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5—01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活学生潜在能力与意识,故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情景,释放学生自由的心灵空间
传统教学中,为维持良好的的教学环境,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应力求营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在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精心设计,力求生动、幽默、风趣。另一方面,能允许学生想说的能说出来,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学生也就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发掘潜在思维的作用和效果。
二、精心设计,催化创新思维
“施教之法,贵在导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致力于“导”。“导”的精、巧、准,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活力,更有价值。最有利用效果的思维是发散与收敛,置换与组合的创新思维,像“司马光砸缸式”的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大人从水中救人的模式是“人离水”法,而司马光因人小而想出“水离人”法,从而多年来被流传下来,而吸尘器的发明,不正是借鉴喷雾器而反向思维的一种结果。故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如除去CaCl2中的NaCl,可变成除NaCl中的CaCl2 。通过多方面这种练习,学生的思维肯定能得以一定的发展。
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升华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充分地引导学生,使自己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过渡。放手于学生,做到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能干,学生干不了的,鼓励学生找方法,想路子去干,出现问题时,注意疏导和指引,以求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例如,当讲”CO2 的制备时”,因讲完了气体制备的思路,我就给学生讲了原理,让他们自行设计制CO2的整个实验过程,并给仪器让自己动手并验证CO2的有关性质,结果有90%的同学完成了该实验,并清楚地理解了气体的制备,也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奠定创新基础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知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能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有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自己思考、探索、创新。
四、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多角度、多方面注重培养,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得以发展。
编辑:张昀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5—01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活学生潜在能力与意识,故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情景,释放学生自由的心灵空间
传统教学中,为维持良好的的教学环境,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应力求营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在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精心设计,力求生动、幽默、风趣。另一方面,能允许学生想说的能说出来,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学生也就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发掘潜在思维的作用和效果。
二、精心设计,催化创新思维
“施教之法,贵在导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致力于“导”。“导”的精、巧、准,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活力,更有价值。最有利用效果的思维是发散与收敛,置换与组合的创新思维,像“司马光砸缸式”的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大人从水中救人的模式是“人离水”法,而司马光因人小而想出“水离人”法,从而多年来被流传下来,而吸尘器的发明,不正是借鉴喷雾器而反向思维的一种结果。故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如除去CaCl2中的NaCl,可变成除NaCl中的CaCl2 。通过多方面这种练习,学生的思维肯定能得以一定的发展。
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升华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充分地引导学生,使自己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过渡。放手于学生,做到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能干,学生干不了的,鼓励学生找方法,想路子去干,出现问题时,注意疏导和指引,以求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例如,当讲”CO2 的制备时”,因讲完了气体制备的思路,我就给学生讲了原理,让他们自行设计制CO2的整个实验过程,并给仪器让自己动手并验证CO2的有关性质,结果有90%的同学完成了该实验,并清楚地理解了气体的制备,也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奠定创新基础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知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能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有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自己思考、探索、创新。
四、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多角度、多方面注重培养,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得以发展。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