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频繁出现,暴露出我国银行经营体系的缺陷。因而,商业银行应该充分了解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其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风险管理
一、操作风险的概述
迄今为止,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有着不同解释,如BBA认为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和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其中指出: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制定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第一,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来看,导致损失事件出现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内部欺诈是导致中国商业银行损失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不仅出现的概率大而且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其次是外部欺诈,造成的后果有限,但外部人员一旦与内部人员勾结合谋欺诈,就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从业务线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将业务线分为七类:公司金融,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两个部门,其中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不仅损失事件出现的概率最高,而且损失金额占比也最大。
第三,综合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业务线来看,占据损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其特点是涉及金额较大、管理人员欺诈所占比重较大、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分支机构。而操作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银行内部,即银行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勾结所进行的主要、故意的欺诈行为;二是银行外部,如第三方的盗窃或欺诈,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事件等。
第四,从操作风险管理上来看,主要现状: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架构不合理、总行对分支行管理实行行政管理模式,其弊端是支行一级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尽管总行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其审计部门只对管辖行的行长负责,不对董事会负责,而其员工的工资报酬由行长决定,这必然会影响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发挥控制和监督额职能。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经营目标及绩效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内部出现违规揽存、违规倒贷、违规营销的现象,对国家金融业危害较大。违规揽存频繁出现的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员工有存款业绩考核压力,而业绩的好坏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其次就是监管部门对违规揽存的监管不严;靠高额回报与变相增加支出拉来的存款,不仅会抬高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导致银行经营利润下降,而且诱使银行转嫁成本,抬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违规倒贷现象对不良资产的掩盖,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不利于银监部门和中央银行的管理、领导决策和分析。
第二,在资金面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外部欺诈的现象可能活跃于银行,也可能演变成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所进行的主观、故意的欺诈行为。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急于融资的心理,借口与银行有合作关系或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小额贷款为诱饵,假借核实资料等方式套取受害人网银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此类新型“融资诈骗”犯罪成本低,手法简单易复制,一旦蔓延将严重损害客户资金安全,并有可能进一步向银行体系渗透,形成案件风险。另外就是不法分子与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银行内部人员为了获得非法利益,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与外部人员相勾结非法取得客户或银行的资金等。
第三,不同于国外外部欺诈是造成损失事件出现的原因,我国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造成管理层内部欺诈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够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
四、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完善和落实内部监控机制
风险管理委员要充分发挥其职责:组织公司风险政策的制定,对本行风险及管理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在信用、市尝操作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的意见等。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内部监控机制不适应、不合理的部分。强化稽核审查力度,提高内部监控能力。非现场稽查与现场稽查监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全员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具有指导和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同样,风险管理文化影响是商业银行管理尤其风险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重要因素,对并风险意识和风险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指导着银行经营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仅归咎于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不到位等方面,更应把尚未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重视起来以适应当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强对员工进行意识层面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的普及,这样风险管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会提高。
(三)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提高存款增长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各商业银行分配存款增长指标要根据居民收入状况及当地经济总量,对那种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高增长行为要坚决制止,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同时,降低存款增长与高管、员工绩效挂钩系数,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员工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高存款增长,提高客观性、真实性。
2.加强重点业务风险排查的力度。提高风险排查的质量和效率,为确保质量,可成立风险排查领导小组集中办公,统一安排部署、督导各项排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排查工作取得实效。为确保风险排查工作效率,可请上级行风险业务排查组有关专家进行业务指导,研究讨论排查的方式方法,传授在前期风险排查中总结的经验。强化柜面、电子银行、银行卡、票据、贷款重组等业务的风险排查。常规性的方法及先进风险管理工具交替使用,定期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针对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蒋东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程序及其组织结构再造[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王修华,黄满池.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4.
[3]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07):10-15.
[4]张涛.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及风险防控工作遇到的挑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9):11-13.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风险管理
一、操作风险的概述
迄今为止,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有着不同解释,如BBA认为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和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其中指出: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制定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第一,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来看,导致损失事件出现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内部欺诈是导致中国商业银行损失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不仅出现的概率大而且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其次是外部欺诈,造成的后果有限,但外部人员一旦与内部人员勾结合谋欺诈,就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从业务线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将业务线分为七类:公司金融,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两个部门,其中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不仅损失事件出现的概率最高,而且损失金额占比也最大。
第三,综合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业务线来看,占据损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其特点是涉及金额较大、管理人员欺诈所占比重较大、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分支机构。而操作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银行内部,即银行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勾结所进行的主要、故意的欺诈行为;二是银行外部,如第三方的盗窃或欺诈,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事件等。
第四,从操作风险管理上来看,主要现状: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架构不合理、总行对分支行管理实行行政管理模式,其弊端是支行一级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尽管总行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其审计部门只对管辖行的行长负责,不对董事会负责,而其员工的工资报酬由行长决定,这必然会影响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发挥控制和监督额职能。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经营目标及绩效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内部出现违规揽存、违规倒贷、违规营销的现象,对国家金融业危害较大。违规揽存频繁出现的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员工有存款业绩考核压力,而业绩的好坏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其次就是监管部门对违规揽存的监管不严;靠高额回报与变相增加支出拉来的存款,不仅会抬高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导致银行经营利润下降,而且诱使银行转嫁成本,抬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违规倒贷现象对不良资产的掩盖,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不利于银监部门和中央银行的管理、领导决策和分析。
第二,在资金面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外部欺诈的现象可能活跃于银行,也可能演变成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所进行的主观、故意的欺诈行为。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急于融资的心理,借口与银行有合作关系或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小额贷款为诱饵,假借核实资料等方式套取受害人网银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此类新型“融资诈骗”犯罪成本低,手法简单易复制,一旦蔓延将严重损害客户资金安全,并有可能进一步向银行体系渗透,形成案件风险。另外就是不法分子与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银行内部人员为了获得非法利益,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与外部人员相勾结非法取得客户或银行的资金等。
第三,不同于国外外部欺诈是造成损失事件出现的原因,我国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造成管理层内部欺诈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够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
四、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完善和落实内部监控机制
风险管理委员要充分发挥其职责:组织公司风险政策的制定,对本行风险及管理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在信用、市尝操作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的意见等。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内部监控机制不适应、不合理的部分。强化稽核审查力度,提高内部监控能力。非现场稽查与现场稽查监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全员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具有指导和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同样,风险管理文化影响是商业银行管理尤其风险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重要因素,对并风险意识和风险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指导着银行经营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仅归咎于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不到位等方面,更应把尚未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重视起来以适应当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强对员工进行意识层面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的普及,这样风险管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会提高。
(三)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提高存款增长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各商业银行分配存款增长指标要根据居民收入状况及当地经济总量,对那种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高增长行为要坚决制止,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同时,降低存款增长与高管、员工绩效挂钩系数,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员工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高存款增长,提高客观性、真实性。
2.加强重点业务风险排查的力度。提高风险排查的质量和效率,为确保质量,可成立风险排查领导小组集中办公,统一安排部署、督导各项排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排查工作取得实效。为确保风险排查工作效率,可请上级行风险业务排查组有关专家进行业务指导,研究讨论排查的方式方法,传授在前期风险排查中总结的经验。强化柜面、电子银行、银行卡、票据、贷款重组等业务的风险排查。常规性的方法及先进风险管理工具交替使用,定期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针对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蒋东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程序及其组织结构再造[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王修华,黄满池.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4.
[3]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07):10-15.
[4]张涛.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及风险防控工作遇到的挑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