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实际上也影响了苏州评弹的生存和传播环境,降低了两者的互为依存性。苏州评弹和苏州方言是苏州地域文化孕育出的两根美丽枝条,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苏州评弹又是地道的苏州方言的艺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苏州方言开始逐渐面临许多问题,评弹艺术在文化传播和影响力上的群众性、普及性、娱乐性对苏州方言的保护和弘扬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利用苏州评弹在保护与传承苏州方言中的对策。
关键词:苏州评弹;苏州方言;保护
一、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在全国其它区域方言保护传承中同样存在,只不过苏州作为国内的移民大市,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而已。
1.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要求推广普通话
几十年来,国家在政策和舆论导向层面上要求普及推广普通话,并做了大量工作。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度以及社会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全社会对普通话的接受度大为提高,电视节目和有声媒体介质更是以普通话为基本语言,大大提升了普通话社会普及度。
2.人口大流动推动了普通话普及
特别是像苏州这样的城市,经济发达、制造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和各地的商务人士,苏州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与本地人口持平,极大地改变了苏州的语言环境。普通话为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压缩了本地方言的使用概率和空间,苏州方言几乎变成了本地人的小众语言
3.校园和家庭的语言环境影响着方言的传承
学校教育提倡普通话教学,老师讲课和学生交流、同学间交流也基本都使用普通话,外来学生增多后,更不可能用苏州方言交流。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习惯讲普通话,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中也受影响,习惯以普通话来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掌握方言的能力,家长和学校都无强制要求。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外地人与本地人结合的家庭逐渐增多,普通话成了家庭必选的交流语言。如此,苏州方言传承的学习、生活、文化基础遭到根本性削弱。
4.对方言保护没有采取对策
面对苏州方言大大弱化的困境,苏州市语委、市教育局连续举办了六届“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广电总台等举办了“苏州话童谣大赛”,总台还有意识在相关频道中开办了讲苏州方言的节目,营造了保护苏州方言的气氛,有些社会组织举办了多届苏州话培训班,但总体上官方对苏州方言文化保护重视远远不够,更没有制订规划和严格措施实施保护和推广,某些社会组织在保护上力量有限。
二、苏州评弹在保护传承苏州方言中的对策
不管苏州评弹在跨地区、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提升苏州方言的存在感,如何弘扬了苏州方言的美,归根结蒂,保护传承同样是“非遗”的苏州方言,重中之重还是要激发苏州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流通”苏州方言,引导新苏州人学说并运用苏州方言交流。这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的。
1.利用评弹演出机会和场合多宣传苏州方言
必须培养、强化在评弹演出中主动宣传、弘扬苏州方言的自觉意识。在中国评弹艺术节演出和其它一些重要演出场合,特别是在由苏州文明办组织发起的“道德评谈”演出前后,可以尝试举办一些普及、推广苏州方言的附属活动,在演出中,应该有意识地宣传弘扬苏州方言俗中见雅的精妙和文化、文学魅力,很多苏州方言词汇是有文化渊源、大有来头的,演员可以有机结合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演绎,将这些词汇、歇后语、双关语的来龙去脉、细微精妙处的阐发融入其中,激发观众听众学说和运用这些词汇的兴趣。甚至还可以组织一些旨在推广普及苏州方言的专题性评弹演出引导观赏者学说、多用苏州方言,提升市民运用保护苏州方言的意识。
2.强化苏州评弹进校园工程
多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得到上下重视,常规性活动多,工作深入扎实,实效明显。几年来,苏州一直在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评弹进校园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活动也极少,为有意识保护弘扬苏州方言和苏州评弹,评弹进校园活动必须提升到昆曲进校园活动同样的级别,从进幼儿园到进中小学大学一并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们自己创作演出评弹节目。尤其要面向民工子弟学校去演出,让孩子和家长在领略评弹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说用苏州方言的兴趣与自觉性。这是苏州方言保护传承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做好做扎实。
3.充分发挥评弹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充分重视本地群众文化活动中苏州方言类节目的重要意义。组织引导群众学唱评弹,演出评弹节目。鉴于评弹歌曲、苏州市歌《姑苏好风光》的巨大成功,继续创作一批优秀评弹歌曲以供传唱;继续办好电视书场、广播书场之类的大众化节目,创新节目形式,引导观众特别是新苏州人参与。评弹演出要多下社区和农村,特别要发挥“道德评谈”活动的作用,用评弹讲好“身边好人”真人真事的道德故事,组织一些面向新苏州人的评弹演出,在业余文化活动中,引导新苏州人创作演出评弹节目,在一些苏州方言培训班上组织观看评弹演出。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琵琶伴奏与苏州评弹[J].四川戲剧,2017(08):106-108.
[2]李东鹏,高勤.评弹表演中艺术的“转换”——马克·本德尔的《梅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J].泰山学院学报,2017,39(04):29-33.
[3]蔡梦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途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7(05):41-44.
