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形势和教育理念发生着巨大转变,而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应用型教育,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已成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探讨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内涵,介绍了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风朴实和积极进取的高基应用型人才”的有关举措,旨在为同类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
当前,我国大学较多地存在着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理论与实践脱钩等问题。而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多以科研量化指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政策时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突出。面对教育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等问题,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本为本,回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1-2]。
西安工程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准,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大学,一直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人才培养主题[3],提高人才人才培养输出质量。
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都与学术型人才有所不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能力,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用人才,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4]。因此,在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基础上,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专业素养,在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上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确立成果导向因材施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西安工程大学面对扩招和卓越、本科、专升本、专科多层次生源,按照“注重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通知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拓展思维,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宗旨,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等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人才培养内容上,以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打造符合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实施因材施教,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拓展人文艺术选修课,加大选修课比例;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加大实践环节力度,充分发挥课堂实践、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的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作用,将其融入专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创新学分,激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严格考风考纪和学位授予准出制度。减少重修门次,逐步实行取消清考的制度。加大对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作业、课堂考勤、期末考试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学生学习成绩,防止学生的短期突击学习行为。
(二)将教学研究改革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理论平台
坚持以教学改革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开展,坚持研究成果实践本科教学的目标。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实验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教学监控与评估等开展探索,为学校教育教學质量的提升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为冲击省级乃至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构建基础平台。
按照“卓越计划”精神和“五+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改革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改造与整理,按照纺织学科链以及其它学科链整合学科专业,构建学科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理工融合、文理渗透、艺工结合,突出办学特色[5]。以此推进教学团队、教学名师、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验创新区、教学示范中心、教育基地等影响专业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成为学校冲击省级“四个一流”建设、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以网络课程建设为载体,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教材建设为重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科带头人选拔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两项工作与教学名师的评选紧密结合,完善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梯队的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师示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教学素质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大课堂教学监控,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素质五个方面考量课堂教学质量。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参与技术研发,使青年教师能够得到真刀真枪的锻炼,把先进的知识带到企业,也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带回学校,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广泛参加省内外兄弟院校组织的各类学科、专业探讨会等,避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四)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政产学研用相融合是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协同创新不仅为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结构和思想境界,以及学生面向社会、企业的融合度。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青年教师可以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了解行業技术进步需求,对其学术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奠定基础。也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校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同时,更可感受和借鉴企业在创新和经营方面的先进理念,助推高校逐步建立形成“经营学校”的观念,为更好地实现学校资源统筹和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五)强化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与督导
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把对教学各个方面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一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实行校、教务处、二级学院(部)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成立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学识渊博的教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团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咨询机构。二实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贯穿教学工作始终,开展定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三检查,组织教学文件、实践教学等各类专项检查,进而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督;开展校内专项评估,实施领导干部、专家、学生等多元教学环节评教体系,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专业评估、实验室检查评估等。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实行教学信息随机反馈和双向交流制度;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实施“约谈制”,切实落实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严格教学事故处理;编制教学督导简报、检查总结、质量报告等进行教学信息的公布。通过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促使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构建质量保障文化
一方面,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求真务实、做好服务”的管理目标,抓好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以优良的工作态度服务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既包括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保障,也包括各部门对教学服务、服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学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考核机制,建立以学生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手段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学过程监控,通过对标梳理、阶段评价、巩固改进,促进学校自省、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内化到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提升中。
三、结束语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必要途径。西安工程大学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教育思想和理念、回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吴明晖. 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分析框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63-65.
[2]张洪田,叶树江,郭秀颖,孔超,张显悦. 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1):59-60.
[3]贺辛亥,刘江南,王俊勃,徐洁,刘松涛. 基于5+X产学研合作CDIO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01):111-115.
[4]吴中江,李建启,黄成亮. 坚持五个注重,推进五化改革,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55-59.
[5]刘江南.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中心(产业园)的构思与实践[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02):135-139.
