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绪语言的表达是画家对绘画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在主观审美感受与体验,是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与画家的涵养和素养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绘画作品中的情绪语言阐述情绪表达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和魅力。
关键词:内在体验 情绪语言 绘画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44-03
一、情绪语言是绘画表达的最高境界
林风眠说“艺术家为情绪冲动而创作,把自己的情绪所感传给人类。换一句话说,就是研究艺术的人,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上的引导,由此不能不有相当的修养,不能不有一定的观念”。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说:“艺术好坏的定论,应该了解艺术的人多寡而决断,如多数人懂的,多数人说好的便是好艺术;多数人不懂的,多数人说不好的,便是坏艺术”。这种论调未免失平。如果是这样,艺术家将变为多数人的奴隶,而消失其性格与情绪之表现。克鲁泡特金批评托氏这种言论,亦谓其过于偏见。绘画是借用自然物像来表达情绪或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绪如何表达?情绪语言之所以是绘画表达的一种要素,是因为我们能够从画家作品中感受画家性格,越是个性鲜明、强烈的作品,我们越是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个人情绪印记。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召人,打动人,具有无限的魅力。现实中,每个人宣泄自我情绪的方式不尽相同。画家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色彩、造型、笔触等是画面必不可少的因素,画家往往通过笔触或色彩等流露画家自我的情绪,并把情绪表达出来。绘画中的情绪表达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其绘画作品中的灵魂。
二、探究绘画作品中情绪语言的运用
《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在创作形式美上所获得的成就,而是艺术情感的显现,它超越了能被我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绘画有着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取决于画家内心真情实感的表露和潜意识里或者后天修炼所形成的理念。谢赫六法、齐白石的似与不似等中国画论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的理论虽然有着时空和距离的差距,但在心灵上却都有着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思想认知,都有着同样追求艺术的表现,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画家对作品中的情绪表达也不一样,例如,作为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他的代表作《呐喊》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极度变形,夸张、扭曲尖叫的、像骷髅般的人紧紧捂着耳朵的人物形象,对于这幅画的缘来,蒙克这样说:“一天傍晚——日落时分——我和我的朋友沿着峡湾边的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当时的我很疲惫,停步在峡湾边上向蓝黑色的城市和峡灣那一边望去——落山的太阳把天空的云彩染的像鲜血一样红——笼罩在城市和峡湾的上空”。“突然我听到一声巨大无比的尖叫声划过天际;这声尖叫让我产生焦虑,我因恐惧站在原地不住的颤栗,于是我画下了这幅画——用流水一样的形状画了那些像真的鲜血一样红的云。来表达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永恒《呐喊》”。透过他的作品,强烈的色彩对比让我们产生一种焦虑、不安、恐惧的挣扎心理,它扰乱了我们的心智以及那种感到透入人心令人惊骇的诡异,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对生的冷峻不安与爱的焦虑以及对死的恐惧心理。
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印记,他的作品具有极大的魅力,感染着观者!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被他的作品强烈吸引和感动,点、线、面、体、色彩、造型等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的运用把情绪传达出来,向我们传递了更多画家内心的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表达画面的色彩和点线面等,这些都是为情绪而存在的,画家内心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基本元素传递出来,从而也使得这些基本的绘画语言元素伴随着画家的情绪表达迸发出更大的魅力。情绪语言的挖掘对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益处,能让画家更好的追求独特的个人面貌。
梵高一生有据可查的画了一共十一幅向日葵,1888年作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的《向日葵》是梵高最具代表性,也是他最经典的作品。梵高怀着激动、狂热的情绪,用饱满明亮的黄色,简练、旋转、律动、粗厚、泼辣有力、奔放不羁的笔触描绘了向日葵的花朵,画面上朵朵向日葵花夸张的形态各异,花盘坚实厚重。大胆的笔触、笔笔有力,像刀子一样锋利张狂!整幅画面颜色单纯强烈,表达了他对阳光、色彩高调的诉求。那些充满激情的色彩、扭动有力的笔触像燃烧的熊熊火焰,让向日葵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描画的不单单是植物向日葵,而是带有鲜活动力的生命共同体。据传他画了11幅姿态各异的向日葵,向日葵为什么会吸引梵高?梵高认为向日葵是一种神圣的植物,代表了光、太阳和生命,他的向日葵形态各异、深深浅浅交织成错的黄色暖调,强烈的视觉效果隐喻了梵高孤独、天真、骄傲与纯粹的生命,是他对自我生存表达的追求与渴望,是他内心永远沸腾的为了艺术不懈的动力与热情。他的向日葵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物象的写实描绘,画面流落出的是他那火一般的旺盛生命力和精神的体现。每一朵花仿佛都在诉说他对生命的理解与阐释,是他内心孤独、纠结真实的自我写照,是他内心精神的希望,希望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根植于大地,茁壮成长,朴实、热情、永远朝向着太阳,微笑着惹人喜爱。象征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加布里埃尔-艾伯特·里尔声称,梵高的向日葵包含一个强大的理念,在书写法兰西信使的太阳能盘,向日葵在法语里的解释为“落在大地上的太阳”。“强迫性的激情,使他一遍又一遍地画着壮丽的向日葵,不知疲倦”。梵高回答说它们确实代表了一个想法:“感恩”。向日葵也是梵高内心忧伤,缅怀他与后印象派另一位大师高更在一起的日子,梵高画的向日葵可以说与高更有莫大的联系,是他内心真实的自画像,是他精神世界的自我表达。
