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品质,路基施工则是城市道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路基的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道路工程的质量。本文阐述了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探讨了市政道路路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质量要求;处理技术
引言:
在道路建设中,路基是道路结构的基础,路基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道路的质量和整体性能。随着时代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城市中各种交通道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施工时,路基作为道路整体结构的核心基础,其质量对路面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道路路基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编制,精心组织工程施工,才能使修建的路基牢固稳定,进而才能满足市政道路的高质量要求。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施工时,路基是耗时最长且投资最大的施工工程,因此为了市政道路的整体质量提升,应该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严格遵循市政道路的施工程序,从源头抓起,提高路基的质量水平。
一、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的质量要求
1、结构稳定性
路基工程施工要确保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了避免路基结构在行车负荷过程发生整体性失稳,导致路基变形,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稳固路基的整体结构。
2、强度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还要求确保道路路基的强度。为防止道路路基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变形,要确保道路路基具有足够满意的强度。
3、水温稳定性
道路路基在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共同作用下,会显著降低路基的强度。尤其是在北方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受到水温状况变化的影响,道路路基将会产生周期性的冻融现象,形成翻浆和冻胀,这就使得道路路基的强度急剧性下降。必须要使路基的水温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就能保证即使是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路基的强度也不会随之显著降低。
二、市政路基施工
1、路基施工测量和放样
(1)测量要点
在施工开始之前按照图纸及其相关规定对工程及线路进行复测,增设和核对控制桩及水准点,并且绘制与测量路线的横断面,记录其测量结果并整理成资料报送给监理工程师进行签字审查认可。在测量放线之前还必须检测所使用的仪器。查看仪器是否存在损坏情况,以及仪器精度是否达到合理要求,只有字所有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够开展实际的施工测量工作。
(2)操作要点
首先必须要认真了解和熟悉图纸,在复测之后检查其与设计是否有误;其次是为了满足施工期间应用的需要,还要在中线复测中相应增设加桩的地面标高和临时水准基点标高;然后在执行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操作时,测量的误差值必须要满足合理的规范要求,此外,还应该确保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从而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以及几何尺寸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最后还必须考虑到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以避免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路基挖方
对路基用地范围建筑物有好处的做法是,依据土质情况做好防渗工作,砌体和障碍物,在开挖之前需要让截水沟和排水沟保持通畅排水,在对其交通和排水作出妥善的安排之后拆除;在开挖过程中进行分层开挖,在挖方作业中不可对邻近的所有结构物产生损坏或者干扰且一定要保证边坡的稳定。在土方开挖中用自卸汽车运输加上挖掘机开挖两者配合使用,地质较复杂的地方开挖使用人工工作。挖方材料在尽可能经过检验合格之后使用,且在开挖过程中保证路基排水畅通。在开挖过程中,注意边坡的稳定性,禁止掏洞取土,不可乱挖超挖,开挖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开挖。一定依按标高施工、放样的坡度,避免超挖或者少挖,发生浪费或者造成返工。路堑挖土边坡和施工要求与填土边坡相似。若在施工中遇到土质变化需要修改施工时要及时报批。对砾类土边坡,施工中依据土壤、地质水文等因素确定坡度,一般边坡高、湿度大时,用比较缓的坡度
3、路基填筑
第一,测定路基中线并加密中桩,测出标高,放出坡脚桩,桩上注明桩号,标上填筑高度。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草皮,树根,淤泥,积水,并翻松,平整压实地基,经检验认可,测量实测填前标高后,才上土填筑路基。第二,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要求挖成台阶后填筑,台阶宽2m,高1m,台阶向内4%倾斜,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作特殊处理,防止路堤沿基底滑动。采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填筑路堤,根据压实设备和技术规范确定压实厚度,压实厚度控制每层不超过20cm。第三,路基填方的挖、装、运均采用机械化施工,用挖装机械配备自卸汽车运土,按每延米用土量严格控制卸土,推土机把土摊开,平地机整平,严格控制松铺厚度。当路基填土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可在取土场晾晒,也可在路基上用铧犁翻拌晾晒;当含水量不足时,可用水车洒水补充,使填土达到最佳含水量的要求,确保达到压实度标准。第四,路基碾压前应再次检测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首先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用平地机刮一遍,然后根据试验段得到的压实工序和碾压遍数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直达到密实度要求。压路机的振动频率控制在30Hz-45Hz的范围,过大的振动频率会降低压实效果,压路机的振幅控制在0.7mm-1.8mm,在达到试验段的碾压遍数后,检查压实度效果。碾压时第一遍不开动振动,采用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压路机最大行驶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先压两边再压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侧,纵向进退式进行。碾压时轮迹重叠0.3m,横向接头时振动压路机重叠0.4m-0.5m。达到無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第五,预压完成后,再根据设计标高按设计要求整理路槽,修整边坡,防护,确保路堤填筑质量和稳定性。
