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的家里,是否有那么一个神奇的角落,老妈总是会从那里抽出无穷无尽的塑料袋?不论去菜市场还是超市,老妈每次购物回来,至少带回三五个塑料袋。它们通常不会再被带出去,而是被收在神秘角落里,以备不时之需。在日常生活中,塑料袋司空见惯到让人几乎忽略它的存在,但当你翻遍所有角落都找不到一个塑料袋的时候,足以让你抓狂。
你也许会说:塑料袋实在太好用了!洗澡时当浴帽,下雨时当鞋套,爸妈还会教给你一大堆塑料袋生活小妙招……谁会在意它是地球难以消化的白色污染?谁还记得,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国就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塑料袋真的被限制住了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塑令”)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中还提到,为引导群众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即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这一“史上最严限塑令”一经颁布,立即引发街头巷尾的热议。有人拍手称快,说漫天飞舞的塑料袋终于即将消失;也有人隱隐担忧,因为人们无法摆脱对它的依赖,如果塑料袋处处都要收费,生活成本会增加。
第一个行动起来的是大型商超,以及7-11这样的连锁便利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超市行业全年使用塑料袋约500亿个,超市塑料袋的平均耗费量为销售额的0.2%,塑料袋的消费金额达到16亿元。至今,家乐福、沃尔玛、永旺、华联等连锁超市仍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按照大小收取0.2-0.5元不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不会在乎这几毛钱的开销,通常都会在结账时选择购买塑料袋,而这甚至成为超市的盈利点之一。
以北京天通苑附近的一家家乐福为例,一个收银口一小时内接待了19位消费者,其中有16位购买了价格0.3元的塑料袋,一位自带购物袋,两位老人拉着小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实现了塑料袋零消耗。超市的蔬果区、生鲜区依然摆放着供大家免费取用的成卷平口塑料袋,由于各类食物价格不同,通常要单独装袋、分开称量,逛一趟超市下来,手上拎着四五个塑料袋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2018年是“限塑令”施行十年整,塑料袋真的被限制住了吗?老百姓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受限。在集贸市场、地摊、早点摊,塑料袋几乎都会免费供应,即便是煎饼、肉夹馍这种有纸袋包装的食物,老板也会贴心地套上一个塑料袋,再熟练地捏住袋口卷上两卷递到你手里。
塑料袋为何屡限不止?
从消费者和商家的角度讲,用塑料袋是为了使购物更方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过去人们带着包或筐去买菜,是一种很好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会面对实际的问题:“专门去买东西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下了班或者顺道去,总不可能带着筐;就算带了购物包,也要考虑存放在哪里的问题。另外,如果买了很多东西,每样东西之间也得分隔一下,不能让它们混在一起。这个时候塑料袋即便收费也能接受,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一些微利行业就没法对塑料袋进行收费。本身就是很便宜的商品,加上三五个袋子的钱,消费者可能会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快递及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本来被“限塑令”限制甚至禁止生产的塑料袋厂家纷纷起死回生,快递和外卖成为塑料制品使用重灾区。
《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从消耗量来看,2016年全国快递业编织袋总使用量约32亿个,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其中快递“直接使用”塑料袋数量约为68亿个,占比为46%;剩余的54%为电商平台和卖家的自带包装。另外,还使用了约34亿个封套和约3.3亿卷胶带。
另据公开数据,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每单至少需要一个塑料袋,按每袋0.06平方米估算,每天消耗的塑料袋可铺满168个足球场。如今的外卖商家为了提高客户体验,会在包装上下功夫,有时不惜多套几个袋子,捆得里三层外三层;为了防止汤和饮料泄漏,还会在盒盖里加封一层塑料薄膜。通常外卖袋会沾上汤汁或油水,这种塑料袋很难二次利用,人们用完餐后会将其连同塑料餐盒一起丢弃。
“限塑令”执行难,难在哪里?潘家华表示:“所有的法规、政策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否具有强制性;其二,不执行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一个法规、政策旨在倡导,或者说它有约束意义但没有真正的强制性后果,人们就不会特别认真地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执法落实的成本也变得非常高。”
“限塑令”中明确规定:违规继续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或不按规定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以及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相应给予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
限塑困局:回收难,替代难
从某种程度上讲,塑料袋的滥用就是全民的明知故犯。我们从小学起就接受“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教育,但是生活中又对它重度依赖。让白色污染从市场上、生活中绝迹,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潘家华认为,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尝试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技术层面上,我们需要找到既方便快捷又可以简单降解的替代品。潘家华说:“有些地方已经推出了纸袋,我觉得在选料方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中有面向快递企业总部和基层网点的问卷设置,其中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环保包装在成本方面的压力,在目前来讲是难以承受和消化的。超过64%的电商卖家也认为,推广快递绿色包装的关键是“把成本降下来”;第二,在商家层面,可以给他们施加相应的约束,或者提出灵活的解决措施;第三,在消费者层面,需要培育他们减少甚至不用塑料袋的意识。
但如今存在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即便做了垃圾分类,最后还是要用塑料袋存放垃圾。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系统里还离不开塑料袋。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塑料经济学》报告称,全球只有不到10%的塑料包装得到有效回收,大约30%的归宿都是统一填埋、焚烧,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地膜、工业废料等被偷偷丢弃,在中国相关比例可能更低。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总产量为7515.54万吨,诸如餐盒等塑料制品面临回收利用难的问题。
潘家华希望出现更多样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手段。他坦言,我们目前的垃圾处理行业存在“官方色彩”,不够接地气。如果有合适的途径,比如按量收取垃圾处理费,比如在垃级处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可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限塑令作为一份具备倡导性和约束性的法规,应该对社会有定向的信号传导。但要想落到实处,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否则,再好的设想都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7月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限制过度包装和限塑令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绿色消费。相关部门还将推广更加环保的新型材料。更具有针对性的限塑令呼之欲出。
(姜丽荐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