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而通过对基础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理解、掌握,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智力;情感;意志;性格;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17-02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习品质的培养呢,以下是初步探索后的一些体会。
一个人所具备的学习品质是经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因而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低年级的学生刚人校门,对于最基本的学习上的习惯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最基础的学习品质来培养,象上课时应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写作业要认真、仔细,字要工整,不拖沓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品质,各方面的能力也强了许多,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重点就应放在“方法”上了。象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求异思维等学习品质。
从要求上讲,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其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目的是什么?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主动、多样、个性层面上不断发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进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我们付出精心的劳动,我认为:同一个学习品质对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随着学生的“进程”不断改变其要求。以“上课认真听讲”为例,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提的要求重心应在“专心”上,即一心不二用,要做到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时能专心倾听,不做与其无关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此时就可提高要求了:不仅要会听,而且还要会思考,比如倾听了同学的发言,要自觉地与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或能从倾听中受到启发,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完善或修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包。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更不能心急,须通过长期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定势。我认为构建学习品质的过程是一个“接受信息-——被动理解——主动应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何才能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我采用了两种训练方式,其一是“说教式”。顾名思义,“说教式”就是通过老师反复的说教或提醒让学生对一些学习品质建立表象进而努力去照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小学生具有记忆占优势和机械记忆能力强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说教或提醒来达到让学生记忆的目的。记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又是行动的先导,它能激励人根据自认为正确的理论、观念去行动。其二是“操练式”。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断的训练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一些学习品质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思维定势并逐渐形成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只有在人们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当客观现实成为主体实践对象的时候,人们才能对此有所认识和理解,才能产生利用它和改造它的需要,它也才能成为人们丰富的心理内容,我们构建小学生的学习品质,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有些学习品质的内容一说学生就能建立起表象,但也有一些学习品质内容仅通过说教学生不能建立表象,不能建立表象,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没有认识和理解又怎能行动呢?比如“合作学习”,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对这一学习品质学生完全不了解,他又怎么会去用呢。反过来,如果我们借助课堂这一平台,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实际操练中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合作学习”的丰富的表象和想象,而且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学生会亲身经历合作的过程,并从中享受合作的快乐与欣喜,还有什么能比他们的亲身体验更让他们印象深刻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小学生往往对新奇、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会想方设法地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有时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忘我的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融汇、渗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我是这样做的: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我将全班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优、良、中、差互补搭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进而形成自己管理。
3、建立评价机制
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虽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也不妨在这艰苦的道上营造出一些让人愉悦,开心而又回味无穷的氛围来。在语言上对学生提要求变“生硬”为“温柔”,变“责备”为“激励”,例如“只要坚持你肯定行”、“以后你肯定不会差作业了”、“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只要你有决心”。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设计评价表。借助评价表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培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我们需要对哪个学生进行某些学习品质的培养,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列在评价表里,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段里对照评价表里的内容去要求自己。例如,我班有个孩子贪玩、好动、爱闯祸,管不住自己。结合他的特点,我给他单独设计了评价表。这些恰恰制约到他,迫使他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前,他老是忘记写作业,现在“每次作业能按时完成且准确率高”促使他改掉了这一不良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同伴合作学习,活化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等方法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而通过对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促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智力;情感;意志;性格;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17-02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习品质的培养呢,以下是初步探索后的一些体会。
一个人所具备的学习品质是经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因而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低年级的学生刚人校门,对于最基本的学习上的习惯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最基础的学习品质来培养,象上课时应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写作业要认真、仔细,字要工整,不拖沓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品质,各方面的能力也强了许多,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重点就应放在“方法”上了。象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求异思维等学习品质。
从要求上讲,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其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目的是什么?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主动、多样、个性层面上不断发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进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我们付出精心的劳动,我认为:同一个学习品质对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随着学生的“进程”不断改变其要求。以“上课认真听讲”为例,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提的要求重心应在“专心”上,即一心不二用,要做到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时能专心倾听,不做与其无关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此时就可提高要求了:不仅要会听,而且还要会思考,比如倾听了同学的发言,要自觉地与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或能从倾听中受到启发,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完善或修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包。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更不能心急,须通过长期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定势。我认为构建学习品质的过程是一个“接受信息-——被动理解——主动应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何才能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我采用了两种训练方式,其一是“说教式”。顾名思义,“说教式”就是通过老师反复的说教或提醒让学生对一些学习品质建立表象进而努力去照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小学生具有记忆占优势和机械记忆能力强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说教或提醒来达到让学生记忆的目的。记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又是行动的先导,它能激励人根据自认为正确的理论、观念去行动。其二是“操练式”。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断的训练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一些学习品质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思维定势并逐渐形成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只有在人们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当客观现实成为主体实践对象的时候,人们才能对此有所认识和理解,才能产生利用它和改造它的需要,它也才能成为人们丰富的心理内容,我们构建小学生的学习品质,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有些学习品质的内容一说学生就能建立起表象,但也有一些学习品质内容仅通过说教学生不能建立表象,不能建立表象,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没有认识和理解又怎能行动呢?比如“合作学习”,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对这一学习品质学生完全不了解,他又怎么会去用呢。反过来,如果我们借助课堂这一平台,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实际操练中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合作学习”的丰富的表象和想象,而且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学生会亲身经历合作的过程,并从中享受合作的快乐与欣喜,还有什么能比他们的亲身体验更让他们印象深刻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小学生往往对新奇、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会想方设法地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有时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忘我的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融汇、渗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我是这样做的: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我将全班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优、良、中、差互补搭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进而形成自己管理。
3、建立评价机制
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虽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也不妨在这艰苦的道上营造出一些让人愉悦,开心而又回味无穷的氛围来。在语言上对学生提要求变“生硬”为“温柔”,变“责备”为“激励”,例如“只要坚持你肯定行”、“以后你肯定不会差作业了”、“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只要你有决心”。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设计评价表。借助评价表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培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我们需要对哪个学生进行某些学习品质的培养,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列在评价表里,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段里对照评价表里的内容去要求自己。例如,我班有个孩子贪玩、好动、爱闯祸,管不住自己。结合他的特点,我给他单独设计了评价表。这些恰恰制约到他,迫使他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前,他老是忘记写作业,现在“每次作业能按时完成且准确率高”促使他改掉了这一不良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同伴合作学习,活化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等方法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而通过对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促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