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留守学生”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最近十年来,我校留守学生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占在校学生数比例逐年增高, 绝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少部分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极个别留守学生无人监护。那些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受文化素质影响,外出务工主要从事脏、累、险、重的工作。有将近三分之一多的留守学生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广东等地务工,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在城市建筑、砖厂、等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务工,少量从事低强度工作的其工资收入也不高。我结合学校留守学生情况,以及留守学生存在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中等偏下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留守学生的校内外学习缺少家长监督,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少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上学习的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容易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一方面,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存在“上不来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及易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进而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有些留守学生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分担过于繁重的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力差
  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间产生了真空。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他们中间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一名12歲的女学生,母亲外出9年,父亲离家6年,而且从来没有任何音讯,当我问起她有关父母的情况时,她在哭泣了半个小时后,只说了这样两句话:“我一点也不想父母,我希望他们永远也别回来!”
  (三)部分留守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纪律法制观念淡薄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使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这些方面的缺陷,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留在农村的孩子都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邂逅等。加上年幼缺乏分辨是非能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有点沉迷电子游戏、网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留守学生安全状况甚忧
  不少留守学生,都被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婆或亲朋好友照看,但也有个别学生,甚至是女孩,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候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二、教育对策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为人父母者要确实负起责任,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毕竟骨肉亲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也是金钱无法弥补不了的。我在这里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只把眼睛盯在“钱”上,在挣钱的同时,别忘了抚养孩子的天职。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多多促进与监护人和孩子的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牵挂和关爱,让孩子在另一种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及时与家人沟通,同时可利用务工的淡季或其他时机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见上一面,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接触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远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创造孩子成长的新天地。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又出息。但大多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真空。所以,对于在外务工人员来说,一定不能忘记子女的监护职责,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子女亲情上隔阂的产生。
  三是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老师要多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作为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老师一定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多给他们一个眼神,多给他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四是吸纳“留守学生”住校,辅以有效的监护。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缺少有效家庭监护的学生中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将部分“留守学生”安排在学校住校,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让他们逐步形成勤奋、认真、严谨、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是一门向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和保健基础知识的实践课程。为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设计多彩多姿的体育活动,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育人途径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优化 体育 教师 学生 育人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优
期刊
翻阅09(5)班的相册,看到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股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脑海中浮现:“只有童心能够唤起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线……”我细细品味李镇西老师的话,一边继续翻阅这饱含故事的相册,和09(5)孩子在一起的一幕幕清晰如今。  记得2013年5月4日中午放学,雪雪在我耳边悄悄说:“李老师
期刊
一、正确理解家园共育的内涵  所谓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的互相了解、互相支持,满足需求,优势互补,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但目前在家园共育问题上普遍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应该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二是教师认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三是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忙,
期刊
教师为了在教学质量和效率上更胜一筹,就得精心设计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就是一种教学结构。为了体现其最佳效果,首先要弄清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的创新,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  青少年对事物
期刊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精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低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时他们是不懂得怎样听课的,老师要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不听发言的同学说什么;当老师
期刊
一、课题对话,进入情境,以谈引和谐  巴西教育家弗来雷(P.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与课题对话,多么生动有趣的想法,多么新奇刺激的过程。每次提示课题后,我都会问:“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孩子们总像头顶一个大问号一样,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你。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什么样的?”“民族小学里边都有什么民族?”“民族小学跟我们的学校有
期刊
一、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的界定  创新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性格。本文所说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主要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初步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能力、非常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学习和现实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还应该包括学生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和人
期刊
一、遇到“好动型”学生时我常常因势利导,用正面肯定的方式鼓励他们改正错误  去年班里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各科老师见了他就“头疼”,班级课堂纪律也很受影响。必须做好他的转化工作。怎样才能做好他的工作呢?我觉得针对这样“老练的学生”不能轻易下手,应多注意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找出他的薄弱环节,抓准时机,打有把握之仗。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很聪明,上课只要听课,回答问题又快又准确。早读的时候又
期刊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实现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身处在农村的家长来说,文化程度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
期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这里积淀着优秀的道德遗产,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新的形势下,部分家长和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使传统美德得到不同程度的遗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而语文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教师只要善于因文释道,就能让学生从作品中接受熏陶,经受磨砺,使中华美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