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地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的很多的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结合自己二十年教学经验,浅谈在体育与健康课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规范行为;指导行为;激励行为;养成行为
一、编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老师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老师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地。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緊密配合,也就是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黄爱萍.浅谈体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成才之路,2010(5):60.
[2]王晖.浅谈德育在体育大课间中的渗透:体育大课间与德育教育整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南风,2016(3Z).
[3]杨伟.浅谈在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7(9).
[4]刘静.浅谈体育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5):50.
作者简介:
田应琼,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贵定县德新小学。
关键词:规范行为;指导行为;激励行为;养成行为
一、编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老师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老师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地。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緊密配合,也就是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黄爱萍.浅谈体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成才之路,2010(5):60.
[2]王晖.浅谈德育在体育大课间中的渗透:体育大课间与德育教育整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南风,2016(3Z).
[3]杨伟.浅谈在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7(9).
[4]刘静.浅谈体育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5):50.
作者简介:
田应琼,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贵定县德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