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如今网上订购图书、音像制品等都很方便,价钱也不贵,但在纽约喜欢使用免费公共图书馆的人不少,据统计,每年仍在1500万以上。
这些人喜欢使用图书馆似乎并不关乎收入水平或年龄、文化背景,而更关乎个人习惯。我在图书馆里就常见背着Prada大包、穿裘皮大衣的年轻女士,抱着一摞一摞的书或借或还。习惯也有可能是自小养成的,因为现在几乎每家分馆都设有儿童阅览室。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泡星巴克,可图书馆不带任何商业气息的书香,也不容易被取代。特别是曼哈顿的老馆,不少已是地标建筑,窄窗穹顶老木头,自有一种离世之幽情。
当然分馆多,外加互联网辅助,从图书馆借阅不费周折,也是能保留下固定用户群的一个原因。只是借阅流程缓慢,不大适于心急的人。不过话说回来,看书又有什么可心急的呢?目前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方式是用户先在网上预借,指定系统将所借书籍或DVD送至某家分馆。书到分馆后,系统即以电子邮件通知用户去取。一般书的借阅期限为三周,音像制品为一周,到期可以在网上续借。还书可以到任意一家分馆,逾期一天罚款一元。
十几年来,我被罚的次数不多,最高一次5元。我的好朋友朱莉亚却几乎次次挨罚,缴给图书馆的钱足够她买几本新书或碟的了。对比她,我甚为自己的“守规矩”而骄傲,也颇自豪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那天她的书到期,看她又没有急着去还的意思,我禁不住催她,可她说,没事儿,我愿意被罚。我问为什么,她说,反正图书馆罚的款也是要用在改善图书馆和教育事业的,缴罚款就等于捐助了教育,因此她乐意被罚。后来我注意到不少美国人似乎都有这意思,他们的罚款清单常常几页、十几页长!
是的,“捐”这个词对他们大概就像“吃”一样自然,公共图书馆本来就是捐来的嘛。可在我们幼年的知识结构里,这个字从没出现过,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恐怕还真需要点时间。
(阿雅摘自《南方都市报》)
这些人喜欢使用图书馆似乎并不关乎收入水平或年龄、文化背景,而更关乎个人习惯。我在图书馆里就常见背着Prada大包、穿裘皮大衣的年轻女士,抱着一摞一摞的书或借或还。习惯也有可能是自小养成的,因为现在几乎每家分馆都设有儿童阅览室。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泡星巴克,可图书馆不带任何商业气息的书香,也不容易被取代。特别是曼哈顿的老馆,不少已是地标建筑,窄窗穹顶老木头,自有一种离世之幽情。
当然分馆多,外加互联网辅助,从图书馆借阅不费周折,也是能保留下固定用户群的一个原因。只是借阅流程缓慢,不大适于心急的人。不过话说回来,看书又有什么可心急的呢?目前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方式是用户先在网上预借,指定系统将所借书籍或DVD送至某家分馆。书到分馆后,系统即以电子邮件通知用户去取。一般书的借阅期限为三周,音像制品为一周,到期可以在网上续借。还书可以到任意一家分馆,逾期一天罚款一元。
十几年来,我被罚的次数不多,最高一次5元。我的好朋友朱莉亚却几乎次次挨罚,缴给图书馆的钱足够她买几本新书或碟的了。对比她,我甚为自己的“守规矩”而骄傲,也颇自豪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那天她的书到期,看她又没有急着去还的意思,我禁不住催她,可她说,没事儿,我愿意被罚。我问为什么,她说,反正图书馆罚的款也是要用在改善图书馆和教育事业的,缴罚款就等于捐助了教育,因此她乐意被罚。后来我注意到不少美国人似乎都有这意思,他们的罚款清单常常几页、十几页长!
是的,“捐”这个词对他们大概就像“吃”一样自然,公共图书馆本来就是捐来的嘛。可在我们幼年的知识结构里,这个字从没出现过,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恐怕还真需要点时间。
(阿雅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