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一档节目唤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典诗词的复兴,正如中国文化厚积而薄发的特性,更需要在积累之后,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章
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伴随2017年的春节,火爆荧屏。一位年仅16岁的上海女高中生武亦姝的夺冠,更是引爆了人们关于古典诗词的种种话题。很多人甚至夸赞她是“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场复兴。
当然,《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春节火爆荧屏,原因就在于这档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节目唤起了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而产生出了强烈的共鸣。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里,上至庙堂,下至坊间,诗歌无处不在。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舜帝就开始命人创制典乐。《尚书·舜典》里记载了舜帝对于诗的理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在后来的夏、商、周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在开口说话之前,必以“诗云”来作为自己志向的表达。由孔子所整理的《诗经》三百篇,不仅是中国诗歌的鼻祖,还是后世人们必学的经典。
当诗歌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朝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伟大的诗人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也几乎人人颂诗,人人写诗。继而由诗发展出了词,由词发展出了曲,把无数个曲编排在一起,便成为了戏,成了中国人对于人间万象的演绎。
与所有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同时还是哲学的,美学的,历史的……中国的诗人词人们,往往是通过对某种意境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于诗词之中。因而,作为一种有着多重意向的文化符号,诗词又有着其极为复杂的含义。对于诗词的理解、对于诗人词人的情怀表达、对于诗词背后的故事,进而对于诗词的创作,都是人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需要掌握的技艺。
中国的文人们很早就开始了以诗词为内容的游戏。一方面是因为唐宋的科举考试中有着关于诗的内容,玩游戏便也有着温习功课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在考察文人们的积累。千百年来的文化大咖们无一不是对前人先贤的诗文倒背如流的。这便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厚积而薄发。只有在深厚的积累之上,才有可能喷薄而发,脱口成章。
千百年来的中国家庭,无不以诗礼传家。背诗几乎成为了中国孩子的共同记忆。很多时候,往往是孩子刚一学会说话,便开始了对于诗歌的背诵。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可谓是汉语言的入门,在无关文字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对音韵与词藻的启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对于诗词的记忆并不陌生,尽管是有口无心的背诵,但在语言与心灵的成长过程中,诗词早已植根在心里了,成为了传世的烙印。
由清人孙洙所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正是在秉承了《诗经》的传统之上,遴选出符合中庸之道,有助于正風俗,明人伦,且符合唐诗精神的诗歌三百零十一首,以此作为中国孩子的开蒙读物,而这也成为了此后每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因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诗词世代传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诗词、对于诗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记忆与解读。当一档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节目出现时,无论是场上的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参与一场共同的考试,考察的正是自己从小到大对于诗词的记忆与积累。
于是,在十场比赛之后,当一个16岁的女高中生成为冠军,人们自然会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与嘉奖的夸赞。因为她战胜的不仅是赛场的百人团和对手们,她战胜的还有电视机前那些共同参与诗词记忆考试的观众们。在中国古典诗词这个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里,她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然而,背诵只是掌握古典诗词的入门。正如中国文化厚积而薄发的特性,要想迎来一场古典诗词的真正复兴,我们更要在积累之后,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章。
(作者系知名历史写作者、《寻路四大名著》作者)
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伴随2017年的春节,火爆荧屏。一位年仅16岁的上海女高中生武亦姝的夺冠,更是引爆了人们关于古典诗词的种种话题。很多人甚至夸赞她是“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场复兴。
当然,《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春节火爆荧屏,原因就在于这档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节目唤起了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而产生出了强烈的共鸣。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里,上至庙堂,下至坊间,诗歌无处不在。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舜帝就开始命人创制典乐。《尚书·舜典》里记载了舜帝对于诗的理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在后来的夏、商、周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在开口说话之前,必以“诗云”来作为自己志向的表达。由孔子所整理的《诗经》三百篇,不仅是中国诗歌的鼻祖,还是后世人们必学的经典。
当诗歌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朝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伟大的诗人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也几乎人人颂诗,人人写诗。继而由诗发展出了词,由词发展出了曲,把无数个曲编排在一起,便成为了戏,成了中国人对于人间万象的演绎。
与所有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同时还是哲学的,美学的,历史的……中国的诗人词人们,往往是通过对某种意境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于诗词之中。因而,作为一种有着多重意向的文化符号,诗词又有着其极为复杂的含义。对于诗词的理解、对于诗人词人的情怀表达、对于诗词背后的故事,进而对于诗词的创作,都是人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需要掌握的技艺。
中国的文人们很早就开始了以诗词为内容的游戏。一方面是因为唐宋的科举考试中有着关于诗的内容,玩游戏便也有着温习功课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在考察文人们的积累。千百年来的文化大咖们无一不是对前人先贤的诗文倒背如流的。这便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厚积而薄发。只有在深厚的积累之上,才有可能喷薄而发,脱口成章。
千百年来的中国家庭,无不以诗礼传家。背诗几乎成为了中国孩子的共同记忆。很多时候,往往是孩子刚一学会说话,便开始了对于诗歌的背诵。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可谓是汉语言的入门,在无关文字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对音韵与词藻的启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对于诗词的记忆并不陌生,尽管是有口无心的背诵,但在语言与心灵的成长过程中,诗词早已植根在心里了,成为了传世的烙印。
由清人孙洙所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正是在秉承了《诗经》的传统之上,遴选出符合中庸之道,有助于正風俗,明人伦,且符合唐诗精神的诗歌三百零十一首,以此作为中国孩子的开蒙读物,而这也成为了此后每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因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诗词世代传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诗词、对于诗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记忆与解读。当一档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节目出现时,无论是场上的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参与一场共同的考试,考察的正是自己从小到大对于诗词的记忆与积累。
于是,在十场比赛之后,当一个16岁的女高中生成为冠军,人们自然会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与嘉奖的夸赞。因为她战胜的不仅是赛场的百人团和对手们,她战胜的还有电视机前那些共同参与诗词记忆考试的观众们。在中国古典诗词这个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里,她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然而,背诵只是掌握古典诗词的入门。正如中国文化厚积而薄发的特性,要想迎来一场古典诗词的真正复兴,我们更要在积累之后,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章。
(作者系知名历史写作者、《寻路四大名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