[4]邢雯芝.苏州评弹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146-147.
[5]季珩.近代苏州评弹与听众之互动述略[J].地方文化研究,2017(02):54-59.
作者简介
王心璨(1997—),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表演专业,主要从事表演艺术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苏州评弹;苏州方言;保护
一、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在全国其它区域方言保护传承中同样存在,只不过苏州作为国内的移民大市,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而已。
1.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要求推广普通话
几十年来,国家在政策和舆论导向层面上要求普及推广普通话,并做了大量工作。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度以及社会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全社会对普通话的接受度大为提高,电视节目和有声媒体介质更是以普通话为基本语言,大大提升了普通话社会普及度。
2.人口大流动推动了普通话普及
特别是像苏州这样的城市,经济发达、制造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和各地的商务人士,苏州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与本地人口持平,极大地改变了苏州的语言环境。普通话为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压缩了本地方言的使用概率和空间,苏州方言几乎变成了本地人的小众语言
3.校园和家庭的语言环境影响着方言的传承
学校教育提倡普通话教学,老师讲课和学生交流、同学间交流也基本都使用普通话,外来学生增多后,更不可能用苏州方言交流。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习惯讲普通话,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中也受影响,习惯以普通话来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掌握方言的能力,家长和学校都无强制要求。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外地人与本地人结合的家庭逐渐增多,普通话成了家庭必选的交流语言。如此,苏州方言传承的学习、生活、文化基础遭到根本性削弱。
4.对方言保护没有采取对策
面对苏州方言大大弱化的困境,苏州市语委、市教育局连续举办了六届“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广电总台等举办了“苏州话童谣大赛”,总台还有意识在相关频道中开办了讲苏州方言的节目,营造了保护苏州方言的气氛,有些社会组织举办了多届苏州话培训班,但总体上官方对苏州方言文化保护重视远远不够,更没有制订规划和严格措施实施保护和推广,某些社会组织在保护上力量有限。
二、苏州评弹在保护传承苏州方言中的对策
不管苏州评弹在跨地区、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提升苏州方言的存在感,如何弘扬了苏州方言的美,归根结蒂,保护传承同样是“非遗”的苏州方言,重中之重还是要激发苏州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流通”苏州方言,引导新苏州人学说并运用苏州方言交流。这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的。
1.利用评弹演出机会和场合多宣传苏州方言
必须培养、强化在评弹演出中主动宣传、弘扬苏州方言的自觉意识。在中国评弹艺术节演出和其它一些重要演出场合,特别是在由苏州文明办组织发起的“道德评谈”演出前后,可以尝试举办一些普及、推广苏州方言的附属活动,在演出中,应该有意识地宣传弘扬苏州方言俗中见雅的精妙和文化、文学魅力,很多苏州方言词汇是有文化渊源、大有来头的,演员可以有机结合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演绎,将这些词汇、歇后语、双关语的来龙去脉、细微精妙处的阐发融入其中,激发观众听众学说和运用这些词汇的兴趣。甚至还可以组织一些旨在推广普及苏州方言的专题性评弹演出引导观赏者学说、多用苏州方言,提升市民运用保护苏州方言的意识。
2.强化苏州评弹进校园工程
多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得到上下重视,常规性活动多,工作深入扎实,实效明显。几年来,苏州一直在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评弹进校园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活动也极少,为有意识保护弘扬苏州方言和苏州评弹,评弹进校园活动必须提升到昆曲进校园活动同样的级别,从进幼儿园到进中小学大学一并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们自己创作演出评弹节目。尤其要面向民工子弟学校去演出,让孩子和家长在领略评弹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说用苏州方言的兴趣与自觉性。这是苏州方言保护传承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做好做扎实。
3.充分发挥评弹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充分重视本地群众文化活动中苏州方言类节目的重要意义。组织引导群众学唱评弹,演出评弹节目。鉴于评弹歌曲、苏州市歌《姑苏好风光》的巨大成功,继续创作一批优秀评弹歌曲以供传唱;继续办好电视书场、广播书场之类的大众化节目,创新节目形式,引导观众特别是新苏州人参与。评弹演出要多下社区和农村,特别要发挥“道德评谈”活动的作用,用评弹讲好“身边好人”真人真事的道德故事,组织一些面向新苏州人的评弹演出,在业余文化活动中,引导新苏州人创作演出评弹节目,在一些苏州方言培训班上组织观看评弹演出。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琵琶伴奏与苏州评弹[J].四川戲剧,2017(08):106-108.
[2]李东鹏,高勤.评弹表演中艺术的“转换”——马克·本德尔的《梅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J].泰山学院学报,2017,39(04):29-33.
[3]蔡梦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途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7(05):41-44.
[4]邢雯芝.苏州评弹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146-147.
[5]季珩.近代苏州评弹与听众之互动述略[J].地方文化研究,2017(02):54-59.
作者简介
王心璨(1997—),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表演专业,主要从事表演艺术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