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滑音柔万种情”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guwenshur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乐系副主任王中山,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他文化底蕴丰厚,严谨教学育人,对古筝专业有着卓越的贡献。
  一
  艺术上的创造性是音乐必须具备的美学素质。多年来,王中山在古筝艺术上广学百家、熔铸众长、自成一格,他在南北派筝艺比较研究中拈出新意。他认为,只有吸收众多的演绎精华,不断积累和丰富,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自我艺术风貌。
  中国民乐不是快节奏的艺术,它与中国哲学一样是内省的,是行云流水式的,是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的。哲学和音乐虽分属不同领域,科学求同,艺术求异,但很多时候科学与艺术目的相通,方法也相通。王中山做到了“知而能识,学而能思”,筑牢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基石,才有今天古筝艺术上的卓越建树,学识上的广知与博学,成为高等院校德艺双馨的教授。只有具有崇高师德和高尚人格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爱戴和尊敬。
  王中山认为,他的学生们对古筝经典曲目的演奏,常常是对乐谱的不同解读,这就使得乐曲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即使他的众多学生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其客观效果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资质、审美情趣不同,性格不同以及各自音乐语言表达不同,而在演奏中各显其性,各取其得,各尽其妙,从而形成了乐曲上的不同风格。听了他们的演奏,使我对“和而不同”的独特魅力有了清晰而笃定的认知。笔者认为:中国的古筝传统,就如同是极具能量的燃料,必须由创新的火苗来点燃,积淀深厚的传统只有一代代莘莘学子们用创新的火苗来点燃,裂变之下才会重生,才能使古筝的技艺更加耀眼辉煌。点燃火苗者,就是教师,就是像王中山这样的教师。
  王中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对优秀的传统古筝曲目如数家珍。他告诉笔者,古筝的传统曲目是历代先贤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留存下来的艺术精品。这些经典曲目是前辈留给后辈的艺术范本,在乐曲中体现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智慧和艺术精神,也成为古筝从业者的艺术标准、努力方向和必须学习的内容。正是因为王中山先生和先贤精神的暗合,并加入个人的秉赋、学识、经验以及自身的理想与追求,才在他的演奏与教学中进一步逼近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
  二
  有人片面地认为:乐器是一门可以“不懂而会“的艺术。所谓“懂”指的是理论学习和理性概括,所谓“会”指的仅仅是演奏。殊不知,师承是重要的,学生在求道解惑中可少走弯路,且在技艺增长,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更为可贵的是王中山先生善于把平时演奏中的感性、随意性通过量化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传授给学生。
  何为技艺?“技”是功夫,是演奏者对乐器的性能、技巧、快慢、强弱的拿捏;“艺”是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风格、气息把控,技巧运用以及文化素养等等。在演奏中,只有“技”和“艺”的结合,方能完美地展现乐曲的内容。换言之,从“技”到“艺”才能升华演奏。中国书法讲究“重天资与功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乐器要“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熟则生巧,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也。书法中讲究方园、曲直乃用笔是变化之关键;古筝演奏中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则以气连音使曲调优美灵动。”王中山如是说。
  在演奏与教學中,王中山十分重视古筝的歌唱性。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仿语言却又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器乐歌唱性的特点,作为一种音乐审美观,一直影响着器乐的演奏。所以说歌唱性是我们民族乐器的核心价值。因此王中山强调,在古筝演奏旋律时,一定要使“点”连成“线”,这样音与音的递接就成为演奏中,能否对旋律的语气自如表达的重要因素,也是古筝演奏歌唱性的重要问题。对于弹弦乐器的古筝,要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必须运用古筝的各种技巧来完成。除常用的花指和游摇等技法外,还要使用变化多端的颤按推揉等技巧来辅助。他在演奏中,时而轻吟细揉、稳抓慢弹,似流水欢歌;时而暴风骤雨,淋漓酣畅,如奔扑洞穿,好似一条长线把粒粒珠玉穿连起来,让乐韵的流泻是那么自然、清畅。我们知道,古筝最善长的技巧是“按滑音”,而音乐来自于语言,人类语言自然带有滑音,滑音是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滑音的不同使得古筝演奏有特点、有辨识度。此外,他强调古筝演奏中要心随手唱,因为,内心的歌唱是弹奏者内心音乐听觉的反映。它是指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并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听觉想象的能力。这样演奏起来,琴随心声,悠扬委婉。
  三
  王中山在他的教学中,一贯主张因人施教,他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掌握技术同样重要。他尤其注重教师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主张发挥各种教学方法,不囿于一家一法,而应博采众长,以免被一种演奏方法捆住了学生的手脚。王中山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专业教师,在他身上有着两种魅力,一是人格魅力,二是学识魅力。他说,想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首先应该是人格之师,其次是学识之师。
