集史料和精心研究治学的结晶,体现了他“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的风范。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李大钊撰写的这篇列宁传略,恰好完成于1921年7月1日,全文共5300余字,是《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一文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共撰写了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14位十月革命領导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部长)的生平介绍,其中列宁传略居于首位,也是字数最多的一篇。
讲述列宁家风
在列宁传略中,李大钊首先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列宁的家庭,记述了多才多艺、友爱和睦、热爱人民、反抗暴政的列宁家风。在列宁的父亲,“一位很热心的教育家,到处奖励文化上的兴趣”的引导下,列宁和他的4位兄弟姊妹“一家人都能各精一艺,或善于音乐,或善于美术、文学、科学等。他们的家庭俨成一个小的大学校”。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及其家人并不因自己生活的美满和谐而放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相反,为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他们不惜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的安乐甚至生命,义无反顾地与沙皇地主资本家搏击。李大钊记述说:“随着他们求得知识的热情,他们对于人民的热情亦开始增进,一个跟着一个的,都自献身于工人农民的解放和教育的事业。”
在列宁一家人中,最先走上革命道路的是列宁的哥哥——革命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亚历山大。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也是列宁少年时代学习的榜样。列宁一生的高尚品格和渊博学识,与哥哥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尤其是亚历山大“一个人于报答两亲以外,还有更高的义务,而在俄国为全体人民谋政治的解放,而我就是这些更高义务中的一种”的志向,也正是列宁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沙皇刽子手的屠刀下,亚历山大以舍生取义的担当,保守革命组织的秘密,挽救了战友们的生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人民和自由。
记载列宁生平
以时间为序,李大钊记载了列宁的生平,起于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列宁诞生,迄于1917年4月16日(俄历4月3日)列宁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文章对十月革命以前列宁的生平和事业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尤其突出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列宁的精神风范。
1895年,列宁在圣彼得堡领导组建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中文早期译名为“劳工阶级解放联合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被列宁赞誉为“人民英雄”的巴布什金、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舍尔古诺夫,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长期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加里宁,都是该协会的领导骨干。这一时期的列宁,正如李大钊所记述的:“他对于学理和对于生命一样的有热情,并且专心一意的作社会党人运动的事业,等到他组织了劳工阶级解放联合会,他就变成一个有势力的工人首领了。”
在沙皇的“恩赐”下,1897年至1900年,列宁“同着千万个最勇敢最优良的俄罗斯少年,经长途远越亚细亚的荒徼去了”。然而,流放西伯利亚的3年,也正是列宁把一切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为新的战斗进行着思想精神准备的3年,“他曾自励用脑与笔不断地工作,所以他从此出来以后,有好多的著作出世”。
流放期满后,列宁继续致力于创建全俄马克思主义政党。鉴于在国内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列宁于1900年7月流亡国外。同年12月,列宁在德国创办了俄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揭露沙皇地主资本家的罪行,对俄国实际情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研究,阐述革命任务和政策策略,“这报成立后,就成为亡命在外的俄罗斯社会党人活动的中心。列宁在这个热烈的革命家团体里,增进了很多组织的能力,所有加入解放运动的青年,都来集合于这个中心,所有在俄国境内革命的宣传,都是由这个中心发动”。
早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时期,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就并肩战斗,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两位青年革命家最终走到了一起。在携手走过的25个春秋冬夏里,克鲁普斯卡娅一直是列宁不可或缺的“贤内助”,承担着各地联络、抄写文稿等繁重工作。李大钊记述了她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功绩:“伊充党中的秘书,尝用尽精力誊写那些用看不出的化学药水写的暗号信件,几乎毁坏了伊的健康。”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娅致力于苏维埃教育事业,是苏维埃儿童的最早抚育者之一,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苏联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
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形成。就在这次大会上,列宁提出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主张把该党改为中央集权的组织,由一个中央集权体指导一切运动。他力持此说,争论甚激。该党因而分裂成为二派:列宁一派为多数派;反对列宁的一派为少数派”。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掀起了1905—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这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第一个怒涛,证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被列宁赞誉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根据革命实践的发展,列宁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那无产阶级专政、资本家财产没收、革命运动发展至于极度、俄罗斯革命是全世界国际社会主义者革命的乐令等等问题,都是可以决定他后来作劳农政府的领袖的”。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上,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列宁“不失他的勇气,亦不抱悲观”,仍然保持着“美术的兴趣和著作的生涯”。马克思流连半生的大英博物馆,也同样是列宁的精神寄托和知识武库,“他对于这个机关有很热情的称誉,一谈到此便眼光四射,兴致勃勃。他在英时即住在博物院的附近,这是他最欢娱最足以慰安精神的乐土”。
十月革命后,面对白匪军的叛乱和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干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罗斯人民,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卫国战争,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了被剥削劳动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就在李大钊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列宁“正以坚强的精神和手腕,指导全俄的运命,全世界大革命的运命,以与举世的仇敌相抗战”。
介绍列宁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按照当时的译名,列举了截至1918年时的19种列宁主要著作。其中包括《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两个策略》《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与叛徒考茨基》等。这些著作大部分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出版的《列宁选集》中。
李大钊撰写的列宁传略,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介绍列宁的生平事业,对中国人民了解列宁和列宁主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篇文章也是李大钊广泛收集史料和精心研究治学的结晶,体现了他“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