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考古专家透露,最近在西藏阿里地区象泉河上游发现的一处大型遗址,极可能是西藏古代“象雄”时期的故城——“琼隆银城”。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对象泉河上游流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这处遗址。据此次考古专家介绍,史书中曾记载,在吐蕃时期,西藏西部曾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象雄”王国,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一带的象泉河上游,象雄王国五大城堡之一的“琼隆银城”就建在这一带。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考古学家在噶尔县门士乡境内找到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琼隆卡尔东”的古城遗址,并采集到大量早于佛教时期的文化遗物。
遗址位于阿里地区嘎尔县门士乡东南一座四面陡峭的山丘顶部,三面环水,遗址分布总面积达8.6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密集的居住遗迹、古碉楼、防卫墙、暗道、祭坛等,共有120多组建筑,是一个居住和防御功能较完备的大型聚落性建筑群;在遗址内发现的生活用品和工具包括,陶器残片、石磨盘、铁铠甲残片、铁棘藜、铁镞、骨雕等,表明当时这一大型聚落居民众多,规模宏大。
此外,遗址的建筑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牛、羊等动物骨骸,似乎表明杀牲祭祀的苯教习俗在这里有着长期的延续。在古城遗址一处长方形石砌祭坛中出土了一尊青铜双面神像,其头部的前后各有一个面部,一手执法器,一手扶膝,两个乳房凸现,根据造像风格分析,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公元七世纪之前的造像,与象雄时期极为流行的苯教神灵崇拜系统可能有着密切关系。
在古城遗址周围,考古调查还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群、古墓群、祭祀遗迹群,分布面积近60万平方米。其中3座大型积石墓中最大的一座,长62米,宽17.3米,残高3至6米。整个墓丘由砾石垒砌而成,状似巨大的金字塔。如此巨大的墓丘应是高级别统治者的身份象征,很可能是象雄贵族甚至是王族的陵区所在。
此次调查还在象泉河上游一带发现了8处史前的石器地点,其石器制作技术表现出极强的地方特色,明显有别于高原其他地区,说明象泉河一带早在远古时期就是高原先民活动频繁的地区。
此次考古发现为西藏探索古老的象雄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考古学家将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象雄文明神秘的面纱。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对象泉河上游流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这处遗址。据此次考古专家介绍,史书中曾记载,在吐蕃时期,西藏西部曾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象雄”王国,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一带的象泉河上游,象雄王国五大城堡之一的“琼隆银城”就建在这一带。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考古学家在噶尔县门士乡境内找到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琼隆卡尔东”的古城遗址,并采集到大量早于佛教时期的文化遗物。
遗址位于阿里地区嘎尔县门士乡东南一座四面陡峭的山丘顶部,三面环水,遗址分布总面积达8.6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密集的居住遗迹、古碉楼、防卫墙、暗道、祭坛等,共有120多组建筑,是一个居住和防御功能较完备的大型聚落性建筑群;在遗址内发现的生活用品和工具包括,陶器残片、石磨盘、铁铠甲残片、铁棘藜、铁镞、骨雕等,表明当时这一大型聚落居民众多,规模宏大。
此外,遗址的建筑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牛、羊等动物骨骸,似乎表明杀牲祭祀的苯教习俗在这里有着长期的延续。在古城遗址一处长方形石砌祭坛中出土了一尊青铜双面神像,其头部的前后各有一个面部,一手执法器,一手扶膝,两个乳房凸现,根据造像风格分析,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公元七世纪之前的造像,与象雄时期极为流行的苯教神灵崇拜系统可能有着密切关系。
在古城遗址周围,考古调查还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群、古墓群、祭祀遗迹群,分布面积近60万平方米。其中3座大型积石墓中最大的一座,长62米,宽17.3米,残高3至6米。整个墓丘由砾石垒砌而成,状似巨大的金字塔。如此巨大的墓丘应是高级别统治者的身份象征,很可能是象雄贵族甚至是王族的陵区所在。
此次调查还在象泉河上游一带发现了8处史前的石器地点,其石器制作技术表现出极强的地方特色,明显有别于高原其他地区,说明象泉河一带早在远古时期就是高原先民活动频繁的地区。
此次考古发现为西藏探索古老的象雄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考古学家将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象雄文明神秘的面纱。