  器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必须通晓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王中山在教授古筝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倾听,然后再教学生如何弹奏,他认为学会如何“听”,往往比学会如何“弹”更为重要。因此,王中山说,一个演奏者若没有“听”的概念和认知,就谈不上主动且生动的表达。他还常常在教学中用富有感情地对于乐曲的哼唱,或现身说法的示范演奏,使学生得到启发和真传。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他,演奏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他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要领又要示范演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格修为。
  王中山曾说:对演奏家来说,精湛技巧的本身并非目的,而只是达到最高演绎境界的手段。他的演奏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去寻找曲中的哲思和永恒之美。如果没有高远的胸襟,就没有如此动人的乐声。古人曰:“气厚乃苍,神和乃润”,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内心的充实,才有演奏中的充实,才能有作品内在的充实;有了内心的高度,才能有艺术境界的高度和艺术生命的高度,才能真正完成“以技入境”的演奏高度。这些都是他在探求古筝艺术的实践中,既承袭传统,又师古不泥,换言之,师古人而后师造化,这就是继承中国民乐的不二法门。   四
  王中山不仅是教学育人的导师,更是一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他的筝艺与他的深度追求和广博修养相关,他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娴熟的弹奏技巧和激情的演奏风格,使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独立的艺术之路。王中山说:古筝教学离不开实践,特别是表演专业,舞台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只有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精神相结合,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时代艺术样式,才能成为民族艺术延续其生命力的有效方式。
  《溟山》《望秦川》《晓雾》是由王中山创作并演奏的三首筝曲。曲中既有溟濛空灵的白描勾勒,又有八百里秦川的激情澎湃。两首乐曲寓意含蓄、内涵深远。尤其他在古筝上的轻按细揉、回滑清幽、跃然回梁、丝丝扣扣的演奏,让人回味无穷。不禁使我想起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道:“隐以复意为功,秀以卓绝为巧”。说的是作品要有含蓄之美,艺术才能产生隐秀的魅力。否则,就达不到“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他潜心研究古筝的深层性能,充分显示出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智慧与认知能力。
  是他将作品置于现代语境下来审视、切入,使古筝的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人的理念有效地整合,使其融会在传统元素与现代意味中,寻找到最自然的融合方式,才创作出的筝曲佳作。第一首成功地展现了古筝的丰富表现力和优美的音色;第二首以动感的构图描绘出八百里秦川的乡土情怀,大西北人的潜质。笔者十分欣赏《晓雾》一曲,透过古筝其独步天下的秀美音色流淌而出的描述,让听众在虚拟之中感受到晨雾中京城的人文与景物。在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实”,也没有绝对的“虚”,无论“实”与“虚”都是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关系。因此,无论音乐或美术作品中常常都会出现这种写意的笔触。可见他的创作与演奏是深沉的,有着美学的厚重感,它们经得起人们的咀嚼与品味。
  五
  重视理论研究是他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技能教学中更为重要,因为技巧的训练与掌控,若无理论作支撑,往往会出现一定的盲目性,使技术变成了无源之水,而缺乏生命力。我认真阅读过王中山发表的古筝教学笔记,既有理性的高度,又有实用性强的价值。好似是在他艺术修为的根茎上结出的两个不同的果实,互为注脚,却同根相连,实属难得。
  他在教授传统名曲时,常常对乐曲的地域、背景、特色以及演奏方法和风格穿插其中,让学生在掌握科學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守望、有拓展、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与乐曲表达内容相融汇。例如他在教授《秦桑曲》《山坡羊》两首乐曲时,前一首是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后一首则是“郑卫”之音的河南筝,乐曲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千差万别。《秦桑曲》的音调是根据陕西碗碗腔衍化而来。他从曹植的“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的诗句中知道秦筝是激越和低迥并重。通过他对乐曲中左右手各种演奏技法的准确把握,把复杂的乐曲内容和音乐主人公的思念之苦、盼团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变成了立体的“弦上诗章”。《山坡羊》是一首河南民间乐曲,旋律为中州韵,曲调明快,朗朗上口。原曲中多用大颤、大滑、游摇等演奏技法,使乐曲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此外,他演奏的客家传统名曲《出水莲》,更是意味深长。王中山在此曲演奏中,不仅懂得弹“莲”就是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他深知在赏花的外表之余,还要深入地产生许多联想,也就是赋于无情之花以有情之意。演奏中他运用左手的“按”“颤”“滑”等技巧来配合右手多变的音色,流畅自然、虚实相生。在他的演奏中,那五声音阶琶音如行云流水般的波光云影,仿佛听到了人们赞赏莲花磊落大方姿色的间时,还隐含着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德,为听众创造了一幅水光荷影、清高脱俗的美丽画卷。王中山说,他弹奏《出水莲》如同欣赏莲花的色、香、韵,这是中国传统的赏花标准,更是他演奏此曲的艺术追求。
  他的示范演奏出手不凡。在这几首乐曲中,无论力度、速度、音准、音色都达到了一定的准确性。加上他热情深溢的情感和适度的形体动作,使乐曲来去自如,又是那样的自然、清畅,显示出他良好的演奏素质和驾驭能力。他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令一众学生叹服。
  结 语