李青萍是一位我国优秀的表现主义先驱画家,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位令人瞩目的女画家,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却一直坚持绘画,她的作品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也被称为半抽象风格作品。他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对比强烈的色彩、饱满的情绪、粗放不羁的笔触描绘画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比如她的一幅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蓝色调富士山的作品,这幅作品被喻为是她自我精神的回归,将自己悲苦的一生化作沉着、坚毅的大山,积聚的愤怒情绪化作厚重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涂抹发泄着。画面上的背景是大面积湛蓝色晴空,翻腾着云气,晴空下黑色的富士山在地平线上耸立,白雪堆积在山顶和山脚下,画面左前方几株野苇草生机勃勃地摇曳生姿。这幅极具代表性的富士山画作,构图明快,用厚重的颜料昭示岁月的沧桑、用粗犷的笔法表达了浓郁而热烈的气息。她说富士山是她的自画像,她的作品超越了基本的色彩与造型,每一笔、每一块都反映了她对艺术至高的思想境界,画面富有层次,色彩饱满、沉着、浓郁、艳而不俗、画面气场强大、具有极大的张力,体现了她的情绪和感受。蕴含着极大的情绪表达和精神隐喻,是她对自己生活甘苦与时代所造就的深刻体会,是她对生命、生活与自由的渴望。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有多深,她的艺术就有多宽、多深”。 艺术的生命是情感的体现,也是画家自己对世界独特的感悟,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升华。只有画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到绘画作品中作品才能更好地打动观者,感染观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具有独特不同于他人的魅力与灵魂。所以说绘画艺术高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画家情感情绪体验的一种生活,带给人更高的精神享受。
三、情绪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情绪在绘画中有何价值?有何意义?当代艺术纷繁复杂,已经突破了传统,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面貌、新形势。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把作品中的情绪运用到极致,更需要我们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运用夸张的表达手法或者形式来表达画面。比如强调点、现、面的运用,出生于1929年被喻为怪婆婆的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就是点化极致运用的代表。正如她自己所说:“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原点,我们都是圆点,你是一个点,我也是一个点。来自宇宙空间,消融于宇宙空间”。然而正是这些色彩艳丽、密密麻麻的点,可以说是密集恐惧症克星的点,使她把点的情绪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吸引了众多人狂热的崇拜和疯狂痴迷的追捧,在艺术上一直引人瞩目,闪烁着璀璨的星光。有人形容她的作品是描绘着人类的尊严与幸福,对抗着战争与不幸,依然走在时代的前沿。运用直线与红黄蓝色块的俄国艺术家蒙德里安,点线面结合的康定斯基都是抽象艺术代表的先驱,他们的艺术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给艺术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色彩直觉和韵律。他们构成性的线与色彩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情绪的表达,但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颤!把色块和面运用到极致的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当我们驻足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会被他作品所产生的无法言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精神所感动,好像是一个个悬浮着的空间,在黑暗中发着光,催生出迷幻的敬畏感的精神体验。罗斯科说:“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狂喜、厄运等等。有些看了我作品的人们,会感到崩溃并放声大哭,这表明我传达出了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他画的不是色块,而是通过画面表达出对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表达。
通过大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中情绪的思考、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情绪语言的挖掘發挥应用,有助于画家绘画风格或个性语言的锻炼或者表现。所以画家在作品中需强调挖掘情绪语言的应用,很多画家往往都是在色彩或者造型上努力表达,而忽视了情绪语言的展现,所以作品往往缺乏感染力、生命力、缺少艺术至高无上的魅力。绘画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当下由于图像发展迅速,人们可以从照片、图片、图像资料等来绘制和塑造画面,图片、影像资料等也正慢慢成为画家获取绘画元素或灵感的一种主要途径,画家能够从图像资料中寻找或描绘图像进行再塑造,通过作品抒发作者内心情感,表达传递个人情感。
