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的病原、症状,同时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这对做好目前的病虫害防治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防治
1 引言
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城乡绿化杨树、用材林、防护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杨树枝干病害。其传染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着,而且能长期的潜伏在杨树树体上,对杨树具有极大的危害。所以,切实将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发病规律的研究搞好,努力普及其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也称为杨树腐烂病。这种病害近些年越来越严重,在我国栽培杨树的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是一种公园、绿地、行道树苗圃里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法桐、樱花、木槿、桑树、板栗、柳树、杨树等园林植物均有危害,常会导致这些植物大量枯死。
2.1 病原
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为污黑腐皮壳,在4度-35度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度。
2.2 症状识别
主要发生在杨树的枝条和主干上,表现为枯梢和干枯2种症状类型。枯梢型症状主要发生在大树小枝和幼树上;干腐型症状主要发生在侧枝和主干上。
2.3 发病规律
越冬孢子在春季凭借昆虫、风雨等媒介进行传播,自各死亡组织或伤口侵入寄主。一般潜伏期为6天-10天。每一年的三月、四月份开始发生,五月、六月是发病的旺盛期,到九月基本停止发展。主要是湿度和气温影响着杨树烂皮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时间早晚,最容易发生在濒临死亡或生长衰落的树木上,此外,冬季冻害、夏季日光灼伤等也会造成此病的发生。
2.4 防治方法
2.4.1 药剂治疗,四月、五月份用小刀将已发病植株的病斑划破,涂以10%的代森锌、退菌特、多菌灵或10%的浓碱水。
2.4.2 将重病株清除掉,以使侵染源减少,营造混交林,例如刺、杨混交能够使土壤的固氮作用增强,进而改善土壤瘠薄的状况。
2.4.3 秋末初冬给树干涂白(水10、硫磺粉0.5、食盐1、石灰2),这也是有效的预防冻害措施;
2.4.4 对树木的抚育管理进行加强,促进树势的生长健壮,这也是对烂皮病发生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
3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是世界上有名的重要的杨树枝干病害,也是我国对外检疫的对象。此病的危害特别严重,是肿茎型细菌溃疡病症状,在栽培措施不利、环境条件不良的年份或地区,大部分杨树品种都会严重发病。
3.1 病原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是由一些冰核细菌引起的,冰核细菌简称INA细菌(Ice nucleation active bacteria),是一种在-2℃~-3℃温度下就能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进而产生霜冻的生物。没有冰核细菌存在的植物通常情况下不会在-6~℃-7℃的低温情况下产生轻微霜冻。正是冰核细菌使冻害发生时的温度提高了,致使作物在较高温度下就能发生冻害。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杨树冰核活性细菌,主要的种类为: 丁香假单胞菌、噬夏孢欧文氏菌、大黄欧文氏菌、菠萝泛氏菌和成团泛氏菌,主要分布在感病寄主的真菌溃疡病斑、病枝、溃疡瘤、枝干肿包、冻死芽、冻枝等部位,春秋两季是侵染期和活动期。在春秋季节霜冻条件下,冰核活性细菌可以导致杨树冻害发生,同时引发肿茎型细菌溃疡病,而且还会使真菌溃疡病菌的侵染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真菌溃疡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杨树细菌溃疡病是一种生态性的病害,也是一种寄主主导型的病害,也就是说,杨树冰核活性细菌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弱寄生性和腐生性,能够长期的潜伏于寄主体上,在春秋霜冻条件下,感病的杨树品系、品种会导致杨树发生冻害,而且引发肿茎型细菌溃疡病,这是引发病害的主导因素。遭受病害杨树的皮层会坏死、变成褐色,木质增生,产生肿瘤,严重时会导致树木畸形,最终使树木枯死。
3.2 症状识别
病斑一般分为两种症状,一种是在芽痕和主干的伤口处,初期的病斑呈现暗褐色,水浸状,随后形成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的病斑,较为严重时病部的韧皮组织会发生溃烂,其下木质部也会变成褐色,老病斑会连年扩大,逐渐连接成片,导致枯梢、枯枝。此外,还有一种症状是在主枝或树干上形成直径约为1cm的瘤形水疱,颜色变成灰褐色,出现纵向开裂的现象且表面粗糙,用手一按,会流出有臭味的棕褐色黏液,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整株死亡。