4、路基压实
(1)压实应先边后中,以便形成路拱;先轻后重,以适应逐渐增长的土基强度;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动。同时应在碾压前,先整平,由路中线向路堤两边整成2%-4%的横坡。在弯道部分碾压时,应由低的一侧边缘向高的一侧边缘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横坡。前后两次轮迹需重叠12到20cm。应特别注意控制压实均匀,以免引起不均匀沉陷。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层压实的压实厚度每层不应超过20cm。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类材料,不得混填。出现路基弹簧土时,应将弹簧部分挖出晒干后再回填。路基边坡应同路基一起全断面分层填筑压实。
(2)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保证达到压实标准。由于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使路面产生病害。防治办法就是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分别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压实试验,压实实验要准确,应通过铺筑试验路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确保压实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验纵横坡度,保证每层土的厚度均匀,压实度均匀,坚持桥头涵洞处规范填土,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5、路基的养生与养护
为得到高强度,基层施工需要湿养。避免把表面吸料冲掉,养护时不可用洒水车在表面直接喷洒,多数用土用布覆盖,在覆盖物上洒雾状水或低压浇水,并加强边角接缝处的养护。表面很快出现干燥现象,是由于基层混合料含水量低,所以稍一脱水,则会发生不好的影响,使混合料的强度大大降低,产生太多的表面裂缝,因此需要保证一周内混合料表面湿润。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要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就一定会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2]王晓磊.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提高[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3]吉金凤.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质量要求;处理技术
引言:
在道路建设中,路基是道路结构的基础,路基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道路的质量和整体性能。随着时代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城市中各种交通道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施工时,路基作为道路整体结构的核心基础,其质量对路面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道路路基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编制,精心组织工程施工,才能使修建的路基牢固稳定,进而才能满足市政道路的高质量要求。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施工时,路基是耗时最长且投资最大的施工工程,因此为了市政道路的整体质量提升,应该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严格遵循市政道路的施工程序,从源头抓起,提高路基的质量水平。
一、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的质量要求
1、结构稳定性
路基工程施工要确保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了避免路基结构在行车负荷过程发生整体性失稳,导致路基变形,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稳固路基的整体结构。
2、强度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还要求确保道路路基的强度。为防止道路路基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变形,要确保道路路基具有足够满意的强度。
3、水温稳定性
道路路基在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共同作用下,会显著降低路基的强度。尤其是在北方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受到水温状况变化的影响,道路路基将会产生周期性的冻融现象,形成翻浆和冻胀,这就使得道路路基的强度急剧性下降。必须要使路基的水温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就能保证即使是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路基的强度也不会随之显著降低。
二、市政路基施工
1、路基施工测量和放样
(1)测量要点
在施工开始之前按照图纸及其相关规定对工程及线路进行复测,增设和核对控制桩及水准点,并且绘制与测量路线的横断面,记录其测量结果并整理成资料报送给监理工程师进行签字审查认可。在测量放线之前还必须检测所使用的仪器。查看仪器是否存在损坏情况,以及仪器精度是否达到合理要求,只有字所有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够开展实际的施工测量工作。
(2)操作要点
