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剧院提升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瓷器碎片。青州市文博考古队随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出土各时期瓷器碎片两万余片。经过初步清理拼接,发现(基本)完整的瓷器一百二十余件,能够修复的瓷器约三百件,极大地丰富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馆藏。这批瓷器(瓷片)年代跨度大,最早至南北朝时期,最晚到民国;器型多样,有盘、碗、碟、杯、瓶、洗等;窑口分布广,可确定的有钧窑、龙泉窑、耀州窑、邢窑等;釉色多变,有青釉、白釉、黑釉、影青等;而且不乏各窑口的精品之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是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为飨读者,现按时代攫取部分代表性器物,以供赏鉴。
南北朝时期至隋唐
这一时期的发现数量不多,以青瓷为主,邢窑的白瓷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几件素面碗可以算作早期作品,遗憾的是未能发现年代更早的更具代表性的早期瓷器。
南北朝素面碗(图1),口径12.5、足径5.7、高6.7厘米,重196克;尖唇,敞口,口及底部有残;深腹,腹部较直,矮平底;灰白色,通体无釉。
隋青釉碗(图2),口径13.8、足径6.8、高6.9厘米,重284克;圆唇,侈口;斜腹,较深;平足,内底有三支钉痕迹;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仅足底无釉,底部深于口部;口沿及腹部有残 。
隋青釉碗(图3),口径15、足径5.8、高7.2厘米,重335克;口部有残;圆唇,敞口,深腹,腹壁较直;矮平足,底部微凹;内底有明显支烧痕迹;灰白色胎,器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青釉,外壁下半部及器底无釉,釉色不均。
唐邢窑白瓷碗(图4),口径13.2、足径5.8、高4.2厘米,重180克;口部、腹部及器底有残;圆唇,敞口;斜腹较浅,玉璧形矮圈足;纯白胎体,通体施白釉,造型规整,厚薄匀称,釉色纯正。
唐白釉碗(图5),口径22、足径8.7、高8厘米,重523克;器壁缺失三分之一;侈口,圆唇;斜腹较浅,腹部有两道微凸棱,玉璧形矮圈足,内壁有三支钉痕迹;灰白色胎,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白釉,外壁下半部及底部无釉。
五代青釉碗(图6),口径约13、足径7、高4.8厘米,重111克;残,剩余不足二分之一;圆唇,敞口,浅斜腹,矮平底,底中部微凹。内壁及外壁上部施白釉,外壁底部及足底无釉;内壁有一支烧痕迹。
宋金时期
金外黑内白釉碟(图7),口径14.8、足径6.8、高3.3厘米,重208克;残缺近二分之一;圆唇,敞口,浅盘,环状矮圈足;灰白胎,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黑釉;釉色较匀,較纯正。
宋景德镇青釉碗(图8),口径约14、足径3.7、高5.2厘米,重63克;残,剩余三分之一;尖唇,侈口,斜腹,底部微鼓,高圈足,足壁极薄;青灰色胎,除足底内部外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均匀。
宋耀州窑青釉碗(图9),口径10.7、足径3、高5厘米,重41克;残,剩余四分之一;圆唇,侈口,斜腹,底部微凸,环状矮圈足;褐色胎体,通体施青釉,厚薄均匀。
金白釉盘(图10),口径14.3、足径7.5、高2.4厘米,重188克;残缺近四分之一;圆唇,敞口,浅盘,矮圈足,足底内墨书“薛”字;灰白色胎,除足底内部之外通体施白釉。