另外一种是发生在大枝和主干上。对于光皮杨树品种来说,大多出现在树干基部的0.2-2.5m高度范围内。主要的病症是围绕皮孔出现水渍状病斑,刚开始的时候不明显,非常小,逐渐的会增大呈现典型的水泡状,边缘不明显,直径大约为1cm,质地松软,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用手按病斑时会流出褐色液体,同时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到空气就会变成黑褐色,并且残留在病斑处。发病后期病斑会下陷,呈现灰褐色,有一纵裂小缝在中间,病斑树皮纵向开裂。病斑后期长出来的很多针头状黑色小点是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受害较为严重的植株上,树干的病斑互相连片,较为密集,病部的皮层变为褐色而且腐烂,植株会慢慢的枯死。老病斑处在秋后会产生比较粗的黑点,这些黑点就是病菌的子囊壳和子座。对于粗皮品种,一般不会出现水泡,而是局部出现小型坏死斑,如果是从树干的冻伤、死芽和伤口处发病,就会形成不规则形或大型的长条形坏死斑。
3.3 发病规律
在病株多年的病斑内病原细菌会潜伏越冬,等到来年春天多雨潮湿时,病菌就开始活动,同时从裂缝中流出细菌黏液进行蔓延。细菌凭借人为活动、昆虫、风和雨水进行传播。从寄主的芽鳞痕、托叶痕、叶痕和皮孔等各种伤口侵入,在侵入点的四周形成溃疡斑。最开始是隐性溃疡,然后逐渐的会产生开口或多年生溃疡的病症。发病杨树出现的黏液是非常重要的侵染源。
3.4 防治方法
3.4.1 使用天林植物能量合剂30倍液和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30倍液喷干或涂干发病树木,使树势增强,不仅能防冻害,还能对杨树烂皮病和溃疡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3.4.2 用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600倍液和天林植物能量合剂300倍液在晚秋和早春季节进行喷洒。
3.4.3 及时的清除烧毁病株。
3.4.4 使用抗病品种替代感病品种的方法对细菌溃疡病进行防治。
3.4.5 检疫要严格进行,严禁调运带病的插条、苗木,采用消毒措施处理可疑的插条、苗木。首先要对引进的插条、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进行隔离试种,确认无病后再引种栽植。
4 结束语
诱发植物冻害并使其加重的关键因素就是冰核细菌,它可以使植物病害细菌的侵染增加,进而使病害加重。世界各国目前都在加强使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植物体上冰核细菌的数量的控制,研究霜冻的防除,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春江,项存悌,毛得奖,张景华,史福轩,邓立文,苏贵林. 杨树细菌溃疡病感病寄主无机元素的变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2) .
[2]项存悌,宋福强,柳京花,董爱荣,薛煜,原树忠,张景华,姜希德,史福轩,王传伟,林海波,韩维新.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发病的主导因素[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3) .
[3]董爱荣,项存悌,王传伟,李岫和,林海波,李淳,李克政,田金权,张景华,范玉凤,姜希德.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流行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3) .
【关键词】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防治
1 引言
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城乡绿化杨树、用材林、防护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杨树枝干病害。其传染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着,而且能长期的潜伏在杨树树体上,对杨树具有极大的危害。所以,切实将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发病规律的研究搞好,努力普及其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也称为杨树腐烂病。这种病害近些年越来越严重,在我国栽培杨树的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是一种公园、绿地、行道树苗圃里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法桐、樱花、木槿、桑树、板栗、柳树、杨树等园林植物均有危害,常会导致这些植物大量枯死。
2.1 病原
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为污黑腐皮壳,在4度-35度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度。
2.2 症状识别
主要发生在杨树的枝条和主干上,表现为枯梢和干枯2种症状类型。枯梢型症状主要发生在大树小枝和幼树上;干腐型症状主要发生在侧枝和主干上。
2.3 发病规律
越冬孢子在春季凭借昆虫、风雨等媒介进行传播,自各死亡组织或伤口侵入寄主。一般潜伏期为6天-10天。每一年的三月、四月份开始发生,五月、六月是发病的旺盛期,到九月基本停止发展。主要是湿度和气温影响着杨树烂皮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时间早晚,最容易发生在濒临死亡或生长衰落的树木上,此外,冬季冻害、夏季日光灼伤等也会造成此病的发生。
2.4 防治方法
2.4.1 药剂治疗,四月、五月份用小刀将已发病植株的病斑划破,涂以10%的代森锌、退菌特、多菌灵或10%的浓碱水。
2.4.2 将重病株清除掉,以使侵染源减少,营造混交林,例如刺、杨混交能够使土壤的固氮作用增强,进而改善土壤瘠薄的状况。
2.4.3 秋末初冬给树干涂白(水10、硫磺粉0.5、食盐1、石灰2),这也是有效的预防冻害措施;
2.4.4 对树木的抚育管理进行加强,促进树势的生长健壮,这也是对烂皮病发生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
3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是世界上有名的重要的杨树枝干病害,也是我国对外检疫的对象。此病的危害特别严重,是肿茎型细菌溃疡病症状,在栽培措施不利、环境条件不良的年份或地区,大部分杨树品种都会严重发病。
