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留守学生”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最近十年来,我校留守学生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占在校学生数比例逐年增高, 绝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少部分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极个别留守学生无人监护。那些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受文化素质影响,外出务工主要从事脏、累、险、重的工作。有将近三分之一多的留守学生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广东等地务工,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在城市建筑、砖厂、等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务工,少量从事低强度工作的其工资收入也不高。我结合学校留守学生情况,以及留守学生存在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中等偏下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留守学生的校内外学习缺少家长监督,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少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上学习的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容易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一方面,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存在“上不来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及易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进而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有些留守学生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分担过于繁重的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力差
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间产生了真空。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他们中间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一名12歲的女学生,母亲外出9年,父亲离家6年,而且从来没有任何音讯,当我问起她有关父母的情况时,她在哭泣了半个小时后,只说了这样两句话:“我一点也不想父母,我希望他们永远也别回来!”
(三)部分留守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纪律法制观念淡薄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使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这些方面的缺陷,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留在农村的孩子都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邂逅等。加上年幼缺乏分辨是非能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有点沉迷电子游戏、网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留守学生安全状况甚忧
不少留守学生,都被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婆或亲朋好友照看,但也有个别学生,甚至是女孩,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候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二、教育对策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为人父母者要确实负起责任,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毕竟骨肉亲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也是金钱无法弥补不了的。我在这里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只把眼睛盯在“钱”上,在挣钱的同时,别忘了抚养孩子的天职。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多多促进与监护人和孩子的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牵挂和关爱,让孩子在另一种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及时与家人沟通,同时可利用务工的淡季或其他时机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见上一面,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接触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远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创造孩子成长的新天地。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又出息。但大多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真空。所以,对于在外务工人员来说,一定不能忘记子女的监护职责,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子女亲情上隔阂的产生。
三是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老师要多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作为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老师一定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多给他们一个眼神,多给他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四是吸纳“留守学生”住校,辅以有效的监护。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缺少有效家庭监护的学生中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将部分“留守学生”安排在学校住校,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让他们逐步形成勤奋、认真、严谨、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最近十年来,我校留守学生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占在校学生数比例逐年增高, 绝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少部分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极个别留守学生无人监护。那些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受文化素质影响,外出务工主要从事脏、累、险、重的工作。有将近三分之一多的留守学生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广东等地务工,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在城市建筑、砖厂、等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务工,少量从事低强度工作的其工资收入也不高。我结合学校留守学生情况,以及留守学生存在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中等偏下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留守学生的校内外学习缺少家长监督,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少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上学习的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容易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一方面,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存在“上不来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及易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进而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有些留守学生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分担过于繁重的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力差
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间产生了真空。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他们中间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一名12歲的女学生,母亲外出9年,父亲离家6年,而且从来没有任何音讯,当我问起她有关父母的情况时,她在哭泣了半个小时后,只说了这样两句话:“我一点也不想父母,我希望他们永远也别回来!”
(三)部分留守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纪律法制观念淡薄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使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这些方面的缺陷,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留在农村的孩子都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邂逅等。加上年幼缺乏分辨是非能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有点沉迷电子游戏、网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留守学生安全状况甚忧
不少留守学生,都被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婆或亲朋好友照看,但也有个别学生,甚至是女孩,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候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二、教育对策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为人父母者要确实负起责任,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毕竟骨肉亲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也是金钱无法弥补不了的。我在这里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只把眼睛盯在“钱”上,在挣钱的同时,别忘了抚养孩子的天职。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多多促进与监护人和孩子的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牵挂和关爱,让孩子在另一种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及时与家人沟通,同时可利用务工的淡季或其他时机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见上一面,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接触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远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创造孩子成长的新天地。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又出息。但大多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真空。所以,对于在外务工人员来说,一定不能忘记子女的监护职责,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子女亲情上隔阂的产生。
三是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老师要多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作为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老师一定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多给他们一个眼神,多给他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四是吸纳“留守学生”住校,辅以有效的监护。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缺少有效家庭监护的学生中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将部分“留守学生”安排在学校住校,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让他们逐步形成勤奋、认真、严谨、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