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利防洪工程作为抵御洪水的主要屏障,在建设中尤为重要,抓好流域水利防洪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工程的开展和工程的按期完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流域;防洪;发展;研究
【分类号】:TU.80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综合减灾、环境、生态、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应当包括与流域相关的天-地-生系统。即水文学概念中的流域与该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天文气象、地表及地理特征、水文水资源条件等。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流域内的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但是一旦有人类活动介入,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的生态变化。
二、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选择承包商确定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建设一处好的工程,优秀的施工队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有经验丰富的领导群体,协调各方关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措施和方案,是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重要依据。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根据技术规范,检查实施办法,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措施,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
三、提升质量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高效运转。
四、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强有力的项目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高效、多能的项目经理部显得非常重要。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总工为首、专职质检员为主、以质检员和施工员为骨干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质量控制手段。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3、搞好现场管理、加强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重点,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搞好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控制好工序质量就是应做到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面实施监督操作,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重要部位的跟踪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每一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驗收的依据。
五、发挥设备效能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六、加强环境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七、杜绝不合格材料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八、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从抗旱及除涝的角度来讲,应增加流域自身对雨洪的调蓄能力,而不是将雨洪全部汇入河道排出。如增加流域自身的保水能力、增加入渗以补给地下水,疏浚湖泊洼淀增加调蓄能力,建设星罗棋布的小水塘用于排涝和抗旱等。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域的舒适度主要表现在生态指标及环境指标能达到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的基本标准而且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同时,通过水域空间的建设与管理,能形成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为流域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就生态质量而言,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各类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保护措施。
3、提高流域的富裕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保持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使流域内人均产值、人均财富都要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把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基本原则;其次以水系开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模式过渡到以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为基础、对流域进行全面管理的模式。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交通圈、经济圈的关系,创造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流域规划、流域国土综合整治、流域管理的新理论。
关键词:流域;防洪;发展;研究
【分类号】:TU.80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综合减灾、环境、生态、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应当包括与流域相关的天-地-生系统。即水文学概念中的流域与该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天文气象、地表及地理特征、水文水资源条件等。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流域内的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但是一旦有人类活动介入,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的生态变化。
二、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选择承包商确定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建设一处好的工程,优秀的施工队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有经验丰富的领导群体,协调各方关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措施和方案,是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重要依据。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根据技术规范,检查实施办法,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措施,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
三、提升质量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高效运转。
四、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强有力的项目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高效、多能的项目经理部显得非常重要。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总工为首、专职质检员为主、以质检员和施工员为骨干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质量控制手段。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3、搞好现场管理、加强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重点,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搞好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控制好工序质量就是应做到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面实施监督操作,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重要部位的跟踪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每一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驗收的依据。
五、发挥设备效能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六、加强环境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七、杜绝不合格材料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八、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从抗旱及除涝的角度来讲,应增加流域自身对雨洪的调蓄能力,而不是将雨洪全部汇入河道排出。如增加流域自身的保水能力、增加入渗以补给地下水,疏浚湖泊洼淀增加调蓄能力,建设星罗棋布的小水塘用于排涝和抗旱等。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域的舒适度主要表现在生态指标及环境指标能达到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的基本标准而且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同时,通过水域空间的建设与管理,能形成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为流域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就生态质量而言,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各类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保护措施。
3、提高流域的富裕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保持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使流域内人均产值、人均财富都要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把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基本原则;其次以水系开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模式过渡到以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为基础、对流域进行全面管理的模式。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交通圈、经济圈的关系,创造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流域规划、流域国土综合整治、流域管理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