3.1 病原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是由一些冰核细菌引起的,冰核细菌简称INA细菌(Ice nucleation active bacteria),是一种在-2℃~-3℃温度下就能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进而产生霜冻的生物。没有冰核细菌存在的植物通常情况下不会在-6~℃-7℃的低温情况下产生轻微霜冻。正是冰核细菌使冻害发生时的温度提高了,致使作物在较高温度下就能发生冻害。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杨树冰核活性细菌,主要的种类为: 丁香假单胞菌、噬夏孢欧文氏菌、大黄欧文氏菌、菠萝泛氏菌和成团泛氏菌,主要分布在感病寄主的真菌溃疡病斑、病枝、溃疡瘤、枝干肿包、冻死芽、冻枝等部位,春秋两季是侵染期和活动期。在春秋季节霜冻条件下,冰核活性细菌可以导致杨树冻害发生,同时引发肿茎型细菌溃疡病,而且还会使真菌溃疡病菌的侵染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真菌溃疡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杨树细菌溃疡病是一种生态性的病害,也是一种寄主主导型的病害,也就是说,杨树冰核活性细菌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弱寄生性和腐生性,能够长期的潜伏于寄主体上,在春秋霜冻条件下,感病的杨树品系、品种会导致杨树发生冻害,而且引发肿茎型细菌溃疡病,这是引发病害的主导因素。遭受病害杨树的皮层会坏死、变成褐色,木质增生,产生肿瘤,严重时会导致树木畸形,最终使树木枯死。
3.2 症状识别
病斑一般分为两种症状,一种是在芽痕和主干的伤口处,初期的病斑呈现暗褐色,水浸状,随后形成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的病斑,较为严重时病部的韧皮组织会发生溃烂,其下木质部也会变成褐色,老病斑会连年扩大,逐渐连接成片,导致枯梢、枯枝。此外,还有一种症状是在主枝或树干上形成直径约为1cm的瘤形水疱,颜色变成灰褐色,出现纵向开裂的现象且表面粗糙,用手一按,会流出有臭味的棕褐色黏液,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整株死亡。
另外一种是发生在大枝和主干上。对于光皮杨树品种来说,大多出现在树干基部的0.2-2.5m高度范围内。主要的病症是围绕皮孔出现水渍状病斑,刚开始的时候不明显,非常小,逐渐的会增大呈现典型的水泡状,边缘不明显,直径大约为1cm,质地松软,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用手按病斑时会流出褐色液体,同时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到空气就会变成黑褐色,并且残留在病斑处。发病后期病斑会下陷,呈现灰褐色,有一纵裂小缝在中间,病斑树皮纵向开裂。病斑后期长出来的很多针头状黑色小点是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受害较为严重的植株上,树干的病斑互相连片,较为密集,病部的皮层变为褐色而且腐烂,植株会慢慢的枯死。老病斑处在秋后会产生比较粗的黑点,这些黑点就是病菌的子囊壳和子座。对于粗皮品种,一般不会出现水泡,而是局部出现小型坏死斑,如果是从树干的冻伤、死芽和伤口处发病,就会形成不规则形或大型的长条形坏死斑。
3.3 发病规律
在病株多年的病斑内病原细菌会潜伏越冬,等到来年春天多雨潮湿时,病菌就开始活动,同时从裂缝中流出细菌黏液进行蔓延。细菌凭借人为活动、昆虫、风和雨水进行传播。从寄主的芽鳞痕、托叶痕、叶痕和皮孔等各种伤口侵入,在侵入点的四周形成溃疡斑。最开始是隐性溃疡,然后逐渐的会产生开口或多年生溃疡的病症。发病杨树出现的黏液是非常重要的侵染源。
3.4 防治方法
3.4.1 使用天林植物能量合剂30倍液和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30倍液喷干或涂干发病树木,使树势增强,不仅能防冻害,还能对杨树烂皮病和溃疡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3.4.2 用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600倍液和天林植物能量合剂300倍液在晚秋和早春季节进行喷洒。
3.4.3 及时的清除烧毁病株。
3.4.4 使用抗病品种替代感病品种的方法对细菌溃疡病进行防治。
3.4.5 检疫要严格进行,严禁调运带病的插条、苗木,采用消毒措施处理可疑的插条、苗木。首先要对引进的插条、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进行隔离试种,确认无病后再引种栽植。
4 结束语
诱发植物冻害并使其加重的关键因素就是冰核细菌,它可以使植物病害细菌的侵染增加,进而使病害加重。世界各国目前都在加强使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植物体上冰核细菌的数量的控制,研究霜冻的防除,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春江,项存悌,毛得奖,张景华,史福轩,邓立文,苏贵林. 杨树细菌溃疡病感病寄主无机元素的变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2) .
[2]项存悌,宋福强,柳京花,董爱荣,薛煜,原树忠,张景华,姜希德,史福轩,王传伟,林海波,韩维新.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发病的主导因素[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3) .
[3]董爱荣,项存悌,王传伟,李岫和,林海波,李淳,李克政,田金权,张景华,范玉凤,姜希德.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流行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