宋龙泉窑青釉碗(图11),口径11、足径3、高5.3厘米,重89克;底部残缺近三分之一;圆唇,敞口,斜腹较深,外壁呈瓜棱状,高圈足;底部胎色发红,腹部以上为白色,通体施青釉,厚薄均匀,釉色纯正,富有光泽,整体造型规整匀称,极具代表性。
宋白釉碗(图12),口径18.5、足径6、高6.7厘米,重379克;残缺三分之一;圆唇,敞口,斜腹较深,环状矮圈足;胎呈红褐色,较粗糙;施白釉,内壁较均匀,外壁仅上部有釉,有流釉现象。
宋景德镇斗笠碗(图13),足径3.7、高4.1厘米,重91克;剩余不足四分之一;圆唇,侈口,微外翻,浅斜腹,内收矮圈足;浅灰白色胎体,胎薄且均匀,通体施青釉,较为均匀;内壁近底部有一圈凹弦纹。
宋景德镇影青碗(图14),足径5、高4.3厘米,重94克;残,仅剩底部;圈足;白色胎体,釉极薄且均匀。
宋越窑青釉碗(图15),足径2.8、高4.8厘米,重50克;残,仅剩四分之一左右;圆唇,侈口,口沿部外翻,斜腹,低矮小圈足;胎呈青灰色,釉色较深,施釉不均匀,圈足部分胎体露出。
宋龙泉窑青釉碟(图16),口径12、足径5.7、高3.1厘米,重160克;残,缺三分之一左右;圆唇,平折沿,斜腹,矮圈足;胎体青灰色,通体施釉,釉色较均匀,器底内部有垫圈痕。
金黑釉碗(图17),口径10.2、足径4.5、高3.5厘米,重134克;残,缺三分之一左右;圆唇,侈口,斜腹,近似喇叭足;黄褐色胎体,制作较为粗糙;施黑釉,不均,外壁仅上部有釉。 金白釉碗(图18),口径13.2、足径6、高4.5厘米,重202克;残,口沿部有缺失;尖唇,侈口,斜腹,圈足;胎体呈黄褐色,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釉呈白色,较均匀;内壁底部有四支烧痕迹。
金青釉碟(图19),口径11、足径4.9、高1.9厘米,重129克;残,缺三分之一;圆唇,小平折沿,腹极浅,圈足;灰白色胎,青釉,内壁施全釉,外壁半釉,厚薄不匀。
元白地黑彩划花盆(图20),口径26.5、足径15.5、高9.6厘米,重1679克;残;圆唇,斜腹,平底,底部正中略凹;浅棕色胎,内壁饰白釉,釉上饰黑彩勾画图案。
元青釉碗(图21),口径16.5、足径5.5、高5.7厘米,重330克;一侧残缺四分之一,对角处有一椭圆缺失;圆唇,侈口,斜腹,微鼓,圈足较高;棕色胎体,除足部外均施青釉,口沿部呈棕褐色,施釉不匀;足底内墨书“刘七儿”。
元窑变釉碗(图22),口径20、足径7、高8.5厘米,重639克;残,可复原;尖唇,直口,上腹部较直,下腹斜收,圈足;灰白色胎,除足部通体施釉,釉薄且均匀;表面以暗青色为主色调,足底内部墨书“刘善甫”。
元窑变釉碗(图23),口径19.5、足径6.2、高8.2厘米,重730克;基本完整;尖唇,敞口,斜腹,圈足;胎体呈白色,施釉不均,足部未施釉,外壁下部及内壁底部积釉较为严重。足底有墨书,不清。
元青釉碗(图24),口径16.5、足径5.7、高7.2厘米,重485克;基本完整,器型稍有变形;尖唇,口微敛,斜腹,圜底;胎呈灰白色,除足部外通体施釉,较为均匀,但杂质较多。
元龙泉窑青釉碟(图25),口径12.5、足径6、高3.7厘米,重173克;残;圆唇,平折沿较宽,斜腹,底较平,矮圈足;灰白胎,除足内部通体施釉,釉色纯正且厚薄均匀,存在开片现象。
元白釉碗(图26),口径11.3、足径5、高4.1厘米,重143克;残近二分之一;圆唇,侈口,斜腹,矮圈足;土黄色胎,除足部通体施白釉,内壁较匀,底部有四支烧痕。
元钧窑瓷片(图27),足径6.5、高2.5厘米,重9.4克;残留器足及底部一片;圈足,灰白色胎,青色釉,薄且均匀,有细小开片;足底墨书“刘二”二字。
明代
明龍泉窑青釉碟(图28),口径12.2、足径6、高3.1厘米,重161克;残;圆唇,斜折沿,花口、瓜棱状浅斜腹,平底,圈足;灰白胎,通体施青釉,釉色纯真、厚薄均匀,足底有垫圈痕迹,器底有暗花。
明青花瓷碗(图29),口径14.8、足径5.4、高6.5厘米,重252克;残;尖唇,口沿外撇,腹部较直、微内收,平底,矮圈足;灰白胎,碗底及外壁均饰青花花卉,足底及口沿均有青花同心圆图案,内壁有少许杂质。