项目来源: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李海红,女,陕西西安人,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保材料等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
当前,我国大学较多地存在着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理论与实践脱钩等问题。而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多以科研量化指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政策时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突出。面对教育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等问题,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本为本,回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1-2]。
西安工程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准,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大学,一直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人才培养主题[3],提高人才人才培养输出质量。
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都与学术型人才有所不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能力,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用人才,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4]。因此,在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基础上,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专业素养,在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上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确立成果导向因材施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西安工程大学面对扩招和卓越、本科、专升本、专科多层次生源,按照“注重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通知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拓展思维,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宗旨,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等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人才培养内容上,以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打造符合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实施因材施教,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拓展人文艺术选修课,加大选修课比例;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加大实践环节力度,充分发挥课堂实践、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的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作用,将其融入专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创新学分,激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严格考风考纪和学位授予准出制度。减少重修门次,逐步实行取消清考的制度。加大对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作业、课堂考勤、期末考试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学生学习成绩,防止学生的短期突击学习行为。
(二)将教学研究改革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理论平台
坚持以教学改革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开展,坚持研究成果实践本科教学的目标。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实验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教学监控与评估等开展探索,为学校教育教學质量的提升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为冲击省级乃至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构建基础平台。
按照“卓越计划”精神和“五+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改革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改造与整理,按照纺织学科链以及其它学科链整合学科专业,构建学科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理工融合、文理渗透、艺工结合,突出办学特色[5]。以此推进教学团队、教学名师、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验创新区、教学示范中心、教育基地等影响专业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成为学校冲击省级“四个一流”建设、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以网络课程建设为载体,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教材建设为重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科带头人选拔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两项工作与教学名师的评选紧密结合,完善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梯队的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师示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教学素质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大课堂教学监控,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素质五个方面考量课堂教学质量。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参与技术研发,使青年教师能够得到真刀真枪的锻炼,把先进的知识带到企业,也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带回学校,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广泛参加省内外兄弟院校组织的各类学科、专业探讨会等,避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四)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政产学研用相融合是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协同创新不仅为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结构和思想境界,以及学生面向社会、企业的融合度。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青年教师可以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了解行業技术进步需求,对其学术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奠定基础。也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校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同时,更可感受和借鉴企业在创新和经营方面的先进理念,助推高校逐步建立形成“经营学校”的观念,为更好地实现学校资源统筹和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五)强化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与督导
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把对教学各个方面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一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实行校、教务处、二级学院(部)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成立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学识渊博的教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团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咨询机构。二实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贯穿教学工作始终,开展定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三检查,组织教学文件、实践教学等各类专项检查,进而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督;开展校内专项评估,实施领导干部、专家、学生等多元教学环节评教体系,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专业评估、实验室检查评估等。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实行教学信息随机反馈和双向交流制度;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实施“约谈制”,切实落实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严格教学事故处理;编制教学督导简报、检查总结、质量报告等进行教学信息的公布。通过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促使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构建质量保障文化
一方面,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求真务实、做好服务”的管理目标,抓好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以优良的工作态度服务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既包括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保障,也包括各部门对教学服务、服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学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考核机制,建立以学生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手段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学过程监控,通过对标梳理、阶段评价、巩固改进,促进学校自省、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内化到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提升中。
三、结束语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必要途径。西安工程大学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教育思想和理念、回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吴明晖. 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分析框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63-65.
[2]张洪田,叶树江,郭秀颖,孔超,张显悦. 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1):59-60.
[3]贺辛亥,刘江南,王俊勃,徐洁,刘松涛. 基于5+X产学研合作CDIO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01):111-115.
[4]吴中江,李建启,黄成亮. 坚持五个注重,推进五化改革,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55-59.
[5]刘江南.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中心(产业园)的构思与实践[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02):135-139.
项目来源: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李海红,女,陕西西安人,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保材料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