绘画面对诸如绘画已死的终极宣判言论,没有死亡,却反而在摄影、印刷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解放出来,可以说好的绘画是从心出发,而不是简单对图片物像进行摹写。如果只是对图像表面的描摹,艺术作品就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意化了的形象,是浸润了画者情绪的心中之境,往往更加鲜活和令人感动。带着自我的情感去观察事物,融入自我的主观表达,当我们站在一幅激动人心的作品前面时,我们通常会思考,画家想通过这幅作品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情绪,展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所谓画如其人,画家往往不自觉的在其画面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现出他的艺术追求。把自我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运用到作品中,可以抒发或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四、结语
林风眠说:“我们试想像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生产工具,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情绪的表达可以增加绘画作品的感召力和魅力,作品缺少情绪语言的表达或流露,可能就会使作品流于乏味。只有真正融入自我情绪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让我们有精神的震颤。康定斯基说所谓的作品表达的内在情感即情绪,艺术肯定要服务于自己的使命,作品中的“情绪”语言就会加深和升华观者的心灵。这样的作品无论如何都可以使精神免受侵害,并使精神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就像音叉能够较正乐器上的琴弦一样。呆板、毫无生气和情趣的画面会让观者和艺术家增添厌烦。戴士和先生说:“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自己的绘画语言,在画室里关上门自成一统,可以在自己的画家前调兵遣将、称王称霸、为所欲为,难怪有人把艺术家当作绝对自由精神的化身,在艺术活动中寻求对于社会桎梏的逃避”。艺术需要的是纯粹的精神,在创作中淋漓尽致的张扬自己,表达自我,不断创新与发展,回到艺术的本真,增强画面的情趣和情绪的感染力,这是我们自我艺术道路发展或者成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二)[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07):34-35.
[2]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35.
[3]戴士和著.画布上的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2.
[4][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 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M].艺术丛论,2014.
[6]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7][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关键词:内在体验 情绪语言 绘画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44-03
一、情绪语言是绘画表达的最高境界
林风眠说“艺术家为情绪冲动而创作,把自己的情绪所感传给人类。换一句话说,就是研究艺术的人,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上的引导,由此不能不有相当的修养,不能不有一定的观念”。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说:“艺术好坏的定论,应该了解艺术的人多寡而决断,如多数人懂的,多数人说好的便是好艺术;多数人不懂的,多数人说不好的,便是坏艺术”。这种论调未免失平。如果是这样,艺术家将变为多数人的奴隶,而消失其性格与情绪之表现。克鲁泡特金批评托氏这种言论,亦谓其过于偏见。绘画是借用自然物像来表达情绪或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绪如何表达?情绪语言之所以是绘画表达的一种要素,是因为我们能够从画家作品中感受画家性格,越是个性鲜明、强烈的作品,我们越是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个人情绪印记。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召人,打动人,具有无限的魅力。现实中,每个人宣泄自我情绪的方式不尽相同。画家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色彩、造型、笔触等是画面必不可少的因素,画家往往通过笔触或色彩等流露画家自我的情绪,并把情绪表达出来。绘画中的情绪表达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其绘画作品中的灵魂。
二、探究绘画作品中情绪语言的运用
《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在创作形式美上所获得的成就,而是艺术情感的显现,它超越了能被我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绘画有着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取决于画家内心真情实感的表露和潜意识里或者后天修炼所形成的理念。谢赫六法、齐白石的似与不似等中国画论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的理论虽然有着时空和距离的差距,但在心灵上却都有着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思想认知,都有着同样追求艺术的表现,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画家对作品中的情绪表达也不一样,例如,作为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他的代表作《呐喊》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极度变形,夸张、扭曲尖叫的、像骷髅般的人紧紧捂着耳朵的人物形象,对于这幅画的缘来,蒙克这样说:“一天傍晚——日落时分——我和我的朋友沿着峡湾边的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当时的我很疲惫,停步在峡湾边上向蓝黑色的城市和峡灣那一边望去——落山的太阳把天空的云彩染的像鲜血一样红——笼罩在城市和峡湾的上空”。“突然我听到一声巨大无比的尖叫声划过天际;这声尖叫让我产生焦虑,我因恐惧站在原地不住的颤栗,于是我画下了这幅画——用流水一样的形状画了那些像真的鲜血一样红的云。来表达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永恒《呐喊》”。透过他的作品,强烈的色彩对比让我们产生一种焦虑、不安、恐惧的挣扎心理,它扰乱了我们的心智以及那种感到透入人心令人惊骇的诡异,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对生的冷峻不安与爱的焦虑以及对死的恐惧心理。