明青花瓷片(图30),足径5.2、高2.2厘米,重28克;仅余器底;灰白色胎,底部饰青花花卉,足内有青花同心圆,内书“万福攸同”四字。
以上罗列青州市云门剧院出土瓷器标本30件。因水平有限,所选标本或许不能完全体现这批瓷器的种类及价值。描述也难免有纰漏、失误之处,还请方家指点。在标本及照片选取过程中,笔者尽量将胎、釉、底等特征部位尽可能全部收录,希望对专业研究及民间收藏有所借鉴。
南北朝时期至隋唐
这一时期的发现数量不多,以青瓷为主,邢窑的白瓷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几件素面碗可以算作早期作品,遗憾的是未能发现年代更早的更具代表性的早期瓷器。
南北朝素面碗(图1),口径12.5、足径5.7、高6.7厘米,重196克;尖唇,敞口,口及底部有残;深腹,腹部较直,矮平底;灰白色,通体无釉。
隋青釉碗(图2),口径13.8、足径6.8、高6.9厘米,重284克;圆唇,侈口;斜腹,较深;平足,内底有三支钉痕迹;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仅足底无釉,底部深于口部;口沿及腹部有残 。
隋青釉碗(图3),口径15、足径5.8、高7.2厘米,重335克;口部有残;圆唇,敞口,深腹,腹壁较直;矮平足,底部微凹;内底有明显支烧痕迹;灰白色胎,器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青釉,外壁下半部及器底无釉,釉色不均。
唐邢窑白瓷碗(图4),口径13.2、足径5.8、高4.2厘米,重180克;口部、腹部及器底有残;圆唇,敞口;斜腹较浅,玉璧形矮圈足;纯白胎体,通体施白釉,造型规整,厚薄匀称,釉色纯正。
唐白釉碗(图5),口径22、足径8.7、高8厘米,重523克;器壁缺失三分之一;侈口,圆唇;斜腹较浅,腹部有两道微凸棱,玉璧形矮圈足,内壁有三支钉痕迹;灰白色胎,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白釉,外壁下半部及底部无釉。
五代青釉碗(图6),口径约13、足径7、高4.8厘米,重111克;残,剩余不足二分之一;圆唇,敞口,浅斜腹,矮平底,底中部微凹。内壁及外壁上部施白釉,外壁底部及足底无釉;内壁有一支烧痕迹。
宋金时期
金外黑内白釉碟(图7),口径14.8、足径6.8、高3.3厘米,重208克;残缺近二分之一;圆唇,敞口,浅盘,环状矮圈足;灰白胎,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黑釉;釉色较匀,較纯正。
宋景德镇青釉碗(图8),口径约14、足径3.7、高5.2厘米,重63克;残,剩余三分之一;尖唇,侈口,斜腹,底部微鼓,高圈足,足壁极薄;青灰色胎,除足底内部外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均匀。
宋耀州窑青釉碗(图9),口径10.7、足径3、高5厘米,重41克;残,剩余四分之一;圆唇,侈口,斜腹,底部微凸,环状矮圈足;褐色胎体,通体施青釉,厚薄均匀。
金白釉盘(图10),口径14.3、足径7.5、高2.4厘米,重188克;残缺近四分之一;圆唇,敞口,浅盘,矮圈足,足底内墨书“薛”字;灰白色胎,除足底内部之外通体施白釉。
宋龙泉窑青釉碗(图11),口径11、足径3、高5.3厘米,重89克;底部残缺近三分之一;圆唇,敞口,斜腹较深,外壁呈瓜棱状,高圈足;底部胎色发红,腹部以上为白色,通体施青釉,厚薄均匀,釉色纯正,富有光泽,整体造型规整匀称,极具代表性。
宋白釉碗(图12),口径18.5、足径6、高6.7厘米,重379克;残缺三分之一;圆唇,敞口,斜腹较深,环状矮圈足;胎呈红褐色,较粗糙;施白釉,内壁较均匀,外壁仅上部有釉,有流釉现象。