  王中山深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现代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要让中国民乐活起来,传下去,很大程度要依靠传统曲目去维系,新曲目去传承,传统曲目是历史的积淀,新曲目是当今的传承。他从事音乐教育多年,也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因此,他从美学视角,探寻着古筝表演艺术的境界是“内美”,表现在演奏家的“行韵造腔”里。“行韵”是“功力”,“造腔”是学养。君不见,古人有“功夫在诗外”之说吗?我们在他的教学与演奏中看到,他积极探索,寻求跨越古今的路径。从而拉近了古筝艺术与当代审美趣味的距离。这也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笃行力学、默默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其他文献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寿春①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寿春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也逐渐增多。作为目前全国保存完整的两座古代城墙之一的寿春,境内古迹甚多,楚文化遗韵浓厚,文化旅游景点繁多,且是中国“书法之乡”,在当下访古探幽的文化旅游背景下,寿春的特色日益显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对乡土题材作品的特定需求也势在必行,而寿春境内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遗存较多,传统音乐资源蕴藏丰富,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便捷同时也更加得枯燥而单调,综艺节目就好像滴落在白开水中的色素,为生活带来了些许的颜色,逐渐“霸占”了人们所有的屏幕。近期的一档综艺《追光吧!哥哥》因其打破年龄壁垒和流量界限,集结21位当红或曾经当红的男艺人竞争成团,冲破了其他类综艺的“围追堵截”,赫然占领了“微博”热搜。  很多网友评论《追光吧!哥哥》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异曲同工”,虽然我没有看过“姐姐”
期刊
作者简介:王世林,江苏省连云港市人,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副研究馆员。  他自幼酷爱画画,青年時代在西北边疆当兵,曾为所在部队画了大量的军旅宣传画。后拜国画名家王宏喜先生为师学习国画人物,兼修花鸟山水,又博取众长刻苦研习国画艺术。  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学会副会长、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画师。其艺术成就和作品分别入编《全国青年艺术家词典》《文化月刊》《中国翰墨名家》《中
期刊
千万别老而不达    在这座小城里,我算得上一个文化名人,画了三十多年的画,职称上了“正高”。退休后文化馆长虽然不当了,但在市美协还挂了一个名誉主席职务。平时,市文艺界凡有活动,都要给我送上大红请柬,赴宴坐上席,电视上露露脸,开会安排讲几句话,居然掌声不断。应该说,晚年的日子是够滋润了,可是,却常有烦恼袭上心头。   譬如,那次在全市美术作品大奖赛颁奖会上,我对那个获一等奖作者的创作倾向很善
期刊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来自于孔子对两位弟子的评语:“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这就是心理學中的首应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会在之后的交往互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固然有着一定的道理和经验所在,但难免会有失偏颇。用一句曾
期刊
2019年7月4日,“世界首签——奇美博物馆与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资源共享”签约仪式在台南奇美博物馆举行。共享资源涵盖世界主流制琴领域的学术与文化内容,以及馆藏提琴研究共100GB、6万8千页,内容广泛,自成体系,史无前例。目前,其数码资源已供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师生以及历届系友们无偿查询与学习。在此之前,这家享誉世界的博物馆不曾与世界上任何一家单位有过资源共享的签约经历,同中央
期刊
国家标准《钢琴》修订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在杭州召开  9月16日,国家标准《钢琴》修订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  会议上宣读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推荐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19号)》内容和全国乐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关于修订钢琴国家标准的函》内容。此次标准修订的计划号20212031-T-607。  会议上成立了国家标准《钢琴》修
期刊
春节前几天, 43岁著名音乐人赵英俊英溘然辞世。一时间,多少人为这位音乐奇才的离开扼腕叹息。由他“操刀”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主题歌——《送你一朵小红花》瞬间成为网络热歌,这首赵英俊从来没有运用过的单段体歌曲,是他第一次写这样的作品,竟也成了写照他人生结局的挽歌。  耐人寻味的“小作文”  翻看他还未关闭的微博空间,有一篇关于他创作《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首作品的创作感言。此时边听歌曲,边看他留下的
期刊
摘要:16世纪晚期西方音乐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相互影响至今,形成了许多风格独特多样的钢琴作品。初期中国的作曲家们多以西方作曲技巧加以中国调式调性及旋律相融进行创作。随着19世纪民族乐派的兴起,中国的作曲家们不断从本民族出发,寻找创作素材,立足于创作具有“本土性”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例如《牧童短笛》《快乐的女战士》《采茶扑蝶》等等,其中朱践耳的《南国印象》是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创作素材
期刊
初识慧鹏式琴  广陵琴派刘扬先生曾在京教授过琴艺,先生准备返回扬州之前给我一个电话号码,告诉我这是他的得意门生朱慧鹏的联系方式,说他学到了广陵琴派的精髓,我可以先跟他学琴,有机会再到扬州学习。我将电话号码记在了本子上,直到十年之后,我和朱兄慧鹏因“清角”琴而首次相遇,一见如故,对古琴的认识和理解志趣相投,交流日渐增多,之后开始共同研斫古琴,如今已成首张“无极”琴(图1)。  “无极”琴,慧鹏式,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