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印记,他的作品具有极大的魅力,感染着观者!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被他的作品强烈吸引和感动,点、线、面、体、色彩、造型等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的运用把情绪传达出来,向我们传递了更多画家内心的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表达画面的色彩和点线面等,这些都是为情绪而存在的,画家内心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基本元素传递出来,从而也使得这些基本的绘画语言元素伴随着画家的情绪表达迸发出更大的魅力。情绪语言的挖掘对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益处,能让画家更好的追求独特的个人面貌。
梵高一生有据可查的画了一共十一幅向日葵,1888年作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的《向日葵》是梵高最具代表性,也是他最经典的作品。梵高怀着激动、狂热的情绪,用饱满明亮的黄色,简练、旋转、律动、粗厚、泼辣有力、奔放不羁的笔触描绘了向日葵的花朵,画面上朵朵向日葵花夸张的形态各异,花盘坚实厚重。大胆的笔触、笔笔有力,像刀子一样锋利张狂!整幅画面颜色单纯强烈,表达了他对阳光、色彩高调的诉求。那些充满激情的色彩、扭动有力的笔触像燃烧的熊熊火焰,让向日葵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描画的不单单是植物向日葵,而是带有鲜活动力的生命共同体。据传他画了11幅姿态各异的向日葵,向日葵为什么会吸引梵高?梵高认为向日葵是一种神圣的植物,代表了光、太阳和生命,他的向日葵形态各异、深深浅浅交织成错的黄色暖调,强烈的视觉效果隐喻了梵高孤独、天真、骄傲与纯粹的生命,是他对自我生存表达的追求与渴望,是他内心永远沸腾的为了艺术不懈的动力与热情。他的向日葵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物象的写实描绘,画面流落出的是他那火一般的旺盛生命力和精神的体现。每一朵花仿佛都在诉说他对生命的理解与阐释,是他内心孤独、纠结真实的自我写照,是他内心精神的希望,希望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根植于大地,茁壮成长,朴实、热情、永远朝向着太阳,微笑着惹人喜爱。象征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加布里埃尔-艾伯特·里尔声称,梵高的向日葵包含一个强大的理念,在书写法兰西信使的太阳能盘,向日葵在法语里的解释为“落在大地上的太阳”。“强迫性的激情,使他一遍又一遍地画着壮丽的向日葵,不知疲倦”。梵高回答说它们确实代表了一个想法:“感恩”。向日葵也是梵高内心忧伤,缅怀他与后印象派另一位大师高更在一起的日子,梵高画的向日葵可以说与高更有莫大的联系,是他内心真实的自画像,是他精神世界的自我表达。
李青萍是一位我国优秀的表现主义先驱画家,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位令人瞩目的女画家,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却一直坚持绘画,她的作品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也被称为半抽象风格作品。他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对比强烈的色彩、饱满的情绪、粗放不羁的笔触描绘画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比如她的一幅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蓝色调富士山的作品,这幅作品被喻为是她自我精神的回归,将自己悲苦的一生化作沉着、坚毅的大山,积聚的愤怒情绪化作厚重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涂抹发泄着。画面上的背景是大面积湛蓝色晴空,翻腾着云气,晴空下黑色的富士山在地平线上耸立,白雪堆积在山顶和山脚下,画面左前方几株野苇草生机勃勃地摇曳生姿。这幅极具代表性的富士山画作,构图明快,用厚重的颜料昭示岁月的沧桑、用粗犷的笔法表达了浓郁而热烈的气息。她说富士山是她的自画像,她的作品超越了基本的色彩与造型,每一笔、每一块都反映了她对艺术至高的思想境界,画面富有层次,色彩饱满、沉着、浓郁、艳而不俗、画面气场强大、具有极大的张力,体现了她的情绪和感受。蕴含着极大的情绪表达和精神隐喻,是她对自己生活甘苦与时代所造就的深刻体会,是她对生命、生活与自由的渴望。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有多深,她的艺术就有多宽、多深”。 艺术的生命是情感的体现,也是画家自己对世界独特的感悟,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升华。只有画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到绘画作品中作品才能更好地打动观者,感染观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具有独特不同于他人的魅力与灵魂。所以说绘画艺术高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画家情感情绪体验的一种生活,带给人更高的精神享受。