宋景德镇斗笠碗(图13),足径3.7、高4.1厘米,重91克;剩余不足四分之一;圆唇,侈口,微外翻,浅斜腹,内收矮圈足;浅灰白色胎体,胎薄且均匀,通体施青釉,较为均匀;内壁近底部有一圈凹弦纹。
宋景德镇影青碗(图14),足径5、高4.3厘米,重94克;残,仅剩底部;圈足;白色胎体,釉极薄且均匀。
宋越窑青釉碗(图15),足径2.8、高4.8厘米,重50克;残,仅剩四分之一左右;圆唇,侈口,口沿部外翻,斜腹,低矮小圈足;胎呈青灰色,釉色较深,施釉不均匀,圈足部分胎体露出。
宋龙泉窑青釉碟(图16),口径12、足径5.7、高3.1厘米,重160克;残,缺三分之一左右;圆唇,平折沿,斜腹,矮圈足;胎体青灰色,通体施釉,釉色较均匀,器底内部有垫圈痕。
金黑釉碗(图17),口径10.2、足径4.5、高3.5厘米,重134克;残,缺三分之一左右;圆唇,侈口,斜腹,近似喇叭足;黄褐色胎体,制作较为粗糙;施黑釉,不均,外壁仅上部有釉。 金白釉碗(图18),口径13.2、足径6、高4.5厘米,重202克;残,口沿部有缺失;尖唇,侈口,斜腹,圈足;胎体呈黄褐色,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釉呈白色,较均匀;内壁底部有四支烧痕迹。
金青釉碟(图19),口径11、足径4.9、高1.9厘米,重129克;残,缺三分之一;圆唇,小平折沿,腹极浅,圈足;灰白色胎,青釉,内壁施全釉,外壁半釉,厚薄不匀。
元白地黑彩划花盆(图20),口径26.5、足径15.5、高9.6厘米,重1679克;残;圆唇,斜腹,平底,底部正中略凹;浅棕色胎,内壁饰白釉,釉上饰黑彩勾画图案。
元青釉碗(图21),口径16.5、足径5.5、高5.7厘米,重330克;一侧残缺四分之一,对角处有一椭圆缺失;圆唇,侈口,斜腹,微鼓,圈足较高;棕色胎体,除足部外均施青釉,口沿部呈棕褐色,施釉不匀;足底内墨书“刘七儿”。
元窑变釉碗(图22),口径20、足径7、高8.5厘米,重639克;残,可复原;尖唇,直口,上腹部较直,下腹斜收,圈足;灰白色胎,除足部通体施釉,釉薄且均匀;表面以暗青色为主色调,足底内部墨书“刘善甫”。
元窑变釉碗(图23),口径19.5、足径6.2、高8.2厘米,重730克;基本完整;尖唇,敞口,斜腹,圈足;胎体呈白色,施釉不均,足部未施釉,外壁下部及内壁底部积釉较为严重。足底有墨书,不清。
元青釉碗(图24),口径16.5、足径5.7、高7.2厘米,重485克;基本完整,器型稍有变形;尖唇,口微敛,斜腹,圜底;胎呈灰白色,除足部外通体施釉,较为均匀,但杂质较多。
元龙泉窑青釉碟(图25),口径12.5、足径6、高3.7厘米,重173克;残;圆唇,平折沿较宽,斜腹,底较平,矮圈足;灰白胎,除足内部通体施釉,釉色纯正且厚薄均匀,存在开片现象。
元白釉碗(图26),口径11.3、足径5、高4.1厘米,重143克;残近二分之一;圆唇,侈口,斜腹,矮圈足;土黄色胎,除足部通体施白釉,内壁较匀,底部有四支烧痕。
元钧窑瓷片(图27),足径6.5、高2.5厘米,重9.4克;残留器足及底部一片;圈足,灰白色胎,青色釉,薄且均匀,有细小开片;足底墨书“刘二”二字。
明代
明龍泉窑青釉碟(图28),口径12.2、足径6、高3.1厘米,重161克;残;圆唇,斜折沿,花口、瓜棱状浅斜腹,平底,圈足;灰白胎,通体施青釉,釉色纯真、厚薄均匀,足底有垫圈痕迹,器底有暗花。
明青花瓷碗(图29),口径14.8、足径5.4、高6.5厘米,重252克;残;尖唇,口沿外撇,腹部较直、微内收,平底,矮圈足;灰白胎,碗底及外壁均饰青花花卉,足底及口沿均有青花同心圆图案,内壁有少许杂质。
明青花瓷片(图30),足径5.2、高2.2厘米,重28克;仅余器底;灰白色胎,底部饰青花花卉,足内有青花同心圆,内书“万福攸同”四字。
以上罗列青州市云门剧院出土瓷器标本30件。因水平有限,所选标本或许不能完全体现这批瓷器的种类及价值。描述也难免有纰漏、失误之处,还请方家指点。在标本及照片选取过程中,笔者尽量将胎、釉、底等特征部位尽可能全部收录,希望对专业研究及民间收藏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