首先必须要认真了解和熟悉图纸,在复测之后检查其与设计是否有误;其次是为了满足施工期间应用的需要,还要在中线复测中相应增设加桩的地面标高和临时水准基点标高;然后在执行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操作时,测量的误差值必须要满足合理的规范要求,此外,还应该确保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从而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以及几何尺寸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最后还必须考虑到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以避免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路基挖方
对路基用地范围建筑物有好处的做法是,依据土质情况做好防渗工作,砌体和障碍物,在开挖之前需要让截水沟和排水沟保持通畅排水,在对其交通和排水作出妥善的安排之后拆除;在开挖过程中进行分层开挖,在挖方作业中不可对邻近的所有结构物产生损坏或者干扰且一定要保证边坡的稳定。在土方开挖中用自卸汽车运输加上挖掘机开挖两者配合使用,地质较复杂的地方开挖使用人工工作。挖方材料在尽可能经过检验合格之后使用,且在开挖过程中保证路基排水畅通。在开挖过程中,注意边坡的稳定性,禁止掏洞取土,不可乱挖超挖,开挖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开挖。一定依按标高施工、放样的坡度,避免超挖或者少挖,发生浪费或者造成返工。路堑挖土边坡和施工要求与填土边坡相似。若在施工中遇到土质变化需要修改施工时要及时报批。对砾类土边坡,施工中依据土壤、地质水文等因素确定坡度,一般边坡高、湿度大时,用比较缓的坡度
3、路基填筑
第一,测定路基中线并加密中桩,测出标高,放出坡脚桩,桩上注明桩号,标上填筑高度。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草皮,树根,淤泥,积水,并翻松,平整压实地基,经检验认可,测量实测填前标高后,才上土填筑路基。第二,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要求挖成台阶后填筑,台阶宽2m,高1m,台阶向内4%倾斜,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作特殊处理,防止路堤沿基底滑动。采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填筑路堤,根据压实设备和技术规范确定压实厚度,压实厚度控制每层不超过20cm。第三,路基填方的挖、装、运均采用机械化施工,用挖装机械配备自卸汽车运土,按每延米用土量严格控制卸土,推土机把土摊开,平地机整平,严格控制松铺厚度。当路基填土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可在取土场晾晒,也可在路基上用铧犁翻拌晾晒;当含水量不足时,可用水车洒水补充,使填土达到最佳含水量的要求,确保达到压实度标准。第四,路基碾压前应再次检测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首先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用平地机刮一遍,然后根据试验段得到的压实工序和碾压遍数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直达到密实度要求。压路机的振动频率控制在30Hz-45Hz的范围,过大的振动频率会降低压实效果,压路机的振幅控制在0.7mm-1.8mm,在达到试验段的碾压遍数后,检查压实度效果。碾压时第一遍不开动振动,采用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压路机最大行驶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先压两边再压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侧,纵向进退式进行。碾压时轮迹重叠0.3m,横向接头时振动压路机重叠0.4m-0.5m。达到無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第五,预压完成后,再根据设计标高按设计要求整理路槽,修整边坡,防护,确保路堤填筑质量和稳定性。
4、路基压实
(1)压实应先边后中,以便形成路拱;先轻后重,以适应逐渐增长的土基强度;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动。同时应在碾压前,先整平,由路中线向路堤两边整成2%-4%的横坡。在弯道部分碾压时,应由低的一侧边缘向高的一侧边缘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横坡。前后两次轮迹需重叠12到20cm。应特别注意控制压实均匀,以免引起不均匀沉陷。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层压实的压实厚度每层不应超过20cm。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类材料,不得混填。出现路基弹簧土时,应将弹簧部分挖出晒干后再回填。路基边坡应同路基一起全断面分层填筑压实。
(2)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保证达到压实标准。由于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使路面产生病害。防治办法就是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分别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压实试验,压实实验要准确,应通过铺筑试验路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确保压实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验纵横坡度,保证每层土的厚度均匀,压实度均匀,坚持桥头涵洞处规范填土,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5、路基的养生与养护
为得到高强度,基层施工需要湿养。避免把表面吸料冲掉,养护时不可用洒水车在表面直接喷洒,多数用土用布覆盖,在覆盖物上洒雾状水或低压浇水,并加强边角接缝处的养护。表面很快出现干燥现象,是由于基层混合料含水量低,所以稍一脱水,则会发生不好的影响,使混合料的强度大大降低,产生太多的表面裂缝,因此需要保证一周内混合料表面湿润。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要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就一定会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2]王晓磊.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提高[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3]吉金凤.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