三、情绪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情绪在绘画中有何价值?有何意义?当代艺术纷繁复杂,已经突破了传统,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面貌、新形势。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把作品中的情绪运用到极致,更需要我们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运用夸张的表达手法或者形式来表达画面。比如强调点、现、面的运用,出生于1929年被喻为怪婆婆的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就是点化极致运用的代表。正如她自己所说:“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原点,我们都是圆点,你是一个点,我也是一个点。来自宇宙空间,消融于宇宙空间”。然而正是这些色彩艳丽、密密麻麻的点,可以说是密集恐惧症克星的点,使她把点的情绪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吸引了众多人狂热的崇拜和疯狂痴迷的追捧,在艺术上一直引人瞩目,闪烁着璀璨的星光。有人形容她的作品是描绘着人类的尊严与幸福,对抗着战争与不幸,依然走在时代的前沿。运用直线与红黄蓝色块的俄国艺术家蒙德里安,点线面结合的康定斯基都是抽象艺术代表的先驱,他们的艺术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给艺术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色彩直觉和韵律。他们构成性的线与色彩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情绪的表达,但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颤!把色块和面运用到极致的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当我们驻足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会被他作品所产生的无法言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精神所感动,好像是一个个悬浮着的空间,在黑暗中发着光,催生出迷幻的敬畏感的精神体验。罗斯科说:“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狂喜、厄运等等。有些看了我作品的人们,会感到崩溃并放声大哭,这表明我传达出了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他画的不是色块,而是通过画面表达出对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表达。
通过大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中情绪的思考、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情绪语言的挖掘發挥应用,有助于画家绘画风格或个性语言的锻炼或者表现。所以画家在作品中需强调挖掘情绪语言的应用,很多画家往往都是在色彩或者造型上努力表达,而忽视了情绪语言的展现,所以作品往往缺乏感染力、生命力、缺少艺术至高无上的魅力。绘画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当下由于图像发展迅速,人们可以从照片、图片、图像资料等来绘制和塑造画面,图片、影像资料等也正慢慢成为画家获取绘画元素或灵感的一种主要途径,画家能够从图像资料中寻找或描绘图像进行再塑造,通过作品抒发作者内心情感,表达传递个人情感。
绘画面对诸如绘画已死的终极宣判言论,没有死亡,却反而在摄影、印刷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解放出来,可以说好的绘画是从心出发,而不是简单对图片物像进行摹写。如果只是对图像表面的描摹,艺术作品就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意化了的形象,是浸润了画者情绪的心中之境,往往更加鲜活和令人感动。带着自我的情感去观察事物,融入自我的主观表达,当我们站在一幅激动人心的作品前面时,我们通常会思考,画家想通过这幅作品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情绪,展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所谓画如其人,画家往往不自觉的在其画面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现出他的艺术追求。把自我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运用到作品中,可以抒发或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四、结语
林风眠说:“我们试想像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生产工具,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情绪的表达可以增加绘画作品的感召力和魅力,作品缺少情绪语言的表达或流露,可能就会使作品流于乏味。只有真正融入自我情绪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让我们有精神的震颤。康定斯基说所谓的作品表达的内在情感即情绪,艺术肯定要服务于自己的使命,作品中的“情绪”语言就会加深和升华观者的心灵。这样的作品无论如何都可以使精神免受侵害,并使精神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就像音叉能够较正乐器上的琴弦一样。呆板、毫无生气和情趣的画面会让观者和艺术家增添厌烦。戴士和先生说:“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自己的绘画语言,在画室里关上门自成一统,可以在自己的画家前调兵遣将、称王称霸、为所欲为,难怪有人把艺术家当作绝对自由精神的化身,在艺术活动中寻求对于社会桎梏的逃避”。艺术需要的是纯粹的精神,在创作中淋漓尽致的张扬自己,表达自我,不断创新与发展,回到艺术的本真,增强画面的情趣和情绪的感染力,这是我们自我艺术道路发展或者成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二)[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07):34-35.
[2]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35.
[3]戴士和著.画布上的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2.
[4][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 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M].艺术丛论,2014.
[6]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7][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